摘要:家庭早期教育是兒童發展的起點,家庭早期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遠遠不能用某個個例或者某項成績來表明。本文主要就農村家庭早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困境開始討論,主要從家庭內部方面尋求對策,以便促進農村家庭早期教育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早期教育;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的關注,農村早教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存在的問題依舊比較嚴峻。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資源的限制,新舊教育觀念的交替、早教理念及市場資訊繁亂、留守家庭現實環境中,在農村很少有嬰幼兒在3歲前可以接觸到比較完善的早期教育。正確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便于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中提高育兒質量,提升家庭幸福感。
一、當前農村家庭早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早期教育觀念認識不足
1.早期教育理念過于匱乏,重養輕教。首先,嬰幼兒的家長沒有接觸過相關理念,導致早期教育觀念不強。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只養不教”,并不是全部意義上的“不教”,只是沒有系統的概念,只能從嬰幼兒偶爾犯錯的時候來說教。普遍認為3歲之前嬰幼兒只有生理需求,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營養以及交給他們一些基本常識就能讓嬰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教育就是學習,是老師的事情。由于父母沒有意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對嬰幼兒發展的關鍵期理論也沒有過多的了解,一直順其自然發展,很可能錯過刺激幼兒發展的關鍵期,導致后期的學習非常困難。
2.那么這種追求“吃飽”的早期教育觀念也是農村隔代教育現象普遍的一個原因之一,隔代教育所產生的問題就更加顯著。首先,在農村2個老人帶2個以上小孩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不說嬰幼兒的精神需求幾乎完全得不到滿足就連生理需求都可能是個問題,“我的孩子我也沒管過,他不是也長大了”似乎成了爺爺奶奶在帶嬰幼兒的時候一句掛在嘴邊的話,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對嬰幼兒過度散養。
(二)家庭早期教育內容過于單一
大多農村家庭把早期教育的注意力放在嬰幼兒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關注嬰幼兒記憶是否超群、注意力是否集中、反應是否敏捷、對事物觀察是否敏銳、想象力是否豐富上面,忽視了同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秉持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不惜花費很大的功夫讓嬰幼兒在咿咿呀呀學語的時候讓他們學習各種知識,背唐詩、學數數、學寫字等等,給嬰幼兒施加很大的壓力,并以此像其他家長炫耀,“我們家孩子已經可以背10首唐詩了”、“數數可以數到100了”,諸如此類過于追求智商、技能的訓練不能稱得上“教”,更多的是“塞”。甚至在幼兒園的挑選上,家長也會去選擇一些“教東西”的幼兒園,家長把自己的焦慮強加到嬰幼兒身上,使得嬰幼兒的童年期越來越短。
(三)家庭早期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1.數碼產品過分滲透嬰幼兒的生活。當你嘗試和幼兒對話,你會發現現在的幼兒出口成“章”,“網絡潮詞”“網紅歌曲”遠遠比大人了解的還多。家長似乎依賴手機來教育嬰幼兒,也許這和家長缺乏一定的育兒自信有關。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特別普遍的現象,當家長無暇顧及孩子,或者想讓孩子“消停”一會,他們會說,“給你手機玩會行不行”,似乎手機成了陪伴孩子最好的朋友。電子產品對于嬰幼兒生理上的種種危害不用多說,成年人尚且對網絡內容無法甄別,更何況是心智剛剛開始發育的幼兒。
2.打壓式的教育。父母一方面讓嬰幼兒接受成人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卻不承認嬰幼兒獨立的人格,一味地認為是為了孩子好,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全都寄托到孩子身上[1]。在農村,非常信奉“打壓式”的教育理念,比如經常對孩子說“不準哭,再哭就不要你了”,“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別人”之類的話,對于嬰幼兒來說這真的是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他對于主養育者有著深厚的依戀關系,媽媽或者其他主養育者對嬰幼兒語言的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且實驗表明,經常被父母罵的孩子會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做什么好像都不對,長此以往會形成自卑心理,對父母也會沒有安全感。所以當看到嬰幼兒把奶粉倒的滿地都是、把衛生紙扯得到處都是的時候,我們可能是很難抑制住自己的脾氣,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動手打他,而是巧妙的向他傳達我們生氣的事實,讓他自己進行反思。
3.過分專制的管教。在農村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的現象非常嚴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養的那么就該聽自己的話,讓孩子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紫色的玩具,媽媽卻認為紅色的更好看而且家里已經有了紫色的玩具,于是買下了紅色”,孩子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心里總處于被壓制狀態,從而也局限了孩子的智力發展。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嬰幼兒對父母產生反感,也可能使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所以父母必須承認孩子的獨立人格,要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些所謂的方便管制其實質就是削弱嬰幼兒探索世界的主動性,嬰幼兒的個性束縛了,反而會培養出一個性格暴烈和軟弱混為一體的孩子。
二、改善家庭早期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家庭成員必須樹立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有效的陪伴意識
1.養育者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育兒觀念。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利用網絡資源等途徑,及時總結育兒經驗。不管是父母還是有著育兒經驗的爺爺奶奶只要參與幼兒的教養都需要重新學習各方面早教知識,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家庭成員的教育理論能夠更好地統一。而且了解了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掌握了幼兒發展的敏感期,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因勢利導,可以充分激發幼兒發展的潛能;此外有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在為幼兒選擇早教產品的過程中也有據可依。
2.父母要增強有效陪伴意識。對0-3歲的嬰幼兒來說,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階段,所謂有效的陪伴意味著要和孩子有情感上的交流。父母的有效陪伴將對嬰幼兒生活習慣養成、社交能力、個性發展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除了日常的親子游戲、繪本閱讀以外,父母還應該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能夠鍛煉嬰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責任擔當意識,讓嬰幼兒真正在陪伴中得到成長。
(二)早期家庭教育中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等認知能力的總和。非智力因素因素是指不直接參與認知活動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意志和性格等。如果一個智力因素良好的人他過于敏感或者受挫能力差又或是缺乏意志,那么其聰明才智也會受其所累。而意志必須從小進行培養,家長可以設置特殊的游戲對嬰幼兒進行鍛煉。如:當與嬰幼兒進行角色游戲時,適當地讓嬰幼兒扮演自己不喜歡的角色,使其行為符合角色設定,培養起自制力;當嬰幼兒特別想要某種東西時,不要立刻滿足他的要求,可以告訴他等兩天,培養其延遲滿足能力等等。很多2-3歲的嬰幼兒背古詩、數數朗朗上口,但是嬰幼兒是否學會愛自己、愛家人、誠實守信、勤儉解決等良好品德方面家長較少的關注,以至于很多嬰幼兒得到“很聰明但不讓人喜歡”的評價,所以家長必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三)教育方法上注重滲透教育且尊重嬰幼兒的自發探索行為。
1.在這個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我們自然不能把所有的電子產品拒之門外,那無疑是在阻斷我們與這個世界的聯系。在這里我們不再分析電子產品的帶來的優勢與副作用,但是我們要給孩子選擇合適的電子產品,要合理的引導孩子去用這個工具。在給孩子選擇電子產品時不妨選擇一些用來“聽”的產品,當然家長對里面的內容要嚴格的把關,“聽”的電子產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量的視覺沖擊對孩子視覺造成的傷害,也不會約束他們的想象力。
2.給予嬰幼兒正確的價值引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作為嬰幼兒的最親近者,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嬰幼兒,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利用嬰幼兒愛模仿的天性來引領孩子,讓兒童掌握基本的生活力、學習力,引導兒童積極的為人處世方式。例如,教會嬰幼兒主動收拾玩具、自己吃飯穿衣等力所能及的事。其次,家長們要通過暗示、感染、認同等方式影響孩子,因為對嬰幼兒影響更大的是家庭的隱形教育[2]。
3.蒙臺梭利曾說,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教育者要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兒童進行獨立的探索性嘗試。嬰幼兒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復的過程就是能力發展的過程,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保護工作。只要無關原則、沒有什么巨大破壞性那么就嘗試對孩子放縱一下吧,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讓他們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孫華.淺談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1):113-114.
[2]俞曉娟. 0-3歲嬰幼兒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C]//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十二).[出版者不詳],2021:490-493.DOI:10.26914/c.cnkihy.2021.015061.
[3]王穎,張新宇.新時期農村幼兒教育現狀與創新發展[J].核農學報,2022,36(02):495-496.
[4]吳艷.當前家庭早期教育的誤區與對策[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2):108-109.
作者簡介:張衛(1995.9—),女,漢族,單位:河南商丘工學院,郵編:476000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