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辯思維在初中數學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初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審辯能力的基礎上教學數學知識,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引進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文章結合教學實際,探討教師應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
關鍵詞:初中數學;審辯思維;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袁兆龍(1972—),男,甘肅省白銀市育才學校,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一、有意引入易錯題,讓學生以審辯思維進行思考
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就是權威”的現象相當普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錯誤時,多數情況下學生都不敢發言指正。這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定的依賴性,難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影響數學教學質量。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轉變觀念,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在課堂中有意引入錯題,以此鍛煉學生的審辯思維,為學生創建獨立思考的環境,進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一課為例。許多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時很容易混淆運算的順序,筆者根據這一情況,在例題計算過程中有意識地寫錯運算順序,并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如筆者在黑板上寫出“72-22÷70=50÷70”的式子,讓學生回答這個式子是否正確。學生紛紛回答“不正確”。接著筆者再寫下“(-112)×2-23=114-23=91”的式子。當筆者寫出“114”的時候,許多學生都意識到式子不正確,與所學的運算順序不相符,并主動告訴筆者計算步驟有誤。筆者由此發問:“哪里錯了,哪位同學可以幫我寫出正確的計算方式?”通過引入錯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有理數的運算順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遇到類似的問題學生也能夠很好地解決。
二、加強知識遷移,使學生靈活運用審辯思維
許多數學問題包含多種解決方法,而一個方法也能解決多個問題。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總結方法和經驗的能力,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2]。數學學科是一門系統性和靈活性相融合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靈活的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講授知識之外,還應注意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這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辯能力。
以七年級下冊《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條件》一課為例。該課是關于幾何證明的知識,有些情況下無法直接求證全等,需要通過增加輔助線來獲取中位線平行與同位角相等的一些條件。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輔助線的相關內容,讓學生以審辯式的思維掌握幾何知識,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線與線、角與角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幾何問題。一法多用,可以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找到最佳的解題方式,同時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教師在此基礎上也可以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融入生活實例,培養學生審辯思維
數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數學知識,并應該將這些理論知識更好地在日常生活應用。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有效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融入生活元素,從而增強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以及審辯思維。例如,在教學“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一內容時,筆者詢問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旋轉的呢?”學生回答:“旋轉木馬,還有摩天輪。”筆者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再詢問學生:“一輛火車在筆直的軌道上行駛,火車頭行駛了500米,車尾行駛了多少米呢?”學生們都回答:“500米。”筆者借助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平移與旋轉的概念。對學生無法直接理解的抽象圖像,教師可以在課件中插入一些相關的小視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教學內容。在生活實例的基礎上進行數學教學,有助于學生切實感受生活實際,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學生主動對生活問題開展探究,審辯思維水平也會隨之提高。
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逐步形成審辯思維
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選擇恰當的切入點,讓學生自主探究,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思考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真正體會成功的喜悅。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3]。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等腰三角形》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等腰三角形,讓學生回顧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質。在此基礎上,筆者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其定理條件和結論反過來還成立嗎?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筆者最后講解正確定理,并引出新課。當學生對新知識有一定了解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已知AB=DC,BD=CA,求證△AED是等腰三角形。教師引導學生用審辯的思維思考,讓學生交流和討論,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指導。練習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證明過程進行展示和評價,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教師要耐心講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切實梳理證明的思路和書寫過程,還可以促進學生推理公式的嚴密性。
五、運用新型教學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審辯思維
初中數學教師應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融入創新理念,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4]。例如,教學七年級下冊《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這一課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以及清晰的表達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多動腦、大膽猜測。例如:筆者在課堂中引入問題:“一個正方體的邊長為52毫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假如把邊長增加為原來的5倍,正方體的體積會擴大為原來的多少倍?”學生們通過討論后,得出結論:正方體的體積與邊長的立方相等,故正方體體積為V=(52)3立方毫米;邊長擴增5倍后就變為53毫米,正方體的體積也會發生變化,結果為V1=(53)3立方毫米。筆者接著詢問:“很明顯(52)3與(53)3并不是最簡結果,誰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快速化簡結果?”學生經過計算后紛紛得出了答案,即V=106立方毫米,V1=109立方毫米。筆者對學生的運算結果予以肯定,并告訴學生這種運算就叫作冪的乘方,這樣學生就能對冪的乘方有一定了解,再讓學生嘗試計算(103)2,并讓學生判斷(n3)3=n6是否正確,以此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易混淆的題型,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六、組織審辯活動,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基本原則。知識學習的主要目的都是將所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數學學習更是如此。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審辯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進而提升數學教學成效。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豐富教學形式,積極組織審辯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5]。以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銷售》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圖片以及視頻等為學生創設打折促銷的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以“商家這種打折活動可以賺錢嗎?”的問題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使其在交流過程中逐漸理解成本、標價以及利潤等具體含義,并運用審辯思維解決相關問題。
七、注重問題設計,啟發學生審辯思維意識
問題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產生一定的疑問,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數學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環節,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合理設計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并鼓勵學生提出質疑。例如,在教學《整式的加減》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合并同類項的概念,如“8n”與“5n”、“-7a2b”與“2a2b”有什么共同特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對學生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逐一提問:“合并同類項過程中,它們的系數、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數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思考后能夠發現,系數相加,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數都不變。在學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后,教師可以先出示一道簡單的練習題“3a+2b-5a-b”,再讓學生做一道化簡求值題:“求代數式-3x2y+5x-0.5x2y+3.5x2y-2的值,其中x=1/2,y=5。”同桌之間分別以兩種形式進行化簡,一種是先化簡后代入,另一種是直接代入求值,然后讓學生判斷哪種方法更簡單。這樣不僅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能啟發學生審辯思考問題。
八、科學引導,提升思維互動深度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審辯思維,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審辯思維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思維。學生可以對教師或者教材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展示審辯思維。學生的生長環境各不相同,自然會出現思維差異,這種差異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要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學習,不斷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增加其知識儲備,為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打下堅實基礎,并使學生充分發展個性思維,用更具價值的審辯啟迪智慧,深入思考。以教學八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課為例。筆者提問學生:“平行四邊形的定義以及性質是什么?”“平行四邊形都有哪些判定定理?”學生作答后,筆者再問:“通過比較平行四邊形的基本性質和判定定理,能夠找到哪些規律?”學生回答:“判定定理是性質的逆命題。”經過筆者的引導,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而后筆者再引導學生探究新知,讓學生運用材料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逐步推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學生通過探究后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可以互相平分。學生通過推理能夠鞏固相關知識點,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
九、小組合作學習,創設審辯思維情境
數學學習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需要團隊合作、師生互動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互動交流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對增強學生研究意識,鍛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具有重要意義。這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交流平臺,構建良好的群體關系。例如,八年級下冊《分式方程》一課,需要學生運用轉化思維,將分式方程轉化為整式方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探究,在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后,讓學生思考方程式“2/(x-3)=3/x”的解法。最后,學生討論得出可以通過通分、較差相乘等進行化簡。轉換的過程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判斷能力。小組探究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推測、假設以及總結等能力,真正實現學生思維的提升,為學生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柴建麗.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審辯式思維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07):60-61.
俞紅湖.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審辨式思維的培養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7):44-45.
楊曉霞.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審辯式思維的培養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4):44-45.
李曉云.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審辯式思維的培養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03):80-81.
王佳琪.培養學生“審辯思維”的數學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1(2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