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青
關鍵詞:小學語文;單元統整;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6-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小學語文課堂時間內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成為教師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內容。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上班,眾多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以單篇文章為基礎進行知識點的講解,這對學生的整體思維發展是不利的。開展單元統整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對同一單元下的不同文章內容形成直觀理解,同時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化對課程內容的記憶,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由此可見,開展單元統整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一、結合單元統整,進行自主預習
推動單元統整教學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有效應用,需要教師深入發掘教材內容,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具有較高的整合度,教師在應用單元統整教學法的過程中,首先要組織學生開展自主預習活動,良好的自主預習有利于學生明確單元的主題和學習目標,是影響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此外,有效的課前自主預習活動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課程理解,同時還能夠奠定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從而推動學生今后的發展。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小學六年級第一單元的文章內容時,為了提高單元整合教學活動的效果,在本課程中,我首先安排了學生自主預習的學習任務——本單元的文本內容包括“北京的春節”、“臘八節”,“風俗與古詩詞”、“家鄉的風俗”等。因此,在本單元教學之前,我要求學生收集中國傳統民歌和民間文化的內容。通過課前自主預習,使學生對本單元整體教學內容進行把控,在收集單元主題資料的的過程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的個人理解和認知。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參與課堂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單元整合教學的質量。
二、結合單元統整,開展專題討論
小學語文教師采用單元整合教學模式,需要根據單元內容設置符合學生實際學習特點的話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主題討論教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在單元整合教學中運用主題討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以筆者的語文教學活動為例,在運用單元整合教學法的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理解傳統文化”的主題,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些傳統文化內容。同時,我還要求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比較,看哪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描述更生動,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同時,由于這一單元主題涉及面廣,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對話活動的積極性,盡可能多地進行交流。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三、結合單元統整,提升閱讀成效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小學語文課程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培養,還要學會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通過課內課外閱讀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學生養成科學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課程教師可以在課內外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實施單元整合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課程閱讀質量。
以筆者的單元統整教學活動為例,鑒于《北京的春節》一文所在單元涉及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習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向學生推薦了一系列與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有關的作品,要求學生在課內外進行閱讀,如元日、正月十五元宵、清明、小崇山端午、迢迢牽牛星、水調歌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這些作品大多描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從清明、端午再到中秋、元旦,在這些詩歌作品中,蘊含了古人借助傳統節日所表現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形成的相關意象在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在這樣的拓展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培養良好的文化意識,形成對單元文本內容的個人理解和認知,從而提高單元綜合教學的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單元整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教師應重視單元整合教學法的重要作用,在提高學生參與課程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如課前獨立預習活動、課堂話題討論活動、課外拓展閱讀活動等,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捷.以學習為中心的小學語文單元統整教學設計建模[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1(08):11-14+26.
[2]朱穎.小學語文單元統整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智力,2021(2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