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近年來,全國各地常常爆發校園暴力事件,它的實質是學生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恰當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其強大的育人功效,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很重要。
關鍵詞:中學心理健康;融入;道德與法治;實踐研究
一、農村中學生的心理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量農民涌向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這些家庭只有把孩子留在當地,這些初中生長期沒有父母的關心,缺乏家庭教育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1.逆反心理強
農村中學生大多缺乏安全感,如果與同學有點沖突,就會覺得同學們看不起他們,欺負他們,所以他們很警惕,甚至對他人懷有敵意。因而,在學校,他們容易與老師發生矛盾,甚至常與同學打架,無法正確處理個人與同學,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
2.自卑自負
農村部分學生認為自家窮、父母沒出息、沒能耐, 才會外出打工掙錢,對父母不理解由而產生怨恨情緒, 容易形成自暴自棄的性格,不愿與同學和老師交往。他不愿意和比他強的同學交往,嫉妒常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同學,而且他的自尊心低下,并且有喪失和怨恨的自負心態。加上他們從小沒有家長的關愛,從而感覺自己是沒有人要的, 沒有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長此以往就產生了自卑和自負的心理。
3.人際關系敏感
中學生的情感和個性心理問題直接影響著他們人際關系的發展。當他遇到一些不順利的事情時,他總是感到焦慮;當被他人批評時,總是感到不安;他們對學校開展的活動不感興趣,不想和同學們一起參與,人際關系很敏感,喜歡獨處。
4.學習成績差
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為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學習沒有積極性,更別說主動性了,而且對學習難以保持長久的熱情。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很長時間的學生是最難管理的,學習成績也是比較差的,把成績反映給父母,父母也無法管理。只要讓他們學習或做作業,就會感到不舒服和抑郁,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率極低,但是下課或放學,他們表現出異常的興奮。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產物,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農村中學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怎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本人結合自己教學經歷,進行以下探討: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我
自我意識是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我是誰”可能看起來很簡單,但答案往往令人困惑。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最好的,差異之處在于你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挖掘和重用自己。因此,教師要引導和提高學生探求自我的積極性,使他們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意見。利用活動使學生拓展思路,擴大他們自我認識的范圍和層面。如,“認識自己”教學為例,通過“畫自己”、“找自己”和“問自己”三個不同層次的活動,引導學生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探索,尋找發現自我的獨特之處,悅納自我。
2.感知生命教育,培養積極的生命意義
最近幾年,全國各地經常發生中學生校園欺凌事件和自殺事件,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學生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是非觀的話,釋放出的人性之惡有多么可怕。生命教育需要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方法。“情”是打開生命教育之門的“鑰匙”。因此,要讓學生產生珍惜生命的行為,教師在于對生命的感知、體驗和感悟等方面的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把握生命的積極意義。如:“感受生命的意義”的課堂中,讓學生畫生命線,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寶貴,生命的不容易。可以通過心理團體活動使學生把生命意義與自身聯系起來,構建自己生命意義的動力。
3.培養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狀態
情緒在中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生活中有重要作用,它會導致他們的人際關系、日常行為、學業成績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情緒ABC理論的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處境遇的事件的信念、評價、解釋,而非來自事件本身。幫助學生認識這點非常重要,初中學生在其成長的歷程中,認知方面往往積郁了較多的偏差,易惹怒、好沖動,這往往是因為情緒難以自控,做出沖動行為。如:“情緒的管理”課中,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自我探究和自我知覺。采用“空椅子療法”,讓學生在獨處的房間,關起房門,想象空椅子是曾經傷害、誤解或者責怪過自己的人,此時可以通過對空椅子的宣泄、指責,甚至是謾罵,從而使他們獲得內心的平衡。在宣泄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恢復理性意識,將作出更理性的對策。
4.善于與同學交往,學會溝通
中學生往往表現出樂群性,有人際關系交往的欲望。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分為五個層次,其中,對愛的需要和對尊重的需要的滿足都與友情有關。如果初中生沒有同伴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就不可能得到這些心理需要。因此,教育學生彼此和睦相處,教師需要引導他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溝通的習慣。如:“讓友誼之樹常青”一課為例,教師讓同學們續寫快樂時,迷惘時、傷心時,作為你的朋友,他是如何表現的呢?通過活動,同學們了解呵護友誼的方法,需要學會尊重對方,需要積極傾聽,需要真誠表達。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留意、關愛、了解和教導學生,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讓學生在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重視心理健康的培養,能夠較好地培育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個人修養,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心理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教師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教學,從而使學生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指導下,確保每一位學生初中生都能健康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王向利.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D]. 陽城縣芹池中學, 2018.
[2]]張榮偉.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學校生命教育方法探析[D].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3]習近平.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重要講話.2019年.
[4]姚本先 伍新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