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盧會真 苗宗英

摘要:目的:分析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手足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選擇2019年2月~2021年10月108例在我院手足外科接受手術的患者。根據就診時單雙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圍術期護理,干預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和心理狀態。結果:觀察組患者和對比組相比術后24h、72h時疼痛評分均更低,P<0.05。干預組患者和對比組相比護理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均更低,P<0.05。結論:手足外科患者術后實施疼痛護理干預能幫助其最大程度減輕疼痛,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為及早康復提供保障。
關鍵詞:手足外科;手術治療;護理干預;疼痛評分;心理狀態
手足外科主要收治手足部創傷患者,手術是常用的治療手段,因為手術部位特殊,手術相對復雜,很多患者會有明顯的疼痛,疼痛也是手足外科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若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還可能引發其他并發癥,甚至影響康復效果。對手術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的疼痛護理非常重要,但傳統護理缺乏主動性,難以讓患者滿意。研究分析了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手足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改善效果,總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2019年2月~2021年10月108例在我院手足外科接受手術的患者。將108例患者根據就診時單雙號分組,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滿54例患者就不再增加。干預組中有54例患者,有31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45.84±5.43)歲;疾病類型:22例手足部腫物,32例手足外傷。對照組中有54例患者,有29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25~63歲,平均年齡(47.19+±5.56)歲;疾病類型:24例手足部腫物,30例手足外傷。兩組對比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患者均就診于我院手足外科,并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接受圍術期常規護理,以病情護理、遵醫囑護理為主,同時加強手術前后的護理,按需給予患者指導。干預組以提高術后疼痛改善效果為重點,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基礎護理提高針對性,密切掌握患者病情和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提高服務的主動性,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患者的需求和手足外科疾病的特點實施護理。通過改善環境舒適度讓患者心理獲得滿足,繼而減輕疼痛,保持病房有整潔柔軟的床鋪,準備有趣的電視節目、相聲等;關注患者的睡眠環境,減少夜間非必要的聲音干擾,囑咐家屬超過9點盡量不隨意走動,若患者睡眠質量不佳,可予以誘導型干預,比如為其播放白噪音等。②認知干預,手術前為患者灌輸一定的疾病知識,講解恢復至不同階段的注意要點,強調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的重要意義。將各個階段的積極的治療效果實時告知,幫助患者認清自身狀況,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告知患者傷后和手術后疼痛是正常現象,囑咐其不必過于恐慌。③心理干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康復期間保持每天和患者進行一段時間交流,幫助患者疏導情緒,激發面對生活和康復孩子了的積極性。準確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進行評估,積極分析可能影響患者情緒變化的原因,結合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與治療積極性。④綜合性疼痛干預,術后注意幫助患者最大程度減少能夠引發疼痛的刺激因素,比如在施行各項操作時,確保動作準確、輕柔,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適,在需要換床單、換敷料、清創等操作時,可能需要讓患者移動,要找保護,給予妥善的支托,幫助患者處于實施體位,減輕疼痛。幫助患者準確、實時的評估疼痛程度,根據評估結果幫助患者進行疼痛干預,多利用注意力轉移方法,比如通過非語言和語言的交流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尊重,通過共情放松幫助患者淡化疼痛觀念,通過引導患者冥想或是憧憬未來的生活緩解對疼痛的注意力。多鼓勵患者看電視、聽音樂,或是通過深呼吸等方法,保持輕松的心情,利于減輕疼痛。根據醫囑合理應用鎮痛類藥物,為保障用藥安全性,從低劑量開始慢慢增加,重度疼痛患者需定時、及時給藥,并適當將劑量放寬。
1.3觀察指標
觀察術后24h、72h時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進行VAS評分。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評估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資料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疼痛評分
觀察組患者和對比組相比術后24h、72h時疼痛評分均更低,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和抑郁評分
護理前干預組和對照組的焦慮和抑郁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和對比組相比護理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均更低,P<0.05。見表2。
3討論
外科手術是手足外科常用的治療手段,因為手足部感覺神經豐富,所謂十指連心,也會讓患者術后承受明顯的疼痛,加上術后初期患者的活動會受到限制,使得患者的疼痛的感受更為敏感。疼痛是機體正常的應激反應,過度的疼痛則會讓患者面臨心理、生理等一系列變化,還會降低患者術后的睡眠質量、生活質量,無疑給術后及早康復留下了隱患。常規的護理策略對患者術后疼痛重視不足,缺乏主動性的干預手段,降低了疼痛護理的效率。隨著醫療理念的多元化和人本理念的廣泛運用,疼痛護理干預越來越被重視,對手足部手術患者術后的疼痛護理干預,首先要加強基礎護理的針對性、效率性、舒適性,在術前就提供給患者持續性的護理,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手術,并在術后加強病情護理,最大程度減少影響康復效率的因素,同時關注康復環境和睡眠質量,讓患者提高安全感和舒適度;加強認知干預和心理護理,讓患者正確的認識到自身情況,了解疼痛原因和正確的應對方法,能在疼痛和不適干擾下積極調節心理狀態;在通過綜合性靈活的干預手段,幫助患者利用藥物和非藥物策略減輕疼痛。
研究中干預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和對比組相比術后24h、72h時疼痛評分均更低,P<0.05。干預組患者和對比組相比護理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均更低,P<0.05。綜合研究結果和討論,證明手足外科患者術后實施疼痛護理干預能幫助其最大程度減輕疼痛,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為及早康復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袁華榮,賀英華,黃清華.優質護理對手足外科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估分析[J].黑龍江科學,2021,12(16):92-93.
[2]王翠俠.手足外科患者的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15):2728-2730.
[3]張新蘭,王春燕,魏雪,等.手足外科患者術后活動性疼痛的護理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21,50(10):1782-1784.
[4]王瓊,王盛濤,傅波珍.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管理模式在手足外科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2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