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玉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數學課堂測核心詞也在不斷發展,由最初的雙基到四基再到后來的六個核心詞最終演變到現在的十個核心詞,回顧小學數學核心詞演變的發展歷程,并對其發展進行反思,最后根據最新的十個核心詞提出當代數學教學的對策,展望數學教學的未來,成為本篇文章討論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核心詞;教學回顧;教學對策
一、小學數學課程核心詞演變的回顧與反思
1.小學數學課程核心詞演變的回顧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數學教育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數學課程的核心詞逐步演變增加。先是六個“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推理能力”(2001),然后是十個“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2011)。對照前面的教學大綱,核心詞的數量:由四個到六個,是有減有加,即去掉了“計算能力”,增補了三個;由六個到十個,是把“計算能力”又要回來之后,再追加了三個。核心詞的表述,也有變化,如“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換成了“應用意識”,“邏輯思維能力”演變為“推理能力”等。
2.小學數學課程核心詞演變的反思
從小學數學核心詞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數學教學越來越注重回歸生活,教師的教學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應該將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中的案例結合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深奧的數學理論,學習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另外,關于核心詞,僅從數量來看,這一百多年一路走來,從兩個到三個、四個,再到六個、十個,整體走勢是在不斷地做“加法”。與此同時,課程的總目標,由“雙基”擴展為“四基”,從“兩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為“四能”(增加“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過去的“軟任務”演變為現在的“硬指標”。由此,在肯定數學教育正在走向實質性的進步與發展的同時,又不能不承認,教學要求不斷在提高。
二.由課程核心詞演變帶來的教學展望
1.聯系生活實際教學
由最新的數學核心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學對生活的重視,由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教學。例如:教師在學“圓柱與圓錐”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從視覺上溝通圓柱與圓錐的聯系,當圓柱的一個底面變成一個點時,圓柱就變成了圓錐,同時又從底面的個數、側面的形狀以及高的條數來研究圓柱與圓錐的區別,教師進行對比教學,同時還可以還設計從轉面成體來理解圖形的區別,圓柱是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一條邊旋轉而得的立體圖形,圓錐則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旋轉而得的立體圖形。多重對比,更好地關聯了知識之間的聯系,突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從而有利于學生深度的思考與學習。同時,教師還聯系生活實際,借助實物直觀,展開探究活動。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借助圓柱與圓錐數學文化的拓展,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提升了數學的“溫度”,使數學課堂充滿人文氣息。
2.注重引導學生思考
從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這幾個核心詞中我們得知,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推動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例如:教師在教學《等式和方程的含義》的時候。教師從天平引入,結合生活實際問題引入等式,然后根據天平圖寫出等式、不等式。緊接著通過微課《認識方程》讓學生掌握方程與等式的概念,發現方程。課上陳老師適時地給學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未知數用什么表示?二、方程的稱呼怎么來的?將數學文化貫穿于全課中。而最后根據“100-x=16”編一個方程的故事,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方程本質的認識。的《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本節課從線段的放大與縮小引入平面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微課的設計則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課前讓學生通過微課初步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涵義,完成簡單的課前學習單;課中先讓學生觀看微課,并結合幾個“大問題”通過讓學生到前面講解的方式,逐一突破了本節課學生的認知難點;課后則讓學生進一步探究銳角三角形和梯形的放大與縮小。整節課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課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促進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學生數學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在主動表達中促進思維的發展,達到互教、互學、互幫的目的。同時,并且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著學生的情感、興趣,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無論課前的談話,還是課堂中的肢體語言,都最大限度地調動著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學生在探索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從大教學觀下展開教學
從教材內在關聯、學生上位知識、大數學觀下,整體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師有結構的教,從而讓學生實現有關聯的學。它需要在整體分析主題的基礎上,基于學生的學情需要,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重構,形成學生容易理解的、更加系統的知識、方法結構。無論是知識結構的建構,還是方法結構的形成,都離不開對教學知識、方法間的內在關聯的把握。例如:教師在學“圓柱與圓錐”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從視覺上溝通圓柱與圓錐的聯系,當圓柱的一個底面變成一個點時,圓柱就變成了圓錐,同時又從底面的個數、側面的形狀以及高的條數來研究圓柱與圓錐的區別,教師進行對比教學,同時還可以還設計從轉面成體來理解圖形的區別,圓柱是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一條邊旋轉而得的立體圖形,圓錐則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旋轉而得的立體圖形。多重對比,更好地關聯了知識之間的聯系,突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從而有利于學生深度的思考與學習。同時,教師還聯系生活實際,借助實物直觀,展開探究活動。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借助圓柱與圓錐數學文化的拓展,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提升了數學的“溫度”,使數學課堂充滿人文氣息。
4.深挖教材 探索結構化教學
在數學核心詞的引導下,教師應該打造結構化的課堂,小學數學結構化學習是小學生在已有數學知識經驗結構基礎上,借助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整體理解與適切的課程開發,經歷個性化的連續、關聯、循環的認知轉化,促進結構思維并實現心智轉換,發展結構化學習的方法與思想,影響并引領著學生未來發展的學習方式與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原初關聯,培養學生系統性思維,立足不同視角,培養學生層次性思維,立足反思追問,培養學生本質性思維,立足搭建,培養學生遷移性思維。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游戲,教師在教學《確定位置》的時候。課堂伊始,教師通過“猜一猜”的環節,充分調動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還利用實物圖過渡到學生座位圖的方式,啟發學生發現數對中的一些規律,通過數對中加入字母,強化本課的難點,先列后行,依次逐步抽象出數對的本質,層層遞進。課堂中,教師巧妙地通過手勢、 眼神、微笑或者示意引導等,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地評價,做到了課堂教學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5.合理布置作業
在新的核心詞的引導下,教師應該對小學數學作業展開深入研究,布置更高效、科學合理的作業,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促進學生輕松、健康、愉悅地成長。例如:一年級數學老師對作業進行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思路,設計了親子口算小游戲、講數學小故事、給家長講解“十幾減9”的過程等豐富多彩的課后作業形式,不僅鞏固了知識,還鍛煉了孩子們的表達和創新能力。二年級數學老師根據班級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作業內容以實際操作為主。比如讓學生在熟悉的分東西的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在平均分小棒拼三角形的活動中認識余數,從而建立余數的概念;通過對所分物品的不同擺法,得到不同結果,然后自己進行比較,讓孩子自己發現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結論。本次作業設計,立足兒童發展,避免了單調、機械,輕松的學到新知識。
結語
數學教師應該具有終身學習的思想。要想做好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必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學水平。數學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研讀教師教學用書,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與學生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發展體,通過集體的智慧,個人的努力,把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做出新的成績,促進數學教學質量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曄.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構成要素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8):97-98.
[2]謝林. 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游戲課教學設計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DOI:10.27347/d.cnki.gssdu.2020.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