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宛青
摘? 要:美育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以更好的視角認知周圍的事物,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基于此,文章從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意義出發,針對具體的滲透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美術;美育滲透;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在小學美術中加強美育滲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習得美術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發展,最終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意義
首先,美育滲透可以優化美術教學結構,使學生在深入理解美術知識的同時,提升審美能力。教師將藝術家對生活的態度及其通過作品表達的情感滲透于美術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感悟藝術創作的審美意義,樹立良好的審美意識。
其次,美育滲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往往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而且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未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失去了美術知識學習的主動性。美育滲透能夠加強教學的互動性,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的路徑
1. 引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創作靈感
審美不能脫離現實,美術教學應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通過感受現實,尋找創作靈感。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時應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創作美,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繪畫的素材與靈感,從而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
例如,教師可以以“生命”為主題布置美術作業,引導學生觀察冬日傲雪挺立的松柏和綻放的梅花、田徑賽場上競技的運動員,以及日常生活中奔波忙碌的人們,促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學會結合現實闡釋抽象主題,獲得創作靈感,創作出有思想深度的美術作品,提升創作美的能力。
2. 創設互動情境,拓展學生的審美思維
在鑒賞美術作品時,學生雖然能夠憑借直觀感受選出自己認為構圖巧妙的美術作品,但往往很難深刻評價美術作品傳遞的內涵。傳統的美術教學大都是教師示范,學生臨摹,審美評價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創作和審美的潛能得不到充分發展。對此,教師可以積極創設互動情境,優化美術教學過程中的美育效果,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深度探究,并通過學生之間審美思維的碰撞,促進學生審美思維在深度和廣度上的發展。
例如,在教導學生鑒賞國畫時,教師可以創設“國畫拍賣會”的互動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拍賣者和競拍者。教師可以在課前將課堂需要講解的國畫作品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這些作品的作者、創作背景等。課上,讓學生以不同身份的視角評價國畫作品,拍賣者介紹國畫的創作故事和收藏價值,競拍者表達對國畫的主觀評價和競拍理由。教師要對學生的闡述進行適當點評,引導學生的審美方向。這一互動情境的創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審美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通過自主查找資料,與他人進行思維碰撞,能夠拓寬個人的審美視野,促進審美思維的發展。
3. 善用生活化素材,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能夠強化學生的審美創造力,使其創作出更優秀的美術作品。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發現美、了解美,還要幫助學生積極地進行美的創造。小學生的感性思維比較發達,隨著成長不斷發展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認知,而生活正是創作的源泉。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學生日常能夠觀察、接觸到的事物作為對學生美育滲透的素材,促使學生養成審美創造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被丟棄的飲料瓶就具有一定的審美創造價值,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其加以利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透明飲料瓶中注入彩砂,然后用一些裝飾物對瓶口加以點綴,擰緊蓋子,飲料瓶就變成了啞鈴。對于玻璃材質的飲料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撕去瓶體的商標,然后用麻繩或絲帶綁扎瓶口,加以裝飾,將玻璃瓶變為好看的花瓶。對周圍事物的審美創造是審美能力和美術創作能力的綜合考驗,也是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體現,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是發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創作靈感;創設互動情境,拓展學生的審美思維;善用生活化素材,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通過以上三種策略,使學生在人生成長的旅途中學會發現美,懂得欣賞美,能夠創造美。
參考文獻:
[1]蘇佳麗. 如何進行小學美術課的分層教學[J].內蒙古教育,2020(18).
[2]李劍峰. 走進學生的心靈,呵護學生的童真[J].內蒙古教育,2016(11).
[3]劉馨陽. 創新教學方式讓小學美術課更富有活力[J]. 美術教育研究,2018(2).
[4]朱非. 小學美術教學之我見[J]. 西部素質教育,2017,3(19).
[5]任盼. 淺析如何在小學美術課中開展手工制作教學[J]. 問答與導學,2019(31).
[6]譚玲. 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J]. 小學生(中旬刊),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