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菁
摘? 要:語文課程不僅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還應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文章以部編版一、二年級語文教材為例,淺談如何深挖教材中的素材,在教學中落實德育的滲透。
關鍵詞:德育;低段語文;插圖;口語交際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是國家的德,是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根基。如何進行德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筆者在備課時深挖教材中極富道德內涵的文字和圖片,確定教學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靈活多樣地進行德育滲透,讓德育融合到語文教學中。
一、圖以載道,潤物無聲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特別多,有的色彩鮮艷,有的水墨暈染,都極具中國特色。就拿二年級語文下冊的封面來說,就是一張歡喜過年圖,圖片色彩鮮明,圖中人物服飾各具民族特色,居住環境、活動等都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仔細觀察插圖,學生自覺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都有了初步認同感。教材中還有不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插圖,如二下《鄧小平爺爺植樹》中鄧小平和小朋友一起興致勃勃種樹的圖片,體現了植樹綠化和社會責任意識;二上《紙船和風箏》中鮮艷的兒童畫,體現了友善的價值觀。教材中的不少插圖也體現了先輩的革命精神,如一下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圖體現了不忘先輩、飲水思源的道德理念;二上《難忘的潑水節》中周總理穿上傣族人民的服飾和傣族人民一起潑水,體現了黨和人民心連心。課文插圖的背后是作者的一片思想和心意,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是一個道德理念。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中的德育素材,滲透德育。
如筆者在執教二下課文第6課《千人糕》時,課文中有兩張插圖,一張是米和糖的生長、制作過程,第二張是米糕的制作、包裝、物流和銷售的過程。筆者在教學時,充分利用這兩張插圖,圖文結合,聯系爸爸說的話“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既解決了教學目標中的難點,又讓學生在敘述的過程中,明白了一塊普通米糕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受到道德熏陶。隨后,學生再聯系生活中的物品,如鉛筆、衣服、紙張等,說說制作過程。學生進一步深化了情感,德育在課文插圖中無聲推進。
二、識字明德,日積月累
小學低年級階段,識字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開展德育滲透的起點。學生不僅要認識漢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還要懂得中國漢字的形成歷史,了解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體會漢字的美,熱愛漢字,從而主動地學習識字。因此,教師可以巧挖教材中的生字、詞語和句子中有關德育的素材,將德育細致、巧妙地融合在語文識字教學中。
如筆者在執教一上識字第4課《日月水火》的過程中,由插圖中的甲骨文進行引入。讓學生根據事物的模樣猜一猜是本課中的哪一個生字。如圖中畫了水的流動狀,學生猜想是“水”字;圖片中畫了山的形狀,學生猜想這個字是“山”字。筆者借機提問中國有哪些大山?學生能說出黃山、泰山、佘山等等。筆者利用圖片向學生介紹“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再出示圖片對比現在一些因為開發而光禿禿的山。學生由衷發出感嘆。筆者引導:詩中美景不在,我們為了發展破壞了許多山峰、河流,從中獲得資源,但是現在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教師引導學生脫口而出:保護它們。學生從幾個漢字的學習中,不僅了解了古人根據事物特點造字,并把文字鐫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智慧,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同時學生內心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也油然而生。識字教學中滲透了環境保護,相信學生在日積月累中定能提高道德素養,做到智育和教育的雙贏。
三、依托文本,創境落德
低年級的小學生僅能運用簡單的抽象思維,結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教師在備課時應深挖教材文本中的德育素材,依托文本內容,創設符合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情境。在情境中滲透德育,既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又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做到“感同身受”,這樣取得的教學效果,遠比教師講道理有效。
如筆者在備二下課文第5課《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考慮到學生年齡較小,對雷鋒形象沒有立體的認識,可能只是知道他樂于助人的精神。因此在教學開始,播放雷鋒的紀錄片視頻,向學生介紹了雷鋒短暫的生命,以及其始終樂于奉獻和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思想。學生在觀看視頻時,教育已悄然滲透。隨后,帶領學生進入文本的學習。這是一首詩歌,內容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理解的。但是在對“泥濘、荊棘”等詞語進行解釋后,學生能通過句子想象雷鋒叔叔幫助迷路的孩子,背著年邁的大娘時的惡劣環境,體會了雷鋒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精神。筆者無須再另外指導文本中的句子是什么意思,抓住朗讀教學,就水到渠成了。隨后,筆者再用圖片創設情境: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雷鋒叔叔又幫助了誰呢?請你想象畫面,說一說。學生根據文本語言特色,模仿說出了詩歌的片段。在教學最后,筆者又播放抗疫志愿者的視頻,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人人都有雷鋒精神,身邊都是活雷鋒。教學中不少學生感動得熱淚盈眶。可見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能夠將德育滲透落實,也使學生文本學習事半功倍。
四、口語交際,落德為實
部編版教材中增加了口語交際的教學板塊,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選自生活,服務生活,其教學要從課堂教學出發,走向生活。因而,在學生口語交際中滲透德育,即是將德育滲透在生活實踐中,真正做到從課堂教學出發走向生活。
例如筆者在執教一下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時,依據情境讓學生說一說,演一演,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落實德育滲透。教學伊始,筆者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教師沒帶紅筆,請你們幫個忙,誰愿意借教師紅筆?學生紛紛舉手。在借到之后,筆者很有禮貌地和他們道謝。就這樣,教師的示范帶領學生走進本次口語交際的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將教材中的生活情境一一落實,讓學生演一演借筆的場景。讓學生結合生活和課堂伊始的引入,評價表演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以學生評價來促進教學。筆者隨機出示禮貌用語,并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會用到的禮貌用語還有哪些。隨后進行問路、遞球的“生活情境演一演”,初步滲透請人幫助要用禮貌用語。在教材的情境演繹結束后,筆者又創設了不同的交際情境:女孩上體育課時,辮子散了,請教師幫忙;在飯店里,請服務員幫忙倒水等。學生小組合作,自由選擇情境,說一說,演一演。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生真正學會有禮貌地請別人幫忙,落德為實。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少年立則國立,少年強則國強。因此,依托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特點,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在教學中利用教材文本內容厚植愛國主義精神,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學生既能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增長知識和見識,又能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培養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萬桂園. 統編教材插圖中傳統文化德育價值的挖掘[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2):74-77.
[2]張雙娟. 淺析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 課程教育研究,2019(17):60-61.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