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警體課程的育人價值,在警察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是警體課程思政建設責無旁貸的職責。文章分析了當前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困境,明確師生統一的認知基礎,結合有效銜接的課程內容結構,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在知識理解、意識生成、技能固化、實戰優化四個階段對實施策略進行深入研究,將思政元素、職業精神體現、具體表現融入教學任務中,探索有利于警體課程思政建設的新體系,為進一步深化警體課程思政建設的格局和機制建設作鋪墊。
關鍵詞:課程團隊;課程設計;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80-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7-0113-04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全育人”方針,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戰略舉措,為各高校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前進方向,指明了基本遵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警體課程思政元素及其更深層次的育人價值,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第三課堂乃至“液態化”素養課程,主動將“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融入警體課程教學各環節,結合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及司法警校政治建校的辦學特色,實現警體課程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是警體課程責無旁貸的職責[1]。本研究對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思政建設的當前困境、認知統一、內容結構、實施策略等進行剖析,并探索出一套新體系,為其他警體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一、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簡介
在刑事執行專業課程體系中,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是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培養學警掌握必備技能、戰術和應急處理的理實一體的必修課。該課程中,學警在前期學習“警用格斗技術”“警用地面控制技術”“警用徒手控制技術”“警棍與催淚器使用”基礎上,教師通過模擬處置情景、對抗形式、攻擊行為的方式,引導學警以全程實戰、學訓結合的形式,提升面對諸如罪犯持械行兇等高風險情景的處置能力,最終讓學警習得處置應急事件的綜合技能運用能力。
二、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困境
(一)未搭建凝聚智慧的教學團隊
課程思政是極富挑戰意義的綜合教育理念。一方面,它并非每個教師或部分教師的個人責任,而是所有教師的共同責任;另一方面,依靠“單打獨斗”無法完成育人課題,勢必要凝聚集體的智慧與經驗。
就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思政而言,部分教師對思政元素研究不夠深入,對思政元素、課堂知識、技能的融入角度及方法缺乏切實有效的思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師集中備課的組織較少:一方面,教師間缺乏探討、互動、交流,無法實現智慧共享;另一方面,獨立備課的教師無法跳出本專業的思維模式來考慮問題。從深層次角度來講,本課程的教師還未形成“智力與知識共享”的教學團隊。
(二)未歸納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
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的綜合目標是培養學警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從而確保監獄絕對安全穩定。拋除體育屬性不談,該課程的法制性、職業道德精神貫穿教學、訓練的始終,譬如在技術運用的實踐過程中,學警的處置立場就必須有保護執法對象利益和自身合法權利等方面的考慮,這些考慮在《中國人民警察法》《中國人民公安常用警械和裝備管理條例》等立法中均有明文規范。但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更多是將知識目標、技能目標通過課程教學傳授給學警。對于素養目標的實現,甚至對課程思政的理解,教師更多是從課程整體發揮的作用來理解,并未從課程本身蘊含的思政元素角度來分析和提煉。
(三)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于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的教學模式,部分教師采取常規的“教—練—考”教學管理模式。教師采取的講授方法主要為簡單教學、案例講述和根據相關視頻加以介紹這三種方法;教師選取的練習內容則主要以完成簡單教學的基本技術動作為主;教師制定的考試內容甚至與講、練過程完全一致,未能完全采用多種方式或方法將思政元素更生動、有效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
三、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思政的師生認知基礎
(一)教師普遍認同課程目標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作為刑事執行專業群的專業核心課程,“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對于培養學警的忠誠底色方面的優勢,遠超普通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在育人價值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在課程中講授的內容,大多涉及制止違法犯罪行為、保障執法安全等內容,而這些內容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與課程思政的目標內涵保持高度一致。
(二)學警普遍加深課程思政理念
新時代背景下,學警自主接收外來知識的渠道拓寬,能夠辨識到更多的思政元素。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思政課越來越關注,學員對事情發展規律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黨史學習教育、政法干警教育整頓等活動,對刑事執行專業的學警影響頗深。教師能夠在課堂上主動引入思政理念,幫助學生分析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接受課程思政觀點。總體來看,教師與學警均已具備“教與學永遠統一”的基礎條件,能夠保障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推進。
四、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結構
(一)內涵統一的課程目標
“課程思政”的融合思想,要求教師對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有效整合,在習得處置應急事件的綜合技能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形成正確價值觀、養成必備品格和發展關鍵能力[2]。教師需將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的目標定位為:“鑄警魂”的素質目標、“強意識”的知識目標、“重實戰”的技能目標。這三個目標是對學警自身素質的全面表現,并有機統籌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
(二)橫向協同的課程模塊
“警用格斗技術”“警用地面控制技術”“警用徒手控制技術”“警棍與催淚器使用”等四部分基礎模塊之間,在同一處置情景上存在強弱之分,譬如在站立情況下處置,“警用格斗技術”“警用徒手控制技術”較之“警用地面控制技術”有著更強的適用性。同理,在同一處置效果上也有層級之分,譬如“警棍與催淚器使用”較之“警用徒手控制技術”有著更強的制止效果。可見,不同的課程模塊,在不同的處置情景、處置效果上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價值,這便需要教師主動在課程模塊之間構建橫向協同的關系。
(三)縱向聯動的課程結構
該課程需構建基于技能掌握難度和武力等級適用的縱向聯動的課程結構,以確保學生知識掌握、技能習得的連貫性、延續性,這樣的課程結構能夠體現出知識、技能、素養的層次性。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是銜接學校培養與監所執勤的橋梁,是學警處置應急事件的綜合技能運用能力發展的關鍵學科。因此,縱向聯動的課程結構能讓學生由簡單易學的踢、打、摔等基礎技術學起,層層遞進,直至形成處置應急事件的綜合技能運用能力,并與時代特點相結合、與實際需求相結合、與崗位履職相結合。
五、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一)組建課程團隊,統籌推進全員育人
“立德樹人”的成功,是衡量學校一切教育的基本準則。教師作為育人的重要資源,不能“只教不育”。刑事執行專業主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警務人才,他們將來從事的工作是一份崇高的職業,承擔著依法從事監獄管理、執行刑罰、改造罪犯工作的職責,肩負著維護社會穩定的歷史責任。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教師作為育人主體,是幫助學警提高分析問題、明辨是非和價值判斷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環。
為統籌推進育人參與度,該課程所在教研室必須建立專門的教學師資隊伍,并將教師團隊和思政工作課教師混編,建立教學思政工作的名師工作室,讓課程思政老師在提升本學科老師的政治意識、政治素質、政治水平等方面起到正向增益效果,完全涵蓋本課題教學思政工作理論內涵層面,使學科思政教師的理論優勢在教師團隊研究成果的創新中得到充分發揮。
(二)加強課程設計,科學規劃全過程育人
警察防衛與控制技能課程的授課內容,都是警務實戰中總結和提煉的實用技能,具有非常強的實戰性。警體課程將法律、體能、技巧、紀律融于一體,對學警的心智、情感等啟發很大,有著其他學科無可比擬的優點和無法替代的巨大影響力。
單以“罪犯持械行兇的處置”教學模塊(表1)為例,教師可圍繞“忠誠、責任、奉獻”的警察職業素養,在課前、課中、課后全程融入。學生通過在上課前學習英模事跡視頻,可以感受逆行而上、不畏犧牲的敬業精神;通過在體育課中超負荷體能訓練、煙幕彈和催淚瓦斯等項目的極限忍耐考驗,提高服從命令、嚴格執行的忠誠意志;通過課后AR警情與對抗項目系統,增強團結合作、互不放棄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奉獻精神,實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的崗位奉獻精神。
(三)優化教學實施,積極推動全方位育人
本課程的教學實施需緊密圍繞“學教并重”的共識。教師通過案例、體驗和探究結合式教學法探索,結合真實案例,采用現代科技訓練方式,引導學生在課中實施“知識理解、意識生成、技能固化、實戰優化”四步進階,從而全方位展開教學和課程思政滲入。以“罪犯持械行兇的處置”教學模塊為例:
1. 在知識理解階段,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分析監獄真實案例;教師采用情境還原、師生互動、誘導教學法,利用AR教材、微課等資源引導學生掌握安全原則、警組協同站位的適應空間、處置原則的概念以及處置流程。該階段,教師能夠解決學警在法律適用上的困惑,幫助學警樹立“敬畏生命、規范執法”的底線安全與法制觀念。
2. 在意識生成階段,教師利用Flash動畫、案例視頻,通過警情推演、情境對抗、師生互動、分組探究等方式,幫助學生找出處置中的風險點,并運用處置原則和安全四要素指導處置行動,解決盲目介入的風險。該階段,教師借助AR警情對抗系統、VR仿真對抗系統的靈活運用,強化學生敢于亮劍、敢于逆行的責任精神、奉獻精神和安全意識。
3. 在技能固化階段,教師利用循環練習、替代演練、壓力練習、分層演練等方式,夯實警組協調處理犯罪分子與持械行兇者五種對抗形態的專業技能;教師運用“紅人”對抗系統、“短兵電子對抗競賽”系統作為訓練支撐,落實教學重點,解決學生協同處置能力弱和“不會用”警械的困境;在壓力測試和對抗過程中,學警逐步形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的監獄人民警察“四特”精神[4]。
4. 在實戰優化階段,教師設置高強度、多模態、變換空間的單盲、雙盲對抗,解決學生在高壓力、高強度的情境中無法運用警組技戰術的教學難點;通過實戰與考核倒逼訓練效果,學警在處置中真正達到法律、心理、體能、技能與戰術的融合,養成團隊協作、責任擔當、職業忠誠的素養。
六、結語
綜上所述,警體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是警察類院校課程思政工作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5],既帶有高等院校教育課程思政工作體系建設的共性,又具備警察類院校培養學生、塑造職業精神的個性。教師應繼續挖掘與警校學生成長方式緊密聯系的特有思政元素,以及與警校學生人才培養方式結合的思政元素融合點,逐漸改革創新出一套有利于警體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教學體系,為進一步科學深化警察類專業相關課程思政建設的格局和機制作鋪墊。
參考文獻:
[1] 趙利. 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思考——以體育教學論課程為例[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39(08):135-139.
[2] 夏貴霞,舒宗禮. 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體育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 體育學刊,2020,27(04):7-13.
[3] 張永合,盧蔥蔥. 新時代研究生勞動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研究——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為例[J]. 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0(09):41-44.
[4] 顧鑫偉. 提升在押罪犯教育改造質量的途徑與策略研究:以浙江省H監獄為例[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4.
[5] 張文風. 守正與創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論反思[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20(07):2-7.
(薦稿人:金建棟,浙江警官職業學院警體教學研究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浙江省第一批省級課程思政教學項目“司法警校警體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探索”(項目編號:浙教函〔2021〕47 號)。
作者簡介:張澤平(1984—),男,碩士,浙江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體育、警察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