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
摘? 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化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將課本劇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種集趣味性和教育性為一體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興趣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學習,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文章圍繞如何在課本劇表演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課本劇;培養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課本劇是由最初的分角色朗讀課文這一形式發展而來的教學形式。課本劇編演更加關注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實現高效教學。
一、小學語文課本劇教學應當遵循的原則
1. 尊重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編排的,課文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畫面感,非常適合用來開展課本劇教學。但是在編演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不能偏離課文原文及其中心思想,違背作者的原意。教師應當尊重課文內容,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不得隨意刪減人物語言,合理安排課本劇情節的起承轉合。
2. 符合時代特點
由于不同課文的內容所表現的時代背景不同,因此在課本劇編演的過程中,不僅要尊重課文內容的中心思想,還應該充分體現不同的時代特點。課本劇編演可以看作是年代的縮影,通過對劇本編排和表演,有利于學生探尋、理解歷史故事情節。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學生應當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小學語文課本劇編演的教學策略
1. 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機會,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圍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接受能力進行課本劇編演。例如,對于學生參與課本劇表演不夠積極的現象,教師可以安排這些學生擔任小組長,激發其在學習中的主體責任意識,進而鼓勵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創新意識。此外,教師還應該積極激勵學生,幫助學生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建立學習自信。教師可以允許學生在遵循相關原則的基礎上自主改編課文,為其提供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時間和空間,并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正確引導。
2. 以分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課本劇編演較之常規說教式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此時教師應該加強對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通過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將課堂管理的權力下放至學生,讓學生共同維護課堂紀律。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組作業。首先,成立一個編劇組,主要負責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對新中國成立時人們的心情進行揣摩,圍繞新中國成立這一莊嚴事件進行劇本創作;其次,成立一個校對組,對劇本創作的邏輯及劇本中的錯別字進行檢查,把握劇本與原文的關聯程度;再次,成立一個道具組,根據課文內容和時代背景,準備表演所需道具;最后,成立課本劇表演的導演組,負責演員分配和課本劇排練等工作。教師要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本劇編演中。通過課本劇情節中的矛盾設置有利于啟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感,提升其實踐能力,并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為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3. 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核
表演能夠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涵。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投入情感,通過有感情的表演優化學習體驗,以此完成核心素養要求下的情感教育。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在編演之前有感情地精讀課文,尤其是能夠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利用記號筆勾畫記錄。對于學生不理解的語句,教師要在課文精讀階段組織學生討論,及時為其講解,避免其在后續的課本劇編演中出現情感方向的問題。另外,教師還要對學生在編演過程中的表情、肢體等動作進行指導。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肢體語言和動作展現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總而言之,隨著素質教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通過課本劇編演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語文教學中組織課本劇編演活動,不僅有利于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促使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在合作的過程中充分感悟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為其今后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康小妮. 課本劇在小學語文各年段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呂梁市創新雙語學校為例[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0.
[2]楊富財.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5).
[3]張衍紅. 小學語文課本插圖的有效利用新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