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鵬 吳曉花
[摘? ? 要]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由于學生家長務工等諸多因素,使得寄宿在校的學生缺乏家庭關懷、缺失家庭教育。學校為了充分保障學生在校的學習與生活的高效、規范、安全,往往會制定并實施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對學生形成一定的約束力或威懾力。如果農村寄宿制中學不能基于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探索對學生的管理與教育策略,那么就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農村寄宿制中學亟需把寄宿生的學習、生活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以管理的高成效促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疏導。
[關鍵詞]農村中學;寄宿生;心理問題;疏導
一、農村中學寄宿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
(一)逆反心理
由于寄宿生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加之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回家也只有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等親戚照料,缺失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教育,即使有一些情緒上的波動或心理上的變化,也得不到家里人及時的關心與關懷。而且,寄宿生和老師接觸、相處的時間長,一旦有性格上的不合或情緒上的煩躁,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和老師對著干的情形。
(二)自卑心理
盡管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城鄉差距仍然存在。隨著學生認知能力越來越強,中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廣,對自身家庭狀況的感知也會越來越清楚。一些懂事較早的學生,往往會很在意父母在外務工。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父母常年四處奔波,會讓他們產生自卑感,形成自卑心理。
(三)自責心理
農村中學的寄宿生需要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課余時間需要自己支配和安排,除了獨立完成生活起居事務外,還要安排課余時間的學習和活動。吃飯、洗衣、打掃衛生,做作業、聊天、鍛煉身體,課余時間事無巨細都得自己安排,自己打理。這雖然鍛煉了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一些學生為一些小事而勞神傷思,甚至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經常開小差,致使學習成績下降,自感對不住父母老師,從而產生自責心理。
(四)迷惘心理
一些學生學習自制力弱,在校期間沒有父母的督促和家庭的管束,不能把學習置于第一位,或沉迷于武打言情小說,思想出現滑坡,行為出現偏差,認知模糊不清,久而久之,隨著成績的下降就會出現迷惘心理。
(五)孤獨心理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與父母和社會的聯系少,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少,在住校期間往往會出現過度想家的情況。一些孩子由于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和老師、同學溝通,住校期間往往會感到寂寞,產生孤獨心理。
二、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客觀原因
(一)社會層面的原因
集中辦學后,學生從分散的村莊集中到寄宿制學校統一住宿,生活環境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前能夠和同村的小伙伴結伴玩,能夠和親朋好友來往,能夠耳聞目睹村子里的生活……而住校之后,社會環境給他們的新鮮感、愉悅感、親近感一下子少了,情緒、心理也為之受到了影響。
(二)學校層面的原因
一是學生在學校缺乏家庭般的溫馨感。學校畢竟不同于家庭,宿舍中同學關系再好、宿管老師再好,也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難以等同。不會有與兄弟姐妹、爸爸媽媽相處的那種感覺,免不了在閑暇時間產生寂寞、孤獨之感。二是從角色擔當看,宿管老師從管理者的角度管護學生,和在家期間學生父母作為監護人的角色不同,教育目的不同。他們過問學生休息與安全方面的事情多,而督促學生學習方面的事情少。即使由各科老師和班主任操心作業完成情況,但是,他們的管教思想和方法也不會像家長那樣。這樣,無形之中在宿舍內就形成了一個學習監管上的真空。一旦宿舍內的學習氛圍、習慣不好,或者學生自身的自制力差、學習主動性不強,都會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以及一些不良情緒或心理的產生。三是學校管理從課堂、課間、課后活動到宿舍生活、學習,都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規范化要求,對于學生而言,就沒有了在家的輕松、隨意感,在心理上造成的就是某種壓抑或壓力。四是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一些老師缺少愛心,對住宿學生不能細致耐心、深入人心地管理、教育。尤其是對學生住宿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日常小事,動輒用紀律或制度處之,由此造成的一些不良情緒、心理,在得不到及時疏導的情況下,就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家庭層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不良或單親家庭的學生,還有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家長長時間疏于管理,孩子在放任自流中沾染了不健康的思想和不良習氣,住宿之后又把這種不良思想和習氣帶到了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二是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要求,致使孩子各方面能力差,難以適應較高要求的學校集體生活。三是由于家長面對孩子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束手無策或聽之任之,造成了孩子遇到問題或困難“繞著走”的意識、行為和習慣。
(四)學生自身層面的原因
一是學生自身的適應能力有強有弱。有些學生能夠在每周連續 5 天在校的情況下適應學校的宿舍生活,有些學生卻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寄宿制生活。二是學生的性格存在差異。盡管中學生在性格上仍然處于塑造和發展階段,但是,與生俱來的秉性使得一些學生樂觀開朗,長于人際交往;一些學生內向懦弱,面對學習中的競爭或生活中的波折容易產生挫敗、失落和自卑感,往往會給自身帶來心理上的沉重壓力和精神上的緊張疲勞。三是中學生思想不成熟,情緒波動大,歸屬感缺乏,注意力渙散,不良思想、行為、習慣容易形成。
(五)升學方面的原因
盡管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由于升學競爭的激烈,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都看重學生考試成績。尤其是寄宿制學校,家庭、社會乃至學校自身都對學生的升學有更高的期望,畢竟,寄宿制的學生除了周末都在學校,學習時間充裕,教育教學嚴格,學校管理正規,學校服務全面,學生求勝心切。這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更容易造成學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基于心理問題預防與疏導的農村中學寄宿生管理策略
針對農村中學寄宿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在深入分析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從心理問題疏導方面采取相對應的管理、教育措施,是農村寄宿制中學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路徑。
(一)增強學校和老師的“雙重”責任
解決農村寄宿制中學因學生家庭教育缺失而導致的學生心理問題,需要進一步增強學校和老師的管理教育作用,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就像自己的家一樣溫馨、快樂而具有歸宿感。學校管理固然需要嚴格,教師教育也不能沒有原則。但是,對于寄宿制學校而言,只“嚴”不“寬”則沒有“緩沖地帶”。不像走讀的學生,學校里的情緒還可以在家里消解一下。如果學生在住校期間有情緒而無處發泄,有心事而無處傾訴,在心中積累、郁結,就會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所以,農村寄宿制中學承擔的不僅是教書育人職責,而且還有類似于家庭教育的管教職責。換句話說,農村寄宿制中學既是孩子求學的學校,又是孩子“憩息”的“家庭”;既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松、愉悅和快樂,又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溫馨、甜蜜和愜意。相應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教師也要承擔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職責,在課堂內“傳道”“授業”“解惑”,充當好學生課堂學習主導者的角色;在課堂外“關心”“照顧”“愛護”孩子,充當好“家長”般的家庭教育角色,以有效疏導學生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只有學校和教師既把學校當家,又把學校當校,寬嚴相濟,恩威并用,嚴時給學生為學、做人、處事的原則和道理,寬時讓孩子感受學校和教師家庭般的溫暖和家長般的關懷。無論寬嚴都為學生的學習、生活考慮,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著想,那么,就能把握好制度、紀律實施執行的尺度,充分發揮有效管理教育學生的作用。
(二)重視學校與家庭的配合、溝通
為了提前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或疏導工作,農村寄宿制中學必須重視與學生家庭的配合、溝通。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從周一到周五在學校學習、生活,一方面,一些學校或老師總覺得再沒有必要和理由就學生教育、管理問題告知家長,即使出現什么情況,都可以在學校內進行教育;另一方面,家長也認為自己把孩子托付給了學校,學校理所應當地從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并不是說學校、老師盡心盡力了,教育、管理的效果就一定好。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其情緒、心理變化往往會讓學校、家長防不勝防。如果學校、老師能夠重視與家庭的配合、溝通,孩子內心的“隱秘”雖說不會告訴老師但不一定也不會告訴家長。而且,當發現學生在情緒或心理方面出現某些異常變化或不良跡象時,如果學校、老師能夠及時告知家長,家長就會有所準備,配合學校、老師做好心理問題的預防或疏導工作。所以,農村寄宿制中學重視與學生家庭的配合、溝通,也是預防或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性舉措。其辦法:一是定期召開特殊學生一對一幫扶教師、寄宿生家校共育共管座談會,拓寬與家長的溝通渠道,明確共育共管內容;二是在周末定期與寄宿學生的父母通話,交流學生一周學習、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情況,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三是隨時聯系特殊學生的家長,利用電話、視頻等形式進行具有針對性地溝通,并指導家長在周末有針對性地教育、管理孩子。
(三)形成“四位一體”的管理、考核體系
由于年齡和認知方面的限制,中學生對自身心理問題的預防和疏導往往會缺乏正確的認識,更不用說用科學的方法調節自身情緒和調適自身心理。這就需要學校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心理咨詢教師的隊伍建設,加大心理教育的管理力度,針對寄宿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健康活動開展等等;同時以宿舍為單位對寄宿生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包括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詢固定日活動、每月一次的心理輔導或管護活動等等。而且,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學科教學的高度,與其他課程的開設與考核同安排、同要求,形成學科教師、班主任、宿管員、心理輔導老師的四位一體管理、考核評價體系。即由學科教師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緒、心理變化;由班主任關注學生一日常規管理過程中的情緒、心理變化;宿管員關注學生宿舍學習、生活過程中的情緒、心理變化;由心理輔導教師獲取學科教師、班主任、宿管員所提供的學生情緒、心理變化信息,用專業化的手段和方法分析、掌握、把控班級內每一名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對學生已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和疏導。如果出現預防和疏導不及時的情況,作為考核扣分項直接納入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評價之中,用管理手段提高全校教師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
(四)加大宣傳教育的管理力度、效度
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層面的重點工作,從學校管理層做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營造、知識展示和活動管理。例如,通過校園文化長廊、學校宣傳櫥窗、校園內電子屏、校園廣播、教室學習園地等,由不同的年級組分別管理,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陣地,安排班級每兩周更換一次內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宣傳出來,從心理學理論知識、心理問題表現和產生原因、心理問題預防和疏導方法等各個方面形成強大的教育氛圍,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以有序、高效的管理、教育,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再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或疏導,像運動會、籃球比賽、跳繩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經典誦讀、校園故事會、書法作品展、大合唱、魔方比賽等等,讓寄宿生在異彩紛呈的活動中愉悅身心,健康成長。
針對農村寄宿制中學生容易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分析其問題產生的原因,從學校管理的角度探索預防或疏導寄宿生的心理問題,使寄宿生朝著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方向邁進,是目前學校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因此,學校就要堅持科學的管理理念,采用科學的育人方法,運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加強學校對寄宿生的管理、教育。
參考文獻:
[1]梁正.農村初中寄宿生心理狀況分析及教育對策淺探[J].新課程(下),2018(2).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