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內容摘要:本課意在引領學生在品讀鑒賞中深入體會蘇軾細膩深沉的情感。由標題中的“記夢”切入,整體感知文本“夢前—夢中—夢后”的文脈思路,從而學習和體悟“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在鑒賞方法上,以寫促讀,走入夢境,讓學生在場景描寫的過程中主動挖掘詞人創作的留白部分,感受夢境畫面的溫馨,深入品味詞人的情感;咬文嚼字,以聲傳情,抓住句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用煉字的方式讓學生去感受,去品味,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充分地去感受現實中詞人的心境和情感。
關鍵詞:蘇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婉約細膩 讀寫融合 咬文嚼字 以聲傳情
教學目標:1.通過場景描寫,感受夢境的溫馨和詞人情感的深摯,品味白描手法的藝術魅力。2.感悟詩歌內容,抓住關鍵詞句,深入體會詞人對亡妻深切的思念和仕途上深沉的苦痛。3.搜集與蘇軾、王弗相關的人物生平方面的資料,進一步豐滿人物的形象,從而更進一步地感受詞人細膩深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1、從具體描寫夢境的語句入手,聯系與蘇軾、王弗相關的助讀資源,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夢中的經典場景。2、體會上片中最能感動自己的詞句,思考它能打動自己的理由,感受詞人細膩深沉的情感。
教學方法:思路點撥、品讀探究、讀寫結合
課堂實錄:
一.回顧舊學,詞風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記得在必修上冊的語文書里,我們曾經學過他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請大家有感情地背誦全詞,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兩首詞的詞風。
(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師:大家感受一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在這首詞中,詞人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什么樣的詞風?
生1:豪邁奔放
師: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然而當一個豪放派詞人在面對自己心愛之人時,也會流露出他婉約細膩的一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詞就是蘇軾婉約風格的代表名篇。
【設計意圖:這節課的導入,我選擇從上學期學過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入手。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詞,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關注蘇軾的詞風,并啟發學生豪放派詞人也會有婉約細膩的一面,從而引導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感受蘇軾內心的婉約細膩多情。】
二.課題解讀,整體感知
師:詩歌的標題交代了哪些信息?
生2:交代了時間——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里
交代了寫作的具體內容——記錄夢境
師:聯系書下注釋,我們了解到“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寧八年。再聯系我們課前搜集的背景材料,當時的蘇軾四十歲,任密州知州。在正月二十日夜里他夢見了結發妻子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悼念亡妻的千古名篇,從題材內容上看,這是一首“悼亡詞”。
其中“記夢”二字交代了寫作的主要內容,這首詞是記錄夢境的,大家找一找整首詩中具體哪幾句是寫夢境的。
生3:“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師:回答正確。整首詞只有這五句是在寫夢境,其余大都為抒情性文字。與“夢境”相對的是什么?
眾生:現實
師:從內容上來看作者將“現實—夢境—現實”交織在一起,圍繞“夢”來展開,以“夢前—夢中—夢后”為時間線索,層次非常清晰。由此可見,整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
眾生:虛實結合
【設計意圖:以“夢”為主線,梳理整首詞的脈絡,從而整體把握全詞的結構。】
三.以寫促讀,走入夢境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夢境部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嘗試著用散文化的語言來具體描繪一下作者夢中所見的情景——“小軒窗,正梳妝。”自己動筆寫一寫,可以以第一人稱來行文。
(學生自由寫作,老師請同學分享自己的寫作片段)
生4:夢中我輕而易舉地飛回家鄉四川眉州,回到以前與妻子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晨曦微露,妻子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她淡掃遠山眉,而我此刻正含情脈脈地的看著鏡中嬌美動人的妻子。
師:這位同學描繪的場景讓老師聯想到《菩薩蠻》中的“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大家想象一下,蘇軾當時是站在哪里觀察妻子的?揣摩一下蘇軾的視角。
生5:我想象蘇軾是剛從外面回來,他站在窗前專注地看著正在梳妝打扮的妻子,女為悅己者容,蘇軾感覺自己一天的疲憊都消散了。
師:從這一場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夫妻二人的關系如何?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
眾生:琴瑟和鳴、鶼鰈情深、和諧溫馨
師:夢中場景的基調是溫馨的。盤點古代的模范伉儷,我們可以聯想到文學史上哪些人物之間的愛情故事?
生6:我聯想到了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夫妻二人都很喜歡讀書藏書,李清照的記憶力強,每次飯后一起烹茶,他們就用比賽的方式決定飲茶的先后次序,誰能先說出某典故的出處誰先喝茶,而贏者往往因為過于開心反而將茶水灑了出來,弄得滿屋茶香。
師:是啊!這樣的場景在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生活中常常會出現,趙明誠去世后李清照還常常會想起二人在一起賭書潑茶的一幕幕,內心傷感不已。所謂“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蘇軾在詞中選取的亦是日常生活中尋常的場景,但正是這樣尋常的場景卻深深地銘刻在詩人的記憶中。
蘇軾思念死別十年的妻子,在夢中久別重逢,內心自然是喜悅的,為什么會“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7:“無言”并不是無話可說,相反他們有千言萬語要向對方傾訴,但是卻不知道從何說起。
師: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蘇軾終于見到了妻子,妻子還是像十年前那樣明艷動人,而此時的蘇軾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7:從上片的“塵滿面,鬢如霜”可以看出,此時的蘇軾兩鬢如霜,面色憔悴。
師:這樣的情形,對于夫妻二人來說,的確能帶來一種心靈上的沖擊。借用《琵琶行》中的詩句“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言萬語,二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淚千行”是一處細節描寫,蘇軾老淚縱橫成千行,妻子亦是千行清淚,二人無言地訴說著死別之痛。
通過夢境部分的賞析,我們發現作者基本全用白描,語言質樸自然,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這正是白描手法的魅力所在。
【設計意圖:這首詞的標題是“記夢”,那么對夢境的賞析自然成為了學習的重點。我讓學生以寫的形式來挖掘作者創作的留白部分,從而引導學生去感受畫面的溫馨,進而品味蘇軾對妻子的情感。聯系古代文學史上模范伉儷的愛情故事,歸納得出,夢中詞人所看到的“尋常”之場景,正是銘刻在詞人記憶中的情感印記,也正是能深深感染讀者的地方。】
四.咬文嚼字,以聲傳情
師:夢境越是美好,則越是反襯出現實的悲苦。作者的現實生活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詞的上片,思考哪些詞語應該重讀?請大家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或句子進行點評和交流。
(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教師點撥)
生8:“十年生死兩茫茫”中的“茫茫”指的是詞人和死去的妻子雙方茫然不相知的狀態,也非常貼合夢境中那種朦朧迷茫的感覺。
師:分析得不錯。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的,活著的人對逝者也是一樣,花落人亡兩不知。恩愛夫妻,生死相隔,轉瞬十年。你覺得十年的時光對作者來說長不長?
生8:很漫長,妻子死后蘇軾感到很孤獨,聯系背景資料,當時他在仕途上也很不順利,所以特別思念死去的妻子。
師:是的,也許異地之別的思念,即使山遙水闊,還會有再次相逢的期盼。可是生死相隔,人各一方,再無從知曉。這種感情凄婉而沉痛,籠罩著全詞,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你能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嗎?讀出分隔時間的漫長,讀出生死兩隔的茫然與沉痛。
(生8有感情地朗讀)
生9:“不思量,自難忘”中的“自”說明對妻子的思念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狀態,妻子一直都在蘇軾的心里,即便他不去想,他也會時不時地記起。
師:說得很好,所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個“自”顯出思妻之情的深沉。這里的“不思量”,前面可以加“即使”表示假設,這是一種理解。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理解?
生10:我把“不思量”理解為不想去想,不愿去想。
師:為什么呢?
生10:因為相思太苦太傷人,所以蘇軾不敢思量,但結果卻是“自難忘”。
生11:“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中的“無處”表現出詞人的孤獨無助,他想要向人傾訴,但是妻子的墳墓卻遠在千里之外。
師:“千里”對仗前句的“十年”,這兩個詞共同點出了生者與死者在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隔離。剛剛我們同學的觀點是立足于詞人的視角,感受到的是詞人的孤獨,以及他對亡妻的思念。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嘗試著換另一種視角。
生12:這里的“孤”是修飾“墳”的,也可以理解為妻子的孤獨,那就是一種相思,兩處凄涼。
師:非常好,我們同學還化用了李清照的詞。這里的“凄涼”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2:我覺得不只是一種思念之情,對于蘇軾而言,政治仕途的不順,生活的困苦,都是凄涼之因。
師:剛才同學們對詞語的賞析都非常到位,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話,一起來品味句中蘇軾對妻子的相思之苦和陰陽兩隔的孤寂凄涼。
(眾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
師:其實對于蘇軾而言,王弗不僅是他生活中的伴侶,更是可以互訴衷腸的知己,我們一起來看蘇軾寫的《亡妻王氏墓志銘》中的一段話,幫助大家來進一步認識王弗。
(幻燈片出示:從軾官于鳳翔。軾有所為于外,君未嘗不問知其詳。曰:“子去親遠,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軾者相語也。軾與客言于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輒持兩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與是人言。”有來求與軾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師: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弗是一個怎樣的妻子?
眾生:聰慧、賢惠、善于識人
師:這段話講述的是王弗“幕后聽言”的故事,王弗非常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他是一個生性真率隨意的人。從她對丈夫的忠告和幫助,我們可以看出王弗的賢敏睿智,她不僅是蘇軾生活中的伴侶,而且還是蘇軾事業上的賢內助。可惜天妒良緣,王弗26歲就去世了,這對詩人而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生13:“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一句中的“縱使”表示假設,即使相逢了,妻子應該也認不出我來了,詩人充滿感傷。
師:“縱使”一詞是表示假設的,死生異路,怎能重逢?這是一個不可能的假設。雖然作者心里明白是不可能的,但是他還是期盼著能與妻子重逢,表現了他對妻子的思念之苦。為什么妻子認不出蘇軾了呢?當時的作者不過40歲,容貌應該也不至于發生那么大的變化吧?
生13: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壓,這十年正是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蘇軾被卷入了這場旋渦之中,歷經艱辛坎坷。
師:歷經仕途坎坷的蘇軾此時已是“塵滿面,鬢如霜”了,人物的外部形象表現出了詞人生活之困頓和心境之凄涼。如果此時跟妻子重逢,估計妻子也認不出“我”來了吧。相逢而不相識比不能相逢更使人不堪。
剛才同學們抓住句中的一些關鍵詞,咬文嚼字,充分地去感受現實中詞人的心境和情感,分析得非常精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的上片,重讀這些關鍵詞。
(眾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深入地把握現實中作者的情感,我從句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入手,用煉字的方式讓學生去感受,去品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深入解讀的基礎上以聲傳情,在讀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詞人的死別之悲、獨處之苦、世路之艱。】
五.重返現實,以景結情
師:夢境再美,終有夢醒時分。夢醒之后回到現實中,詞人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呢?
生14:從“料得年年腸斷處”可見詞人肝腸寸斷。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腸斷”的主語是誰?
(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教師點撥)
生15:“腸斷”的主語是詞人蘇軾,他想到長眠地底的愛妻,在冷月清輝灑滿大地的夜晚,是如此的孤寂凄涼;想到自己亦是孤身一人,不免肝腸寸斷。
生16:我覺得“腸斷”的主語是蘇軾的妻子王弗。在明月之夜,月圓而人不圓,王弗遠在千里之外的短松岡,長眠地下,一定非常孤獨痛苦。
師:剛剛兩位同學分別從詞人的角度和妻子的角度表達了對尾句中情感的理解,都很有道理。詞人將這一場景設置在“明月夜”,月圓之夜本應是團圓的日子,詞人卻與妻子生死兩隔,以景結情的藝術手法將詞人內心的孤寂凄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作者設想妻子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這是一個巧妙的視角。
整首詞由現實進入夢境,再由夢境重返現實,蘇軾用自己的一曲一簾幽夢,向世人傾訴著他對妻子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
六.拓展閱讀,比較情感表達手法
補充李商隱的悼亡詩《暮秋獨游曲江》,比較閱讀,思考李商隱是如何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思念之情的。
【設計意圖:情感表達的技巧是詩詞教學的重點之一,通過比較閱讀,來感受不同的技巧在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執教感言】
詩詞是情景交融的藝術。《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詞極具有畫面感,有多處場景描寫,其中對夢境的描寫是賞析的重點。走進詞中的場景,是深入理解詞人情感的必需。我采用讀寫融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詞人的夢境,抓住“小軒窗,正梳妝”這一場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繪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在自由寫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詞中場景畫面的溫馨、夫妻二人情感的和諧。聯系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賭書消得潑茶香”的典故,我們發現真正讓詞人刻骨銘心的,真正能夠打動讀者的恰恰是日常生活中“尋常”的場景。詩詞的語言是短小精悍的,但它的容量很大,以讀寫融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挖出詩詞中的留白部分,從而進一步感受蘇軾對妻子的情感。
詩詞是語言高度凝練的藝術。在詞的上片中作者在描寫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狀態,詞中有許多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我讓學生抓住這些詞語來煉字,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進而了解作者的現實處境和內心的情感,并以有感情地朗讀的方式來傳遞詞人的情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一遍又一遍的品讀中,詞人的情感會越來越清晰,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也可以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為進一步感受美、鑒賞美做鋪墊。
我認為高效的語文課堂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思考、多寫,從而更深層次地把握詩詞中作者的情感。在這節課上我做了大膽的嘗試,事實證明自由寫作是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的,而對重點字詞的錘煉則可以加深對詞人細膩情感的認識。讀中有寫,寫中有讀,讀寫相融相生,共同指向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青年教師專項課題《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為:C-b/2020/02/35)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