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視域下應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使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大學英語課堂成為高校全課程育人的主渠道之一,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三全育人; 思政元素; 大學英語
作者簡介:張春花(1982-),女,南京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課程思政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它將高校的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本科教育階段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要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了解英語國家社會文化背景、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培養責任擔當。因此,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有其緊迫性和必要性,并具有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課程思政的內涵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指出:“堅持立德樹人。把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構建以立德樹人成效為根本標準的評估體系,加強對學校辦學方向、育人過程、學生發展、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的審核,引導高校構建‘三全育人格局。”高等教育推進“三全育人”,歸根結底是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各環節、各領域、各方面,系統地把握育人核心,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及潛在的思政教育資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鍛造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學英語教師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挖掘教學資源中潛在的思政元素,并確保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能有效融入教學各環節。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學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其中人文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其通過英語學習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加強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二是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述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將價以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相融合,堅持課程育人為主導,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二)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本土化、民族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思想、觀念大量涌入中國,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思想和理念卻沒有及時傳播出去。要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先進思想和理念走向世界,需要學生熟悉了解本土文化、本國文化,堅定對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理論的自信,明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本土化和民族化,使高校英語教學培養的人才既能熟練運用英語,具有國際視野,又能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時代精神。
(三)適應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的變化
從2013年12月起,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考試題型有所調整,考查的重心發生了變化。其中翻譯部分調整為段落翻譯,涉及我國歷史、道德、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與真實環境中的翻譯需求、交際需求更為接近,符合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要求。如2020年9月四級考試的翻譯材料涉及茶、茅臺酒和北京烤鴨,2020年12月四級考試的翻譯材料涉及我國南北方飲食差異、春節團圓飯和“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2021年6月四級考試的翻譯材料涉及龍井、鐵觀音和普洱茶,可以看出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越來越多地考查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習俗、社會發展等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重介紹西方文化、輕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理念,要深度挖掘提煉語言和文化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文化意識、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潛移默化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西方語言知識、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傳播好中國文化。
(四)優化課堂教學的迫切需要
課程思政是高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育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從高等教育的制度創新層面來看,強調不斷完善立德樹人的培養要求;從課堂教學實踐創新層面來看,要改變單一的知識傳授模式,注重課程的育人功能。所有課堂都是育人主渠道,所有課程、所有教師都要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程教學。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能有效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前提是需要創新教學路徑,找到思政元素與大學英語教學之間的銜接點,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有效融合,引導學生對思想政治理念的內涵進行深入思考,實現良好的教學成效。課堂是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升素養的主陣地。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學生成為具備良好政治素養、專業素養、能力素養和思維素養的新時代人才。
四、“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徑分析
(一)以教學內容為載體,挖掘思政元素
教師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想引領,根據具體的單元主題,深入挖掘教材中與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教學材料,如新聞時事、時政熱點、中西方文化對比、憲法法律法規、創新精神、奉獻精神等方面的語言學習材料,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修養、憲法法治意識、創新意識、道德修養等。教師在選擇教育資源的時候要善于挖掘思政元素,讓學科內容更具深度;更要錘煉育人本領,讓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第五單元“Giving Thanks”為例。教師在教學前應充分挖掘單元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感恩之心、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還要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如“gratitude、repay、considerate、accord、undergo”等進行練習鞏固,以實現思政語境下的語言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閱讀能力、翻譯寫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并基于單元主題“Giving Thanks”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以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通過本單元學習,讓學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祖國,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與奉獻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圍繞單元主題,布置課前任務,構建思政教育語言環境。教師在課前通過雨課堂發布任務,讓學生預習單元詞匯和相關思政詞匯;歌曲《感恩的心》可以使學生快速熟悉感恩主題;視頻《感恩,世界》展現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對世界各國人民提供幫助的善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頻《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的物頒獎盛典》中的感人事跡,可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通過學習詞匯、觀看視頻以及課前預習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感恩,讓學生從不同視角闡述對“感恩”的理解,如“父母之恩、朋友之恩、夫妻之恩、知遇之恩、老師之恩、國家之恩”。學生可以在雨課堂上傳口語視頻,小組內交流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評價。
2.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從語言、文化、思維方面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語言必先了解其文化。教師在介紹西方文化時要將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對比與分析,給予正確的價值導向,提高學生的文化價值辨別能力。
(1)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提供出自《增廣賢文·朱子家訓》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及其英文表達“Receiving drips of water when in need, and I shall return the kindness with a spring”和伊索的名言“Gratitude is the sign of noble souls”,學生基于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以快速進入思政教育語言環境。
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視頻來進行思政教育:黨員同志沖鋒在前、頑強拼搏的先鋒模范作用;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奉獻精神;人民子弟兵忠于黨、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新聞工作者、志愿者及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奉獻精神。要求學生基于視頻的內容進行角色表演,同時思考與討論“To whom should we say ‘Thank You? What should we be thankful for in our daily life?”,通過視聽說訓練來進行語言輸出。
(2)背景介紹環節。教師呈現Thanksgiving Day和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相關音頻、視頻學習材料,學生聽音頻完成填空任務,觀看視頻回答相關問題,通過聽說練習使學生深入了解感恩節和重陽節的起源、發展以及重要意義。根據所給材料,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嘗試從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特色活動、傳統食物等多個角度來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感恩文化的異同,進行跨文化對比和批判性思維訓練,以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使之堅定文化自信。
(3)語言知識點環節。詞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掌握詞匯是學好語言的基礎。教師要將課內詞匯進行歸類,同時要挖掘詞匯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對核心詞匯進行講解與練習,舉例要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時事政治、新聞熱點等,并以此為基礎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詞匯教學。
3.鞏固所學內容,設置包含思政元素的課后任務。課堂是融入思政元素實現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恰當布置課后任務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教師可以設計包含思政元素的聽、說、讀、寫作業,如要求學生觀看TED演講視頻Want to be happy——be grateful,完成聽說練習,并模仿視頻,向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恩之情;閱讀有關“Thanksgiving Day”的篇章,完成閱讀練習;觀看微課視頻,學習英文書信的寫作技巧,完成一封英文感謝信,以實現語言輸出。
(二)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
能否將思政元素恰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教師是關鍵。教師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育人意識、責任意識等都會影響融入效果。教師既是學習者又是執行者,教師需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認識,從而能夠將教學素材與思政教育融合起來。為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可以跨學科組建教學團隊,邀請思政課教師加入,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共同研討交流,挖掘出那些較為隱蔽的思政元素,讓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語課堂更具有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也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為了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還可以組織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類教學比賽,“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以賽促建”,使教師真正踐行課程思政理念,有效開展大學英語教學。評選出的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應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共享,促使教師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增強專業素養,讓全體教師的課堂教學達到“同向聚合”的育人效果。
(三)以評促建,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制度體系
“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是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制度體系,以制度為引領,規范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如建立教師思政培訓制度,使其加強理論學習,以便教師在掌握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有效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教師集體備課制度,以教研室為單位,通過問卷調查還要了解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梳理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確定思政元素的呈現方式。
(四)依托大學英語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形成有效互補
作為新時代高校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三全育人”倡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通過創新第二課堂教育的有效載體,將全員育人理念滲透到教育每一個環節之中。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可以通過第二課堂來拓展延伸,進一步鞏固第一課堂的思政教育效果,且第二課堂的開展形式更靈活、內容更豐富,學生參與積極性也更高。教師可以集體制訂本學年第二課堂的活動計劃,依托學校社團開展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開展“聽我講……”主題英語演講比賽;開展英語新聞播報競賽、時政類英語詞匯競賽、熱點話題寫作競賽等;邀請留學生參與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會;組織學生參加社區、博物館、景區志愿者活動等。
五、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受眾面廣、課時較長,在“三全育人”視域下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培養一大批既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國情,又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英語、通曉國際規則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陸舒湄.“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20.
[2]陸仲飛.大學英語需要從“教學翻譯”向“翻譯教學”過渡:評析“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新題型”中的段落翻譯[J].上海翻譯,2014(2):72-74.
[3]田靜,賈智勇.新時代大學英語融入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1(2):61-62.
[4]趙昱.大學英語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探索:評《協同創新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