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語言學習的關鍵要素,民族的強大和復興離不開文化認同感的建立。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英語教學中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感的現狀,隨后提出了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中增強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感的路徑。
關鍵詞:中國文化認同感;混合式教學;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朱文君(1980.07-),女,山東萊州人,山東科技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及跨文化交際。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對其民族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表明這個國家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佐斌指出,文化認同是人們對于文化傾向性共識與認可,包括文化形式認同、文化規范認同、文化價值認同三個層次。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混合式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滿足了學習多樣化、個性化、靈活化的需求,同時可以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在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中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十分必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一、高校英語教學中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感現狀
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尤為突出。當前網絡媒體發達,居住在地球村的人們幾乎能夠同時分享資訊,了解最前沿的新聞。 校園里的“00后”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每天都接受著國內外各類文化輸入,高校英語教師面臨著平衡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與英語學習的嚴峻挑戰。“00后”大學生正在構建個人價值觀,他們需要被引導。但大學生與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接觸相對較多,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則被忽視。太多英語國家的文化影響著學生的文化輸入,所以教師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平衡中國文化認同和西方文化輸入。目前,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語言技能的教學更受到關注,很多授課環節以講解單詞用法、課文閱讀為主,聽力文本的主要來源是VOA或者BBC。《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本內容的局限,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體現了英語學習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課程思政的提出,也讓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文化認同是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有效、更順利地開展課程思政。
二、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發展現狀
學生多、教材固定是我國傳統英語教學課堂的特點。英語課堂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來選擇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法。黃國君和夏紀梅指出,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缺少眼球效應。目前不少高校出現了英語學時減少的情況,而學生又表現出對英語學習的強烈需求,于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混合式教學呼之欲出。網絡教學模式多種多樣:有滿足小范圍需求的SPOC,有受眾群體廣泛的MOOC。如“學堂在線”就是由清華大學建立的在線課程平臺,“愛課程”平臺也匯聚了很多優質的英語學習資源。但是由于在線學習模式缺乏人文氛圍、學術氛圍,在虛擬的空間里學生很難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這種教學效果受到質疑。在線學習能很好地實現某些教學目標,但不能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混合式教學剛好能解決課堂學習時空受限、單純線上學習缺少交流互動的問題。它能將在不受時空限制的線上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有效地結合起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要求“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利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用好優質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及教學工具,將相關內容在線上進行引入或者講解,利用音頻、視頻等媒體資源進行介紹或者補充,這樣課堂上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教師進行互動。何克抗指出,混合式教學體現了教育技術理論的發展,既體現了信息時代的特征,又回歸了學習的本源,將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產生深刻影響。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更加符合教學規律,符合我國當前國情,其對當今教育信息化改革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前高校英語課堂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由課堂面授教學和課下在線英語學習兩部分組成。課堂講授的內容多是高校自主選擇的教材,以筆者所在的理工科大學為例,我們所用的教材多是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線上教學平臺或者交流工具則多樣式:首先是教材配套的相關在線學習平臺,如外研社版“新標準大學英語”配套使用的U校園平臺,外教社版“新目標大學英語”配套使用的WeLearn教學平臺。在各個平臺上除了有與課本配套的課文閱讀、書后習題之外,還配有拓展的音頻資源庫、微課資源庫及閱讀資源庫,教師還可以在平臺發布資源,授課班級能夠及時點擊獲取信息。除此之外,學習通在混合式教學中也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它是網絡課程學習、知識傳播和管理分享的平臺。在平時的面授課堂活動中,很多教師也喜歡用該平臺的點名、討論、布置作業功能來開展混合式教學。目前,一些即時通訊工具在教學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大學生的社交活動與手機密切相關,他們喜歡和習慣用微信或者QQ進行交流,所以教師常常通過QQ群或者微信群給學生發送消息、分享英語學習音視頻并進行交流。除此之外,itest、iwrite、批改網也是輔助教師的有效教學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興起的眾多英語學習微信公眾號也受到了很多教師和學生的歡迎。由于混合式教學不受時空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拿出手機進行在線學習。在教學資源管理方面,混合式教學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教師可以在面授課堂加入一些網絡資源內容,如與所講授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上展開一部分課堂活動,如教師可以在超星平臺上發起討論活動,布置一個話題,學生會以跟帖討論的形式進行回復;還有一種形式是翻轉課堂,學生課下通過網絡先進行知識點的了解,課堂上教師更多地展開活動進行答疑解惑。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會受到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內因多集中在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動機這三方面。外因更多來自所用的平臺、教學環境和所教授的學生。內因和外因都會影響著教師授課水平的發揮以及教學活動的展開。
三、高校英語混合式教學中增強學生中國文化認同感的路徑
(一)引入中國文化元素,滲透中國文化認同感
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認知到喜愛到內化”的過程。一味地排斥西方文化來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也是不正確的做法,教師應該理性客觀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在英語課中自然地融入中國文化。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可以寫入大綱,從而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有更明確的認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中國文化元素,例如將上課時間對應的節氣或者節日給學生作介紹。英語學習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具體的聽說讀寫譯環節也可以結合中國文化展開,如在翻譯訓練活動中加入中國諺語的漢英翻譯訓練等。
(二)利用線上資源拓展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
網絡教學模式多樣化,包括雙線混融模式,如MOOC或者SPOC等線上教學模式;虛擬仿真模式,如借助計算機技術創建虛擬環境,為學生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具體體驗,我們所用的VR、AR、Web技術就是如此;現場交互模式,指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學習通、釘釘等信息技術工具來輔助教學。此外還有資源拓展模式,教師援引其他教師講授的慕課進行教學以及線上補充,教師主要在線下課堂進行知識傳授,并輔以MOOC線上教學平臺等展開討論,回答在線問題。書法、文學、繪畫、武術、建筑、飲食、服裝、剪紙、刺繡、陶瓷和篆刻等都是中國文化的絢麗瑰寶。通過混合式教學,可以有效呈現中國文化元素。結合當代的大學生喜歡從媒體上獲取信息的特點,教師也可以從媒體網絡上獲取相關的資源。基于熱播劇《夢華錄》的《夢華學堂》是用短視頻的方式給觀眾介紹了繁華的宋代生活,視頻寓教于樂,很符合“00后”的接受喜好。很多學生知道康乃馨是母親花,卻不知道我國的母親花。唐代詩人孟郊除了寫有廣為熟知的《游子吟》,還有首《游子》:“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于是萱草成為中國的母親花,電影《你好,李煥英》的主題曲《萱草花》就源于此。如果教師更多地以這種方式滲透中國文化元素,必定會受到學生的喜歡。當前,可以利用的網絡學習平臺越來越豐富。由教育部推出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已經正式上線,平臺上的德育板塊就包含黨史、愛國主義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在“學習強國”平臺,可以及時了解到國家最新政策,而且平臺上融合了各個省份的板塊,也匯聚了介紹我國風土人情的音視頻資源。教師可以選取相關的教學資源,通過QQ或者微信的形式推送,同時布置給學生任務,學生完成相應任務后也可以通過發布視頻或者在線討論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后期教師會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反饋或答疑。當代大學生更喜歡在網絡上探索,最終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分享和展示,這本身就是一個認知判斷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文化認同感。
(三)結合混合式教學優勢,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
文化的學習離不開語言環境,文化的習得體現了語言學習人文性的特點。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主要以應對考試為目的,考試中涉及的中國元素不多。通過和學生交流,筆者發現,單純地通過聽說讀寫譯的測試達不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效果。結合混合式教學,可以首先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測試要點,如能夠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元素。在課程考核中不要只以最終的結課考試為標準,要體現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評價。混合式教學的推廣也突破了考試時間固定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測試方式,如讓學生用英語對自己的家鄉進行文化調研,介紹家鄉的文化元素,并拍攝視頻分享到學習通平臺。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探索精神、英語語言能力,還能讓學生了解到其他同學家鄉的風土人情。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音視頻進行課堂展示,利用學習通、雨課堂教學平臺設置文化測試項目,通過更多非標準化答案的測試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四、結語
中華民族的強大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高校英語教師應積極醫治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將中國文化元素和混合式教學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有效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佐斌 溫芳芳,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認同[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2):175-187.
[2]呂雙,謝慧.混合式教學視域下增強高校外語學習者中華文化認同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45):113-114.
[3]蒙嵐.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0(12):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