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的持續增加帶來了跨境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同時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商企業的人才需求變化,客觀上對滯后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重塑要求。在這一背景下,為有效實現跨境電商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應針對在新媒體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的新需求、新挑戰,改革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本文研究了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產教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從人才培養路徑、實訓實踐方案、考核評價和師資培訓體系幾方面探討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的構建。
關鍵詞:新媒體;跨境電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口徑測算,2020年中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規模達到2947.6億美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逆勢增長8.4%,占服務貿易總額的44.5%,比“十三五”初期提升了13.9個百分點。(1)《中國跨境出口電商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5%。近5年來,我國跨境電商相關企業注冊量逐年上升,2021年新增1.09萬家,同比增長72.20%??缇畴娚套鳛閿底仲Q易的基本形態之一,已經成為連接本土制造與全球消費的重要方式,并可能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新發力點之一。作為新型貿易業態,跨境電商因為其線上交易、非接觸式交貨和交易鏈條短等特點,在外貿企業應對如新冠疫情等外部不確定性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近兩年,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視頻會議、網絡直播、網上展會、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將互聯網與經濟的緊密聯結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媒體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而所謂媒體電商,是指通過內容生產與傳播,吸引、維護與轉化用戶,并向用戶銷售商品的電商模式。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疫情催化下,逐步出現了以“線上與線下、信息與消費”融合發展的趨勢。包括直播、短視頻在內的以數字技術為支持的媒體形式快速發展,其中直播電商已經成為2019年以來互聯網發展最新最快的產品形態。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直播電商用戶規模達3.88億人,占網民整體的39.2%。與2020年初相比已增長了13%。(2)
近幾年,隨著中國國內市場社交媒體直播購物快速發展,國外的一些社交平臺和跨境平臺也相繼推出了直播帶貨功能。艾媒數據預計,2022年中國跨境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10%。
一、新媒體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的新需求
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的持續增加帶來了跨境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同時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也促進電子商務行業在新一輪增長時帶動電商企業的人才需求變化。跨境電商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產生了新的行業,即新媒體電商業,依托新媒體平臺,采用新媒體傳播方式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的一種新業態。
與傳統電商相比,新媒體電商客戶的購買環境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呈現出內容化、場景化、形式多樣化等特點。在保持對傳統電商人才需求的基礎上,也衍生出了許多新型崗位。在網經社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電商人才狀況調查報告》中指出,被調查企業有51.02%的企業急需新媒體、內容創作、社群方向的人才,46.94%的企業需要主播(助理)、網紅達人方向人才。企業越來越重視新媒體營銷,特別在直播、短視頻方面。(4)電商行業的生態環境越來越豐富,新零售、新媒體、社群電商、跨境電商、農村電商、人工智能、現代物流等不同電商形態的快速發展,崗位需求迅速增加的同時面臨的卻是人才儲備量的不足。與此同時,跨境行業受國際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始終處在快速變化中,新舊崗位更替加快,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呈現跨界化、多元化,只具備某一單一崗位能力已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比如企業在招聘新媒體運營時往往還需要求職者具備直播、短視頻、社群等運營能力,甚至還需要腳本撰寫、后期剪輯或拍攝能力;另外,企業更加看重跨境電商的實操與綜合能力,不僅是熟悉平臺的操作,還需要熟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工具,并具有較強英文水平,擁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二、新媒體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國多所高校新增跨境電商專業,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跨境電子商務成為高校申請新增的熱門專業之一,全國已有29所高校獲準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但由于專業新設不久,經驗相對不足,新媒體背景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溝通能力、執行能力、策劃能力等綜合性轉化能力培養明顯不足,人才培養與崗位匹配失衡等問題,使得高校人才供給乏力。
目前高職跨境電商人才培養主要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由于跨境電商專業開設時間不長,跨境電商培養模式大部分依舊停留在“理論教學+跨境平臺操作”。對于當前跨境貿易所要求的創業創新能力培養,專業知識之外的能力拓展和綜合素質培養相對較少,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人才質量評估標準,對于人才的培養定位還比較模糊,且缺少區域特色。二是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單一??缇持R更新速度快,新媒體相關內容不斷變化,但學校教學理論存在滯后性,專業課程和體系的設置缺乏合理性,在實操教學上,通常局限于跨境電商平臺的淺層認知和基礎操作,實踐教學環節內容不夠豐富,教學資源相對較為匱乏??缇畴娚痰膶嵺`性非常強,需盡可能在學校課堂為學生提供和營造電商模擬環境,當前許多高校的跨境平臺無法產生真實訂單,學生缺少實戰演練。三是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產教融合效果不佳。目前校企合作培養跨境電商應用型人才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深入培養容易引發很多難以避免的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等困境(曾靚,2018)??缇畴娚绦F蠛献鞔蠖际窃趯I綜合實訓或畢業實習環節,沒有貫穿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全過程?,F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工作實習、訂單班、現代學徒制、混合所有制學院等,但是資源對接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未能發展出校企雙贏模式。
新媒體背景下跨境電商實戰人才培養僅靠學校作為單一育人主體無法實現,必須構建真實操作環境,在理論教學中融入實戰項目,加強校企雙向協同育人,實現跨境電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三、新媒體背景下跨境電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路徑
新媒體背景下跨境電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應建立在合作共贏基礎上。學校與企業實現雙向資源對接:學校為企業提供所需的師資、學生和場地,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術、項目、設施設備等要素。建立產教融合信息平臺、校企定期研討機制和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實際需求和發展規劃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評價體系等進行動態更新。過程中對校企雙方的訴求、利益共同點進行探索和磨合,待雙方合作機制趨于成熟后,再將產教融合模式推向縱深。
1.建設混合所有制學院,構建新媒體電商全程化人才培養體系
通過搭建產教聯盟、混合所有制學院、產業學院等載體,對接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新媒體產業快速升級對跨境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優化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牽頭聯合政、校、行、企共同培育數字貿易新媒體產業的產學研項目,與區域內跨境電商龍頭企業、新媒體運營公司等建設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通過崗位技能數據分析,形成一套崗位技能標準。
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引入新媒體實戰教學平臺,開展虛實結合實踐教學,實現學生知崗、模崗、跟崗、頂崗的角色轉換。與新媒體電商企業開展項目對接,邀請行業內知名導師入校進行教學指導、項目指導。成立創業孵化專項基金,為學生創業提供有效支持。另外,嘗試與產業研究院合作,完成相關媒體行業大數據行業調研分析報告。以網絡為載體,實現跨地區培養,將不同國家政策、語言文化、法律法規等融入培養體系,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的、個性化的和精準的培養。
2.對接“1+X”證書標準,校企共同開發“崗課賽證”專業課程體系
推進以“新媒體技能”與“跨境電商職業素養”為方向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在課程中加入跨文化交際、跨境電商政策法規、新媒體運營、電商團隊管理、跨境電商創業規劃等課程,校企合作制定專業課程和考核評價標準,構建跨專業交叉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植入思政、創業等元素,進行跨境電商信息化課程與新形態教材建設。
高職院校應將“1+X”證書考證標準和要求融入專業課程中,實施“課證融通”。嘗試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開展混合式、模塊化教學改革,遵循“崗位-職業能力-課程”邏輯將新媒體課程體系、師資和教學服務等資源融入教學內容。在跨境電商現有的跨境電商B2B/B2C數據運營“1+X”證書基礎上,引入直播電商“1+X”證書,新媒體技術1+X證書等以提升學生的職業拓展能力。確保課程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上與職業崗位新要求有效對接。在課程設置方面,依靠傳統的工序化、流線型的課程編排邏輯已經無法滿足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需求。需要與企業專家一起研發相應的項目教學內容,推行項目教學法,根據企業真實工作情境,實行項目化教學設計,確保學生與崗位需求達到無縫對接。在比賽方面,對接“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等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全國大學生新媒體大賽等比賽,以賽促練、以賽促學提升課程教學水平。
3.強化跨境電商實戰,完善“專創融合”實訓實踐體系
依托國際貿易虛擬仿真實訓系統與跨境電商平臺,組建一系列的新媒體運營中心,組建新媒體電商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并逐步升級。學校系統可以與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直接對接,讓學生在真實網絡工作環境中提升職業技能,后續直接與企業工作崗位需求對接。充分利用AR、VR等各類教學軟硬件資源,推行面對面課堂教學和數字化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構建“學校課程+企業課程”雙線交織的實踐課程體系,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利用產業學院、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市場認知實踐等基礎能力實訓、跨境電商實踐等專項能力實訓和外貿業務綜合實踐等能力實訓,有效提高人才培養針對性。與知名跨境電商企業建設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打造全真情境、全真項目的實踐環節,將數字貿易產業對人才的技能實踐需求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
4.校企共同制定多元化人才培養考核評價體系
根據新媒體背景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要求,建立以教師、企業導師、學生等為評價主體,涵蓋思政、素質拓展、專業育人、“1+X”技能證書等各方面的考評體系。將跨境電商行業評價標準及企業專家評價與教師評價相融通,形成多維立體化評價。利用在線課程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數據分析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測、開展學情分析和學業水平診斷,構建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過程評價體系。
基于跨境電商的實踐性,重點建立實踐性課程成績創新評價制度,注重實踐性考核。對每門課程的實踐操作環節設計詳細的操作要求和規范的評分標準,每次實踐操作環節有必要的反饋。在兼顧過程的同時重視終結性考核。另外需要同時了解行業、企業等對畢業生的評價,包括:應屆畢業生頂崗實習及就業情況調查;每年畢業生隨訪制度;畢業生五年后調查等,通過調查結果調整評價標準。
5.探索產教融合模式下的師資培訓體系
實施“引培”工程,即把好專職教師招聘的“入口”關,引入具有跨境電商實戰經驗的高技能人才。培即是對現有師資的培養,推動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的雙向交流。一方面,學校制定培訓計劃,以校企合作為基礎,通過掛職、頂崗、輪崗等方式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分批“回爐”企業,了解行業發展新態勢,學習掌握企業新標準、新模式,使教師能力提升與行業企業技術發展同步,必要時安排骨干教師出國進修訪學,實現專家型雙師隊伍的培育;另一方面,健全兼職教師的聘任制度也十分必要。建立高端跨境電商企業高管、骨干為主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構建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在專業建設、教學團隊組建、課程和教材開發、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教學質量評價、就業服務跟進等方面共同參與的校企協同育人合作機制。企業在參與教師能力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同時,全面了解學生專業能力水平,提前為企業發展鎖定需求人才,實現校企協同共建、成果共享、創新共贏。
注釋:
新華社客戶端文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247288149662583&wfr=spider&for=pc。
數據來自艾瑞咨詢于發布于2021年9月的《2021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研究報告》。
數據來源:艾媒數據中心(data iiMedia Research.cn)。
數據來源: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于2021年5月的《2020年度中國電商人才狀況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1]云芳.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高職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1(24):107-112.
[2]王昂.新媒體環境下校企合作電商直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0(17):133-135.
[3]劉錦峰,賀鑫.產業學院: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徑——以跨境電商產業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9(03):96-104.
[3]繆顧賢,馬艷麗.創新創業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產教融合視域下[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09):92-94.
[4]康芳,王友青,張藝萌.產教融合的電商人才培養方案創新體驗[J].中國市場,2022(09):16-17.
[5]劉錦峰,賀鑫.產業學院: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徑——以跨境電商產業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9(03):96-104.
[6]董俊杰.新媒體背景下外貿企業轉型跨境電商機遇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0(21):21-23.
[7]沈新淇,談璐,李建國,薛五一.數字經濟時代下消費者對新媒體電商平臺的感知研究[J].商展經濟,2021(20):27-30.
[8]曾靚.“雙驅動、蛛網式”外貿類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基于福建自貿區高職院校的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116-122.
作者簡介:黃逾白(1989- ),女,碩士,義烏工商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基金項目:2021浙江省教科規課題“新媒體背景下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1SCG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