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慧
摘 要: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學科教學需要全新的課程理念,也就是說需要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隨著這一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在高考的試卷之中,應用型以及能力型的試題正在不斷地增加,除此之外,依據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現象來進行設置的情境題也逐漸增加。針對這一現象,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能夠充分落實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進一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本文從生活化教學素材的準備運用,以及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這兩個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教學;運用探究
在高中的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相對零碎并且復雜,因此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展開知識的理解以及記憶。在此過程中,要想幫助學生真正地對其內容進行掌握,教師應嘗試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通過增強地理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地理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習到的內容進行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生活化素材的準備與運用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倡導“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而這一教育理念強調的便是教育與實際生活之間所存在的關聯,也就是說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校所開設的課程能夠以當前的生活背景,以及生活情境作為主要內容。通過靈活地進行教學材料的處理,將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運用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應該置身于學生現實的生活背景下,從而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1]。
例如:在講解“旅游景觀”相關的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旅游時所拍的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習“天氣系統的影響過程”這一內容時,教師便可以結合電視新聞視頻,以及報紙、網絡、文字信息等一些方式,來為學生進行天氣情況的播報,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本課時所涉及的具體內容。
(二)巧用實際生活案例,透徹分析地理原理
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在進行地理這一學科內容的學習時,部分學生會對一些相關原理的接受較差,那么此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學生實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將這些復雜難懂的地理原理蘊含其中來進行講解。也就是說,在高中地理這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從自身的實際生活以及經驗出發,來對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進行觀察以及探究,并且能夠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這些生活現象來進行教學難點的解決[2]。
例如:在學習《臺風眼的形成原理》這一課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選擇為學生呈現洗衣機在甩干衣服時的具體過程,來幫助學生完成相關地理原理理解。在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以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來為學生演示“三圈環流”——分小組進行書本傳送的具體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相關理念的理解。在“大氣運動”這一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可以依據實際生活中空調、暖氣等一些物品的安裝位置來進行講解。在“地轉偏向力的體現”這一內容的講解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去觀察實際生活中洗手池中水流的旋轉方向,從而促使學生完成對相關內容的理解、掌握,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借助鄉土資源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大自然,是最真實、最有活力的教學資源。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最初對地理知識的認知便是對周邊事物的了解及接觸,通過借助實際生活中的鄉土資源進行輔助教學,來對學生展開地理學習能力的訓練,將有助于學生快速地完成知識的構建,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認知[3]。
例如:在學習“農業生產活動”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為學生呈現當地的土特產品種,以及這些品種的上市時間和生長所需要的條件等一些內容,從而幫助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農業生產互動的形成及原因這一地理知識。又比如:在學習“鄉土自然以及人文環境”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搜集一些當地的房屋建筑以及服務的文化,并且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設備的方式為學生所呈現,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完成知識的理解。在學習“自然景觀以及文化景觀的形成”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博物館、科技館以及具體的旅游景點來進行參觀,以此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完成知識的內化。
(四)圍繞實際社會熱點,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當前社會飛速發展,與其發展的速度相比,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滯后。所以說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具備敏捷的思維能力以及敏銳的眼光,善于挖掘實際生活中與地理知識相關的社會熱點以及焦點問題。除此之外,還要求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能夠不被教材的內容所束縛,依據新課程改革的具體標準,以教材的內容作為框架,適當地運用實際生活中的相關材料,借助信息技術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
例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地去關注生活中的新聞事件,從而完成新聞素材的積累,將其以教學資源的方式為學生所呈現,對學生展開問題分析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真正地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還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例如:在學習“太陽活動”這一課時的內容時,教師便可以搜集與其內容相關的新聞報道,例如2012年發表的“太陽活動”峰年可能影響。在學習地震、海嘯這一課時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為學生播放日本地震、海嘯時的相關視頻,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一理論知識的理解。在環境污染這一課時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近幾年來水污染事件的相關報道,促使學生真正地認識到水污染現象的嚴重性。
(五)運用多元化素材,拓寬學生學習的視野
根據調查研究表明,如果按照學生對學習材料感知的差異性進行分類的話,能夠將其分為五種不同的學習類型,例如:嗅覺學習類型、味覺學習類型、觸覺學習類型、視覺學習類型,以及聽覺學習類型。除此之外,還包含一部分混合學習類型的學生。對這些具備不同學習類型特征的學生而言,在同樣的教學環境以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下,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接受量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實現教學材料形式的多樣化,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不同需求,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教師在高中地理這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多種形式的素材,來為學生完成多樣化地理課堂的創建,如此一來,便能有效地滿足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例如: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演講比賽活動的形式來要求學生自主完成相關素材的搜集,例如:旅游以及宇宙等,以此來完成相關知識原理的講解以及掌握。除此之外,也可以為學生設計報紙、書籍等一些閱讀的分享交流活動,其中主要包括《中國國家地理》《華夏地理》以及旅游類的相關期刊等。當然也有許多與其相關的網站、媒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合理運用網絡資源來完成相關材料的搜集以及整理,例如:BBC紀錄片以及相關的網站等。
(六)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高效實現教學目標
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教學長期忽略實踐體驗這一環節的問題,而地理知識的講解,其主要目的便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并且能夠嘗試運用這些地理知識及技能來進行生活中相關問題的解決,事實證明,高中地理這一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說,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能夠有意識地結合實際情況,來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教學條件,并且要求學生運用地理知識來進行實際生活中相關問題的解決,從而進一步實現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地圖”的基礎知識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親自動手來完成學校平面圖的繪制,在此過程中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繪圖能力。又比如:在學習“商業網點的布局”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去到相關的商業網點來對其分布進行調查,從而幫助學生完成這一知識的理解及掌握。在參加旅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要求學生事先去考察相關的方案,主要包括旅游的目的、路線、該景點的概況,以及預算等一些內容,在此過程中將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考察邏輯,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在“區位的選擇”這一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呈現相關的素材,并且能夠要求學生為不同的企業進行布局,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地理評價以及決策的能力,促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二、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有意義的學習要包括兩個先決的條件,其一是學生能夠在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時,能夠將其內容與自身已有的知識來建立相關的聯系。其二便是學習內容對學生存在一定的潛在意義,也就是能夠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相聯系。所以,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中,并將其運用在實際生活之中,其前提便是能夠將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的實際生活經驗及知識進行有效的聯系,從而完成相關知識結構的建構。生活化的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當前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夠完成相關教學模式的構建,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目標,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
(一)設計現象遞推模式,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課堂不僅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的灌輸以及講解,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其中。要想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一些相對困難,以及枯燥的地理原理、概念,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生活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遵循以下這一教學及處理的模式,如:感知現象—原因探究—原理分析—規律掌握—實際應用。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這一課時的相關內容時,大多數的教師會選擇直接為學生講解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及規律,在此過程中能夠發現學生對其內容的學習并不具備較為濃厚的興趣,在概念理解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甚至還會為學生帶來一定的學習壓力。要想真正地解決這些教材內容中的地理概念,以及規律性相對專業這一問題,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來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生活知識,以及經驗基礎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并在此基礎之上展開逆向推導。由于學生對實際生活中四季的現象及差異相對熟悉,對熱量在時間上的分布差異也相對而言具有一定的體會。因此在實際教學時便可以從四季的熱量差異入手,來要求學生對其原因進行自主的探究,在教師的引領之下,學生能夠知道對熱量差異產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日照時間的長短及太陽輻射的強弱。通過利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相關經驗以及場景,來完成教材中相關知識以及原理的生活處理,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進一步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設計問題解決模式,實現生活問題原理化
近幾年來,創設創新性的問題情境也成為高考考試命題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借助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來進行教學素材收集以及整理,從而設計出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幫助學生形成運用材料進行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太陽高度角”這一課時的相關內容時,便可以為學生提供以下這一生活化情境,例如:在看房的時候陽光非常充足,但是在經歷幾個月的時間之后,便發現房間的陽光存在光照不足的現象,那么請問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家到底應該挑怎樣的時間去看房子,才可以真正保證一年中房子都不會存在光照不足的現象?通過進行這一問題的討論,將有助于學生對當地的緯度以及季節的那些資料進行充分掌握,促使學生總結出緯度位置與房間距的關系等一些地理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設計課堂延伸模式,實現課堂生活一體化
課堂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說,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回歸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教師可以在各個環節運用生活化素材進行輔助教學,通過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展開分析及探究,能夠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延伸。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太陽高度角與晝夜長短變化”這一課時的相關內容時,便可以拓展為學生講解一下在學校中旗桿影子的具體變化規律,當然也可以為學生講解天安門升旗的時間變化等一些實際問題,以此來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實現綜合應用,就是說教師可以多關注一下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建立一個生活化的素材資料庫,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不斷的補充以及完善,以此來完成開放式以及生活化課堂的構建,進一步提高地理課堂的高效性。
結束語
生活化課堂的構建將有助于學生真正地感到學有所用,認清所學內容的價值,獲得知識學習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稱職的教師,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生活化的情境及素材來展開生活化教學,以此來對學生展開認知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月.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實踐的實施路徑[J].求知導刊,2021(9):29-30.
[2]瞿秀華.“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0(22):183-184.
[3]楊明.生活化教學與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結合[J].科普童話,2020(1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