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洋
摘? ?要:中俄兩國教育交流有著良好的歷史傳統,近年來兩國語言合作與雙向留學繼續發展,多層次與類別的合作辦學與科研體系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合作領域由高等教育向基礎教育延伸,并借助國際合作機制推動雙邊教育合作。當前俄羅斯與國際教育合作體系脫鉤,給中俄教育合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兩國可進一步優化互動模式,完善全學段合作,充分發揮多元主體作用,推進教育合作務實發展。
關鍵詞:中俄教育合作 合作辦學 國際中文教育
中俄教育合作歷史悠久,在兩國政府的支持下,已經建立起包括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中俄教育合作分委會在內的雙邊互動機制,并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教育部長會議、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等國際教育合作框架下積極開展多邊合作。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俄兩國在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進入新階段。2019年6月,中俄兩國元首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2021年6月,中俄兩國元首正式宣布《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延期,兩國的互動協作水平不斷提升。作為中俄雙邊及國際多邊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俄教育合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中俄教育合作現狀與特點
(一)雙向留學穩定發展
中國與俄羅斯互為對方的主要留學目的國,互派留學生是兩國教育合作的傳統項目,各類留學人員數量穩步增長。2019年,中國與俄羅斯的雙向留學規模突破10萬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及相關入境限制措施對國際交流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2020年仍有超過4.2萬名中國學生在俄羅斯留學,約有1.4萬名俄羅斯學生在華留學,含遠程項目在內的雙向留學生共5.7萬人。[1]在疫情的影響下,兩國高校積極探索舉辦線上研修課程,2020年約有4000名中國大學生參加俄高校舉辦的夏季和冬季短期線上項目。[2]根據俄羅斯聯邦政府計劃,2021—2022學年將為中國提供1011個公費留學名額,較2020—2021學年增加71個名額。[3]
(二)語言合作呈現制度化與人員年輕化特點
語言合作是中俄教育合作的堅實基礎與核心領域。除留學生群體學習對方語言文化之外,兩國本土公民也對語言合作與交流表現出興趣。截至2021年底,俄羅斯有4萬人在368所學校學習漢語,中國有9萬人在868所學校學習俄語。[4]中俄兩國在對方國家分別開設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以及俄語中心、俄羅斯文化中心等語言文化機構,積極推進語言互通。同時,兩國相互引進并完善語言評價考試機制,設立語言考試中心。除此前已順利舉辦多年的漢語水平考試(HSK)、俄羅斯聯邦對外俄語等級考試(TORFL)外,俄羅斯于2020年設置中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CATTI)首批海外考點。兩國正逐步實現高水平語言人才的規模化、標準化、機制化培養。
隨著雙方人文交流的深入,中俄語言學習人群逐漸年輕化,覆蓋范圍開始向中小學輻射。兩國中小學生對學習對方國家語言的熱情和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自2015年起,漢語成為全俄中小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的正式比賽項目,賽事規模和受關注度逐漸增長,2020—2021學年莫斯科有2511名中學生參加全俄漢語奧林匹克競賽初賽,較上一學年同比增長42.3%。[5]2019年漢語首次納入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標志著漢語在俄羅斯基礎教育評價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2019—2020學年俄羅斯共有180名學生參加該漢語考試,2020—2021學年參加考試的學生人數為252人,同比增長40%[6],2021—2022學年報名的考生人數為480人,增速強勁[7]。中國學生學習俄語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參加國際線上俄語奧林匹克競賽的中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根據俄羅斯教育部數據,2020—2021學年,共有796名來自中國的中學生參加了該項活動,較2019年增加200人。[8]
(三)構建多層次與類別合作辦學與科研體系
中俄高校教育合作的形式與內容更加多元化,合作辦學及設立聯合科研機構成為兩國深化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途徑與形式,項目落地周期不斷縮短,覆蓋學科范圍愈加廣泛,新興學科及跨學科研究成為新的合作焦點。我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俄高校間共簽署了約300份校際合作協議,內容涉及教育項目、語言教學、科研等。[9]根據兩國簽訂的《2020—2025年中俄科技創新合作路線圖》,未來教育領域的合作重點是開展雙學位項目,包括聯合指導高校留學生,并以研究生培養單位為基地,開展雙邊教育交流、進修以及生產實踐活動。[10]
在長期務實合作的基礎上,中俄兩國高等教育界探討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逐步推動建立合作辦學與科研體系。一是高校二級學院合作辦學。中俄高校積極探索并實踐聯合培養人才的途徑,相繼建立了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與莫斯科師范大學合辦)、黑龍江大學—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與新西伯利亞大學合辦)等合作辦學機構,聚焦藝術、語言、理工等俄羅斯優勢領域,通過聯合培養、雙學位項目等多種形式展開合作。
二是建立聯合科研機構。中國人民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哈爾濱醫科大學與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中俄生物醫學聯合研究中心等依托兩國優質高校平臺建立的聯合科研機構,極大促進了專業領域的學術交流。尤其是在2020—2021年“中俄科技創新年”框架下,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補充活動清單共包含209項中俄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11],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大類,科技與創新成為中俄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的優先主題。
三是建立聯合大學。2017年開始招生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以及2020年奠基開建的圣彼得堡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中俄聯合校園標志著中俄合作辦學取得建設性成果,是兩國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典型項目。此類聯合大學的創辦進一步推進中俄兩國優質教學科研資源的融合,并將合作開辦的學科范圍擴展到化學、物理、數學與應用數學、生物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等領域。
(四)合作區域重心拓展與轉移
中俄兩國之間的教育合作從高校層面的交流擴大到區域、國家、國際層面的合作,集群協作逐漸成為主流趨勢。就地域分布而言,中俄教育合作項目的輻散程度有大幅提升,其重心正逐漸由黑龍江等邊境地區向北京、深圳等中心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轉移。
在專業領域和地區層面,中俄大學聯盟的建立為務實合作的開展以及具體項目的實施落地提供載體。截至目前,中俄兩國聯合成立了綜合性、藝術類、教育類等12個同類大學聯盟,中俄同類大學聯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雙邊高校合作網絡。在地區間合作方面,形成了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大學聯盟、中國長江中上游地區與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高校聯盟兩個區域性大學聯盟。
在國際層面,中俄兩國正充分利用國際組織及相關互動機制開展教育合作,其中包括上海合作組織大學、金磚國家網絡大學等。
二、中俄教育合作的現實挑戰與機遇
(一)俄羅斯高等教育國際聲望下降
2022年3月以來,俄羅斯的國際教育合作格局發生急劇變化。在高等教育方面,QS世界大學排名移除俄羅斯高校,并且不再推薦國際學生到俄羅斯留學;“伊拉斯謨+”(Erasmus+)、“博洛尼亞進程”等國際教育合作項目在俄羅斯實施受阻;德國、法國、波蘭、捷克等國高校也中斷與俄羅斯的傳統交流項目;俄羅斯留學生出現回流現象。俄羅斯高等教育的國際聲望受到極大影響,國際教育合作的空間與渠道也受到限制。
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也使教育合作承受巨大的壓力與風險,與歐美之間的教育合作近乎停擺,其國際教育合作的重點區域逐漸東移,中國成為優先合作伙伴。由于西方傳統留學目的國對俄羅斯留學生的客觀限制,以及俄羅斯留學生對于西方留學風險的主觀擔憂,短期內中國在俄羅斯留學目的國的排位或將出現明顯上升。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阿·馬斯洛夫表示,當前俄羅斯學生對于留學中國的興趣正在大幅提升,聯合培養項目以及特定專業的合作具有廣闊前景。[12]持續擴大雙向留學生規模是中俄兩國元首的長期規劃,俄羅斯國際教育合作重心的轉移也將成為進一步提升中俄兩國留學合作水平的契機。
此外,中俄兩國之間的雙向留學與合作辦學也將面臨一些亟需研判解決的實際問題。俄羅斯高校被QS世界大學排名移除后,出于對雇主認可度降低、升學渠道受限的擔憂,部分中國學生及家長可能對赴俄留學及中俄聯合辦學項目產生顧慮。因此,雙方有必要關注并研究俄羅斯高校中國留學生的學歷認定細節,向社會做好解釋說明工作,盡量消除留學生在就業、升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二)俄羅斯與國際教育合作體系脫鉤
隨著歐美國家對俄制裁加強,俄羅斯在教育領域與國際脫鉤日益明顯。經合組織于2022年3月宣布暫停在俄羅斯進行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和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PISA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之一,能夠為國家教育政策制定及執行提供參考。俄羅斯PISA成績已經在2018年出現下滑,如今被排除在國際評估體系之外,將更不利于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
為應對這一局面,俄羅斯計劃以PISA為原型,自行開發教育測評。然而,俄羅斯在國家教育評估機制建設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重新開發替代性的測評體系,也將增加俄羅斯基礎教育發展的工作量,增大實現教育公平的難度。普京總統于2020年7月簽署了國家發展目標,其中規定俄羅斯中小學教育質量應在2030年前進入世界前十。[13]
(三)俄羅斯基礎教育領域中文教學地位提升
俄羅斯將國際教育合作重心轉向中國后,其國內也討論對教育體系中的外語教育進行改革。2021年圣彼得堡“中國教育聯系發展中心”項目主任杰·瓦西里耶夫向教育部長謝爾蓋·克拉夫佐夫提案,建議將中文定為中小學必修課,并指出此舉有助于加強中俄聯系。[14]2022年4月,俄羅斯招聘機構“超級工作”(Superjob)研究中心針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了一項社會調查,結果顯示,28%的受訪者認為學習中文更有益于子女未來發展,其占比僅次于認為學習英語更有益于子女未來的受訪者(54%)。[15]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中文在俄羅斯基礎教育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中小學中文教育將成為中俄教育合作的強勁增長點。然而項目落實也存在具體難點。
第一,對于俄羅斯學生而言,中文學習難度高于學習其他外語,要想達到理想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經歷。中文教育長期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仍在于激發學生學習中文的動機。
第二,俄羅斯中小學中文教學存在明顯的地區、校際、生源差異,水平參差不齊。優質中文教育資源集中于莫斯科、遠東等地區有中文教育傳統的學校。此外,歷年各類中文競賽獲勝者中相當大比例是華裔或母語為中文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整體調動俄羅斯中小學生中文學習熱情。
第三,高水平中文教師隊伍、配套教材仍有待完善。近年來,俄羅斯中文教育快速發展,然而教材陳舊,師資的培養與引進存在滯后,加之疫情對人員流動的影響,使得俄羅斯中文教師人才缺口擴大。加強中文師范教育、中文教學大綱制定、教材編寫等方面的合作是需要重視的任務。
三、新時代中俄教育合作政策展望
綜合以上中俄教育合作的新趨勢與新特征,鑒于當前的實際情況與客觀條件,為拓展中俄教育合作的范圍,豐富中俄教育合作的層次,未來中俄教育合作可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構建以國家戰略為基礎的中俄教育合作整體規劃
中俄需探索通過教育合作服務國家戰略。中俄高度重視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也是教育合作發展的一大核心主題,未來可在延續“中俄科技創新年”合作思路的基礎上,結合《2020—2025年中俄科技創新合作路線圖》《金磚國家創新合作行動計劃(2021—2024)》等合作文件的相關規劃,探索教育合作促進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的具體實踐路徑。
此外,中俄國家主題年也能夠為教育合作提供新的切入點。此前,在2020—2021年“中俄科技創新年”框架下,人文教育領域合作進展迅速,取得顯著成效,高校院所之間建立了高效的科研互動機制。2022—2023年是“中俄體育交流年”,兩國亦可借機開展各學段體育合作,依托本國優勢體育項目,聯合培養高水平運動員。
(二)設計中俄互認的一體化語言學習制度
隨著中俄之間的語言學習受到更多重視,語言教育合作成為至關重要的教育合作內容。為保障語言學習效果,需要形成一套雙方認可的語言學習標準體系。標準化語言水平統一測試、語言競賽等機制化活動對于提高語言教學水平、評估教育合作成效、激發中俄公民學習對方語言的積極性具有促進作用。進一步建立并完善語言考試、課程教學大綱等方面的統一標準,將成為未來合作中的增長點與亮點。
同時,教育機制和評價體系的對接不局限于高等教育。中俄基礎教育方面的合作增速快、潛力大,對學習者具有深遠影響,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及其國際競爭力也是兩國共同的發展目標。俄羅斯基礎教育國際合作遇阻,面臨短期內加快教育體系轉型的客觀任務,提出了加強中文教育的設想。但目前在俄羅斯國民教育體系中,中文教育仍缺乏科學系統的全局規劃,各階段的教學脫節。[16]另外,兩國高等教育合作與基礎教育合作存在壁壘,缺乏有效聯系。因此,促進雙方各學段教育體系及標準的有機結合,建立一體化的合作模式,對于中俄雙方各取所長具有指導意義,也有助于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創新優化合作辦學模式
合作辦學是中俄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合作方向,雙方需要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實因素,更新合作辦學發展策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合作辦學項目的旗艦效應與示范作用。
得益于雙方高等教育的良好聲譽、便利的地理位置、高度的合作意愿、政府的大力支持,中俄合作辦學取得實質性突破,層次不斷提升,為展開多方面、多層級、多樣化的教育科研合作提供了平臺與前提條件。但從實踐經驗及社會反饋來看,中俄合作辦學過程中也存在交流不對等、辦學層次不完善、低水平重復等問題。[17]實現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就要采取措施解決這些痼疾。
第一,中俄合作辦學項目在具體運作過程中,需要在遵循國家相關規定的前提下,高效處理專業設置、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工作,促進合作雙方教學行政管理體系的有機對接。
第二,在俄羅斯教育體系與國際教育合作進程出現分歧的現實情況下,面對教育市場上來自西方國家的競爭壓力,中俄合作辦學也需要及時調整內部運作邏輯與外部招生宣傳模式,從而應對當前教育治理中出現的逆全球化現象,保持并提升自身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
第三,俄語本身學習難度較高,在實際教學中,對于零基礎的中國學生和非俄語國家留學生而言,直接通過俄語學習專業課程存在一定的障礙。[18]因此,從教材建設、教師培訓、教法改革方面入手,對語言預科教育以及非語言學科的教育合作進行創新,更加靈活地運用中文、英語作為教學輔助語言,能夠為合作辦學的進一步發展探明道路,也能為兩國定期互派留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與參考。
第四,合作辦學項目需要有機融入教育體系,避免脫離兩國的教育環境。一方面,有必要通過合作科研、升學培養等模式,加強與其他高校之間的聯系溝通;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自身特點及優勢,與開設俄語的中學建立互動機制,優化生源結構,實現人才貫通培養,最大限度發揮中俄教育合力。
(四)拓展官方與民間協同發展的教育合作平臺
重視發揮多元主體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作用,重視非政府渠道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同化作用[19],是中俄提高教育合作效率的可行路徑之一。
當前中俄教育合作主要依托官方平臺與機制,主要方式包括簽訂雙邊校際合作協議、設立孔子學院與俄語中心等。近年來,官方教育合作機構逐漸呈現出合作模式固化、發展速度放緩的現象。而民間機構出于經濟因素的考量,推進合作的積極性更加強烈。此外,民間機構大都聘用具有所在國教育行業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社會覆蓋面廣,其開展工作需要的前期投入及溝通成本較低,合作效果也較為理想。
以發展迅速、影響較大的中俄人文合作發展中心為例,目前該中心已成功在俄羅斯多所中小學推動開設中文課程并提供師資,與駐外使領館及地方政府合作,對接中俄多所高校與科研院所,開展聯合科研、人才引進等合作項目。未來可以考慮從國家層面對此類民間教育合作機構的運作進行規范,并從政策及資源上給予一定支持,使官方渠道與民間機構發揮協同作用,推動教育多元化合作。
(五)合作建設高質量的網絡教育基礎設施
在疫情長期影響人員流動的客觀條件下,加強網絡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遠程教育合作是現階段最可行的方式。線上遠程教育合作快速發展,一方面保障疫情期間中俄教育合作的穩步推進,另一方面對科教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師生人員的信息通信技術素養提出新的要求。可高效利用信息技術及數字資源,充分挖掘中俄科教網、金磚國家網絡大學、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等現有網絡教育合作平臺的潛力。隨著國際社會不確定因素增加,實現中國、俄羅斯及其他合作伙伴國家之間科教網絡的聯通互動與協同發展,也是新時代教育合作發展的重要資源保障。
參考文獻:
[1][4][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懷進鵬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回顧展望中俄教育合作[EB/OL].(2021-11-16)[2022-03-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11/t20211116_580292.html.
[2]РИА Новости.Российские вузы и Госсовет по стипендиям КНР подписали соглашения[EB/OL].(2021-09-10)[2022-04-02].https://ria.ru/20210910/soglasheniya-1749484890.html.
[3][8]Мин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Ф.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достигли уровня академической мобильности в 100 тысяч человек[EB/OL].(2020-11-25)[2022-04-02].https://minobrnauki.gov.ru/press-center/news/?ELEMENT_ID=26080.
[5]俄羅斯衛星網.莫斯科超過2500名中學生參加全俄奧林匹克漢語競賽[EB/OL].(2021-03-16)[2022-04-05].https://sputniknews.cn/russia/2021031 61033285862/.
[6]Мин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Ф. Российские и китай?ские вузы подписали соглашения 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EB/OL].(2021-09-08)[2022-04-05].https://minobrnauki.gov.ru/press-center/news/?ELEMENT_ ID=39705.
[7]Петренко И. В Рособрнадзоре объяснили популярность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на ЕГЭ[EB/OL].(2022-04-09)[2022-04-05].https://ug.ru/v-rosobrnadzore-obyasnili-populyarnost-kitajskogo-yazyka-na-ege/.
[10]Мин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Ф. Дорожная карта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области науки,технологий и инноваций на период 2020-2025 годов[EB/OL].(2020-08-26)[2022-04-05].https://minobrnauki.gov.ru/upload/iblock/d8c/vfjupwjwbdy5e746blwqwnp7b2v8caeh.pdf.
[11]Мин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Ф. Перечень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х мероприятий к проведению в рамках Годов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го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и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2020-2021 годах[EB/OL].(2020-08-26)[2022-04-05].https://minobrnauki.gov.ru/upload/iblock/e43/2rms5018719 pnptw0tg7sjzkqm6wljp2.pdf.
[12]Каманин Р. Интерес к обучению россиян в Китае заметно возрастет-директор ИСАА МГУ[EB/OL].(2022-03-20)[2022-04-05].https://news.myseldon.com/ru/news/index/268770846.
[13]Президент РФ. Указ
[14]Секрет Фирмы. В Госдуме рассказали,в каком случае английский язык в школах заменят китайским[EB/OL].(2022-03-15)[2022-04-08].https://news.rambler.ru/education/48304758-v-gosdume-rasskazali-v-kakom-sluchae-angliyskiy-yazyk-v-shkolah-zamenyat-kitayskim/.
[15]Рокоссовская A. России считают 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 перспективным иностранным. Так ли это[EB/OL].(2022-04-23)[2022-06-20].https://rg.ru/2022/04/20/v-rossii-schitaiut-kitajskij-iazyk-perspektivnym-inostrannym-tak-li-eto.html.
[16]劉家寧,李寶貴.中文納入俄羅斯國民教育體系的現狀、動因、挑戰與對策[J].語言教育,2022,10(1):106-120.
[17]劉淑華,宋永華.“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問題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4):96-103.
[18]張力瑋,徐玲玲.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促進中俄教育交流——訪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長趙平[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5):18-20.
[19]肖甦,時月芹.俄羅斯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時代軌跡、行動邏輯與現實路徑[J].比較教育研究,2021,43(11):3-11,38.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