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東 魏雅君
摘 ?要: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精華的高度凝練和精準概括。大學生群體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大學生群體掌握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途徑。文章通過論述普及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重要性,剖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學習存在的困境,并從理論與實踐、育心與育德、線上與線下、回歸經典與傳承經典等方面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學習的有效策略,旨在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思想動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大學生群體;普及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9-0115-04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普及學習的重要性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自此之后,英勇的革命先輩在這一堅定的理想信念之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并且積極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創造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此誕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思想主流,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需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凝結和載體,毫無疑問是需要向大學生宣傳普及并使其深入學習的重要內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要求
當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建設機制正在逐步形成,思政課成為我國每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每個學校都設立思想政治教學部門,用于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大學是一個思想活躍、各種新事物不斷涌現的場所,大學生群體也容易被各種不良思潮所侵蝕,例如違背歷史事實,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標榜普遍倫理、全球倫理的“普世價值思潮”等等[1]。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成為高校迫在眉睫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科目也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基礎課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方面仍存在空白與缺失。面對高校大學生群體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缺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思想以及人生哲理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當前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
(三)大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要求
從繼承光榮革命傳統的少先隊員到志存高遠的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再到如今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馬克思主義一直都在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但是在應試教育弊端的影響下,大學生教育仍是單調的專業教育,物理學院學生只識普朗克、化學學院學生只識奧斯特瓦爾德、美術學院學生只懂得素描彩繪……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反而沒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但是大學生群體除了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加強黨性教育、愛國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正如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教授在談“科學有無國界”時所言:“當科學家決定為誰服務的時候,是有很深的民族烙印的!”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群體對黨和國家及馬克思主義的高度認同感。
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當前普及學習的困境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晦澀難懂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著長盛不衰的典范性和權威性,但是經典一般給人的直觀印象就是篇幅巨大、晦澀難懂。在大學生群體看來,馬克思主義經典原作都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寫,因為翻譯原因,人名地名繞口、閱讀語言思維邏輯不通順、文章不夠白話。加之部分大學生政治覺悟不高,部分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枯燥乏味、語句深奧,逐漸失去了興趣,更是難以去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品味其中的思想精華。
(二)大學生對公共課的刻板印象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宣傳普及的主要平臺。在高校課程教育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一門公共課,大學生群體對公共課的學習目標不清、學習動力不強、態度積極性普遍不如專業課。高校應該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專業性,將之作為一門中國大學生特有的專業課學科。
(三)課程教師缺乏科學教學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公共課,教師一般都是大班授課,往往幾個專業一起形成一個班級,面對眾多學生,教師更是管理難度高、互動性差,機械式傳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基礎理論,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
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沒有科學的教學方法,沒有良好的親和力和對學生的吸引力,面對如此深奧而又重要的學科,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宣傳普及面臨的困境之一。
(四)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課程測評單一
最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課程測評不夠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開設是國家教育大計的要求,其影響著民族復興、社會穩定、人民幸福。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單一的試卷考試形式無法滿足大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更為深刻、更加觸動心靈的學習體驗,機械式背誦更造成了大學生的期末負擔。因此,高校要開展多元化的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考試測評,如讀書報告會、實踐成果展等形式,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展學生學習興趣。
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普及學習的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盵2]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學生只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才能懂得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之處,才能懂得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傳承馬克思主義,真正內化于心,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論融合實踐,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一)科學教授,聯系實際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雖然自身篇幅巨長、內容晦澀,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也有其生動形象的一面,例如“一個幽靈,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這一優美的形容描述了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運動的不可阻擋。教師在傳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時候,應該多運用開散式思維的教學方法,在對大學生進行授課的同時,也應該開拓思維,講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創作中的背景,播放一段與著作相關的趣事視頻,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知識,吸引大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不同專業學生所學學科聯系起來,形成不同的學科效應,馬克思、恩格斯所撰寫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和他們的政治學、經濟學、法學、軍事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基礎密不可分,彼此相關聯系。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探討,只有在學生認真預習了馬克思主義之后,再經過教師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才會更深入人心。教師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時事政治、熱點話題,關注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時政中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讓大學生群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影響和作用力[3]。
(二)加強認同,內化于心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普及學習中,也應該融入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結合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讓大學生群體明白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產黨誕生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重大意義,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偉力,從內心出發接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增強其認同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僅是馬克思、恩格斯等人所寫的篇章,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法寶。其次,學生要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哲學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闭軐W對其他科學研究具有指導作用,它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哲學和其他學科是一般和個別、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因此每個學科之中都存在著哲學,每個專業的學生都應該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后,高校更應該引導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熏陶中去學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社會主義道德氛圍,繼而加強大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認同,真正做到將育心與育德相結合[4]。
(三)形式靈活,拓展實踐
學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更大的創新點在于創新它的教學方式,高校思政課也要緊跟時代潮流,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多了解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側重喜好,可以在課堂上重點講述相關內容。其次,讓學生自主提出想了解的知識,然后翻轉課堂,進行課堂展示,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再次,可以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試形式,不應該局限于書面考試形式,可以與實踐測評形式相結合,例如通過情景劇、歌唱、小品、朗誦等形式測評學習效果。在學習中愉悅,在愉悅中學習,這才是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重要法寶。最后,好的教育素材往往不是在書本獲得的,真正好的教育資源同樣也源于生活與實踐,更應該積極擴展課外活動,例如實地考察,去參觀革命紀念館、黨史教育文化館等等。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同時貫穿革命和黨史教育,在革命故事和黨史故事教育的學習中反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內容,讓二者之間形成聯系的紐帶,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四)節選經典,回歸經典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浩瀚如海,其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50 卷)和《列寧全集》(45 卷)總共是 95 卷。經典數目龐大,高??梢赃x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核心部分作為教材,優中擇優,精選精學。例如已經發行的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5卷本《列寧專題文集》,便是馬克思主義的濃縮精華。大學生群體也應讀經典本身,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要堅持選擇和對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經典著作,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和成果,以史為鑒,落實實踐。讀書使人明理,讀經典使人重道。當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等高等教育知識分子群體作為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重溫經典,在經典著作中找到解決困惑與難題的鑰匙是時代給予大學生的最新課題。大學生要重溫經典,掌握科學有效的研讀方法,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創作背景、文本編輯和思想語境[5]。經典不僅是經典,還是真實的歷史,一個真實歷史的實踐活動,要從文本、歷史、實踐三個方面出發,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本義的精準把握、對作者所處時代背景的一定認識和對現實問題的批判思考。圍繞這三條主線,對經典的研讀方式進行探討[6]。
(五)品味研讀,傳承經典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每一篇都是豐碑偉作,內容豐富而耐人尋味。毛澤東曾講:“《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币虼?,大學生群體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時,不能靠一次淺嘗或斷章取義、一知半解就輕易發表意見,要尊重經典,完整閱讀經典,更要反復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國內有許多馬克思主義相關的意識形態工作者和思想研究者,這些專家會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理論研究,并攥寫理論性文章,發表在期刊和報紙并上傳至知識數據庫,大學生群體可以下載學習相關讀本,借鑒學習,從中收獲。另外,受網絡科技發展和全國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發展的影響,國內相關高校和各級單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的前沿大家會在網絡平臺開展相關公開講座,大學生群體要積極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講座信息,及時向權威專家學習,積極交流研討,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理解。
(六)結合傳統,開拓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7]。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政治之本;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撐,是民族之根。大學生可以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同時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給養筋骨的同時也給養靈魂,雙管齊下。例如,就目的性而言,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形態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為公”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實現途徑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顯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真理性認識的唯一標準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殊途同歸[8]。大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梳理相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哲學理論邏輯,也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中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將二者結合,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邏輯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的統一中融會貫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
四、結語
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能經過歲月打磨,歷史認可,現實檢驗的不朽之作。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形勢正發生著各種復雜深刻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通俗來說,就是要通過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來增強個人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在黨和國家的關懷與人民的期望下,當代大學生群體肩負著特殊的時代使命,他們順勢而生,也將應勢而為。其一,當代大學生群體作為中國未來的建設者,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可以堅定理想信念,讓大學生群體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其二,當代大學生群體是未來國家的保衛者,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可以保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思潮的入侵;其三,當代大學生群體還是未來的教育者,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可以薪火相傳。因此,讀經典明理,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更能回歸于實踐、應用在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永紅. 淺析幾種不良社會思潮[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22-23+28.
[2] 習近平. 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EB/OL]. (2011-05-14)[2020-03-0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 1026/13038783.html.
[3] 吳凡. 民辦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宣傳普及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5):159- 160.
[4] 鐘佩君,吳濤. 傳承經典與新時代大學生素養提升探究[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148-152.
[5] 周嘉昕.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自覺[J]. 求索,2018(05):25-31.
[6] 劉萍. 試析研究生如何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著作[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8):79-81.
[7] 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1-07-02(02).
[8] 鄧文錢.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J]. 學習月刊,2010(03):17-18.
(薦稿人:崔治忠,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