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蘭
摘? 要: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學習需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偏低。因此,隨著問題教學法的不斷應用,教師應該將課堂交還給學生,進而通過問題的有效設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式教學;問題設計
一、問題驅動式教學的概述
問題驅動式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所學習課程內容進行分析、探究、思考,并借助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等方式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在問題式驅動式教學下,“問題”的創設是核心,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學習進步的驅動效果,教師需要從課程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手段和方式等方面進行思考,確保真正引導學生通過發揮自我思維能力進行探究式學習,積極主動地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問題設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學生有濃厚的興趣,才可以讓學生主動進入學習中。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總是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總是被動地進行學習,導致學生的興趣比較缺乏。而通過問題的科學設計,可以讓學生進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學習,此過程中學生會真正感受到的樂趣與價值,自然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促使學生的興趣持續提高。
(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在該學科的教學中,只有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才可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行體悟,在學習主人公品質的過程中,主動將其優秀品質在生活中踐行。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在對該手段的應用過程中,可以通過由淺入深的提問,將學生帶入由淺入深的思考中,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能對其深層次情感進行把握,真正將語文教學的育人作用發揮出來,從而提升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三、借助問題設計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巧妙設問
鑒于生活閱歷、知識經驗等的差異,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深度明顯不同,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問,以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精衛填海》部分內容時,文章講述的是精衛填海的原因。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只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并不能發現深層次的含義。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巧妙設置疑問,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提問他們“精衛為什么要填海呢?”以幫助他們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教師可從精衛填海故事的深意入手,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并鼓勵他們簡單說出該成語的意思;對于基礎良好的學生,教師則可就文章的細節進行提問,鼓勵他們對文章進行續寫等。總之,通過巧妙設問,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對內容的認識也比較深刻,這能夯實他們的語文基礎,有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問題拓展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總是在同一個地方犯錯,且疑惑點循環往復地出現,這導致問題式教學法的開展停滯不前。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該做好問題拓展工作,鼓勵學生養成自我思考、反思、總結等良好習慣,從而促使他們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例如在學習《我們與環境》部分內容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過程中認識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借助問題式教學法組織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提出自身的觀點與質疑。在學生交流完畢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拓展教學:如果你是被污染的環境,你想對人類說什么?學生經歷了課文的學習,以及自身生活經驗的積累,對于這樣的拓展說話,他們還是很有話說的,也很有說話空間,在活動中教師引導他們認真思考,以有效拓展課堂內容,完善學生腦海中已有的認知。學生在說話中學會了思考,認識到自己的智慧,還明晰了保護環境的責任,大大地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創設趣味性驅動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年齡很小,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在課堂學習中經常難以集中注意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心理進行分析,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自由活躍的課堂氛圍下,引導學生充滿興趣地參與學習,實現活躍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創設趣味性驅動問題,并且要重點強調問題的趣味性,既要緊扣教學內容,又要契合學生的興趣點,這樣才能通過問題點燃學生熱情,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海的女兒》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課前搜索與大海有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素材,精心制作課件,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出來,學生直觀地看到海洋的美景和物產,也就會對課文有所期待,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文,邊讀邊思考:“在大海中都有哪些生物?你想不想去那里參觀旅游?”這些問題的提出,都可以引導學生感興趣地思考。很多學生都表示很想去海邊看看,對海邊的美食特產議論紛紛,比如有海參、大龍蝦、螃蟹等,還有各種各樣的魚、珊瑚、海鳥等,學生產生了熱愛大自然的強烈情感,因此對學習課文有了極大的興趣,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創設生活化驅動問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單一、僵化的問題,缺少課堂活力,師生之間很少交流互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不高,更是難以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次情感。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問題式教學進行優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并且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課文中描述了一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的故事,雨來性格活潑,渴望學習知識,但是卻處于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在一次掃蕩中,雨來為保護同胞光榮犧牲了。實際上,每個學生的校園生活當中,教師都應該培養學生的愛國家,以及危難來臨時堅持自身信仰的精神,在那個年代也會有很多類似的故事,會有受到他人鼓勵或者幫助的故事,因此教師此時就可以創設生活化驅動問題,提出:“雨來用自己的生命幫助了別人,同學們請想一想,你是否有在困難時候獲得老師、同學幫助的時候呢?你當初的感受如何,這件事改變了你哪些情況?”這些問題會立刻勾起學生很多生活回憶,教師通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五)圍繞涉及情感內容進行設問
學生由于經驗較少,能力不足,為了提升學生的質量,老師可以圍繞與情感相關的句子進行設問。比如在教學《窮人》一文時,該篇課文是關于漁夫與妻子桑娜在自己家庭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收養鄰居孩子的故事,對漁夫夫婦樂于助人的形象進行了展現。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從言行舉止中分析桑娜和漁夫的人物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回答問題,老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扮演中更真切地感受人物的形象,而在人物形象的感受過程中,學生可以快速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自然對文本解讀的深度也會不斷增加,從而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科學設問是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老師要明確課堂提問的價值,要從課文題目、課文過渡句子以及情感句子等入手,對問題進行科學設計,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更為深層次接觸,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提高學生閱讀品質的同時,促使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四、結語
科學設問是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老師要明確課堂提問的價值,對問題進行科學設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提高學生品質的同時,促使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新慧. 小學語文問題情境教學策略的實施[J]. 學周刊,2020(22):119-120.
[2]孫建梅. 小學語文問題引導法的實踐探究[J]. 學周刊,2020(04):52.
[3]陳倩雯.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