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燕 劉居民



[摘 要]山東濱州市濱城區第四小學實施的“大拇指”獎勵機制是著重體現過程性評價的有力工具,是引導學生由外在動力向內在動力轉化的助推器。其評價方式主要包括課時評價、周評價、月評價和學期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托多樣化評價標準,并實施多角度評價方法,注重優、中、后生的分層評價,聚焦核心素養,設置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評價標準,完善“大拇指”兌換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外驅力向內驅力的轉變,形成自我發展目標,促使學生在學習興趣、習慣等方面均獲得發展。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大拇指評價;分層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5-0093-03
在我校“三·三·三制學生素養評價體系”的大背景下,2018年的三月份我校出臺了關于“大拇指”評價的實施方案,隨后在各個學科中展開實驗。經過一學期的不斷摸索和改進,“大拇指”評價已然成為四小每位教師教育教學的一部分,并形成了具有學科特色的“大拇指”評價標準。下面具體談一談學科教學中“大拇指”評價的幾點做法。
一、依托多樣化評價標準,幫助學生設置自我發展目標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可見,作為教師需切實改變以往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模式,應在過程性評價中,促進學生主體的和諧發展。我校實施的“大拇指”獎勵機制就是著重體現過程性評價的有力工具,是引導學生由外在動力向內在動力轉化的助推器。其評價方式主要包括課時評價、周評價、月評價和學期評價。
1.課堂中的“大拇指”評價
課堂評價的過程,主要是對課標中提及的學生必備的素質和能力進行分解,并將之轉化為可視化的學生具體行為的過程。這樣的評價在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達成的同時,更將目標轉向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課堂評價不僅服務于教師的教學,更具有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作用。
(1)師評: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教師的評價主要從學生的聽、說、思、解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個人課堂表現,也關注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
(2)自評:讓學生找準定位
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由他們自己做主。將自我評價當成一個自然的、有意義的過程來對待,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的評價理念,促進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發展自我。
學生自我學習評價表
2.作業批改中的“大拇指”評價
批改作業是教師迅速準確地獲得教學反饋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得到學習效果信息的主要依據。在教學中應重視“三評”結合,即師評、組評、自評三者有機結合。這不僅能提升學生對作業的關注度,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戰斗力,還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嚴謹的思維習慣。
(1)師評: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平常的作業批改中,我會從作業的完成情況、書寫情況兩大方面進行評價。
書寫:字跡工整、態度認真、作圖規范、本面整潔。如果在一次作業中,學生全部做到,就可得A等,少幾個方面就依次降為B、C、D等。
完成:按時完成作業、90%及以上的正確率、針對錯題及時糾正。如果在一次作業中,學生全部做到,可得A等,有兩個及以上的題沒完成依次降為B、C等。
注:一周評一次,得8個A等及以上者,可得2個“大拇指”;得5個到7個A等者,可得1個“大拇指”。
(2)組評:同伴進行客觀評價
全班有8個學習小組長,他們每人每周至多有3個“大拇指”的發放指標,主要針對本組學生作業的書寫情況和質量進行評價,對于書寫工整、格式規范、正確率高、能及時糾錯的同學每周給予1~3個“大拇指”,數量不等,杜絕濫用,以防學生形成疲沓麻木的狀態,起不到激勵作用。
(3)自評:養成反思糾錯的意識
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要從“我會做”“我會改”“我會問”“我會講”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我會做”包括基本的題能做對,挑戰性的題敢嘗試;“我會改”包括能及時對錯題進行糾錯;“我會問”主要對課堂上教師講解不明白的地方發起二次提問;“我會講”主要是就曾經做過的錯題在同學或者老師面前講明白。如果學生每周至少3個方面全做到,可得2個“大拇指”,做到其中的兩個方面,得1個“大拇指”。
以上這些評價的標準,使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明確的導向,知道“我現在在哪里”“我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我在小組合作中還缺少什么”等。由于評價規則對學生學習表現進行了具體描述,從而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自己表現的參照標準,便于對自己的學習做出客觀的評價。當然,也為我們教師更好地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提供了更精細的視角。
二、實施多角度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不同層次的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各不相同,他們的進步幅度和快慢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課堂上如何多角度地進行“大拇指”評價呢?這就需要教師敏銳地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層次的評價。
1.發揮優等生的輻射作用
優等生有較高的思維品質,自主性、自控力、組織力較強,作為教師,對他們的要求可以高一些,對其評價的角度可以廣一些。在學習上,優等生充當小老師,幫助小組內的同學發現、分析、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如果小組內被幫扶的對象確實得到了提高,那么該優等生就可以得到一個“大拇指”的獎勵;在生活上,優等生充當教師的小幫手,參與班級管理,幫教師收發、檢查作業等,也可以得到“大拇指”的獎賞。
2.提高中等生學習的自主性
中等生學習的自主性、自控力較弱,課堂上很少舉手發言,自信心較差。為了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上,教師更要關注他們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辯論和評價中來,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參與思維的盛宴,同時肯定他們在情感、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進步,并給予相應的“大拇指”獎勵。
3.肯定后進生的點滴進步
后進生理解力、自制力較差,學習吃力,極度自卑,作為教師,要學會靜等花開,耐心地看到他們的發展和變化。課堂上,教師要及時肯定他們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使其增強自信;在平常的作業和考試中,教師要注重對他們進行二次評價。具體做法是,對于教師布置的習題他們可以選擇做兩遍,第一遍教師圈出錯題;第二遍針對錯題如果全部改對,就可以得到一個表揚印章(三個印章換取一個“大拇指”);如果第二遍不僅改對,還敢于跟同學或者教師講出來,就能得到一個“大拇指”。同樣,在單元考試中,他們第一遍的成績不予統計,在聽了老師講解后又做第二遍,得到90分以上就可以得一個“大拇指”。這樣既保護了這些學生的自尊心,又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我糾錯的意識也在無形中得到強化。
4.注重評價后的反饋
反饋是最好的激勵。如果學生只滿足于拿到大拇指的喜悅,而沒有引起對學習的反思和總結,那么大拇指的獲得意義不大。為此,我定期根據學生“大拇指”的獲得情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反饋。比如,每周五的班會課上,學生們都有10分鐘的時間就“這周‘大拇指是增多了還是減少了?為什么?接下來怎么辦?”等問題進行反思交流,同時,我設置了“最會表達”“最會反思”等獎項,以激勵學生努力挖掘出“大拇指”背后的意義。除了班會時間,在數學課上,我還引導學生結合“數據與整理(二)”這一課,動手嘗試繪制3~6月份的“大拇指”獲得數量統計圖,還要寫出自己的感想(不少于200字)。
三、完善“大拇指”兌換方式,以外力助推學生內驅力的發展
為保證公平公正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賞識和認可,肯定每一位學生的辛勤付出,我校積極完善“大拇指”兌換獎品的方式,如“大拇指”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可到“至善夢工廠”換取禮品一份,同時要把相應的“大拇指”上交,“至善瓶”清零,預示著從頭開始,新的起點,新的夢想,重新起航。我們制訂了詳細的換算清單,如圖:
凡在周評價或月評價中獲得過一次獎品的學生,手中“至善瓶”內的“大拇指”一律清零,從新的一周開始重新計算,班主任做好安撫解釋工作;凡實施“大拇指”評價以來,沒有獲過一次獎品的學生的可繼續保管本人的“大拇指”,并可隨時兌換獎品。“大拇指”積累按學期計,不重復計算,如不兌換則在新學期清零。一旦發現有弄虛作假的行為,一律清零,并取消當學期一切評優資格。“大拇指”評價的實施,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考的熱情。
四、實施大拇指評價后,學生發生了可喜變化
自“大拇指”評價實施以來,學生變化最明顯的是學習熱情空前高漲。以往在課堂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都是優等生,自從“大拇指”獎勵機制進入課堂,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優等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時更像模像樣了,其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中等生、后進生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敢于表達自我,不再羞澀,其自主性、自控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以往只是優等生展示的舞臺,但自從“大拇指”獎勵機制實施以來,中等生或者后進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了,在匯報交流時,也敢于站起來指出自己的困惑點,認真地聆聽別人的講解。在課下,他們也積極向身邊的同伴尋求幫助,學習自信心逐步增強。
從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來看,較之以前,有了不小的進步。首先,學生的書寫有了較大的改觀,寫得普遍工整漂亮,書寫格式也得到了規范。其次,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正確率也得到了提高。學生能及時地改錯,糾錯反思意識得到強化。
一學期太短,在“大拇指”的評價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比如如何最大化地發揮“大拇指”的激勵作用,“大拇指”評價的參與度不均衡,部分學生存在等、靠的心理等。這也是我們下學期需要繼續研究和突破的地方,期待“大拇指”評價能真正幫助學生實現外驅力向內驅力的轉變。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