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雷 崔亞輝 王曉勇 楊海波 施淵吉
摘要: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打通了現代職業教育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有利于構建縱向貫通、橫向交匯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學生技能水平和崗位素養雙重提升。當前,職業本科教育發展尚處起步階段,與之相關的各關鍵制度要素尚處于摸索階段。結合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機械電子工程技術本科專業建設實際,提出堅持產教融合,構建“遞進交替式”的能力導向課程體系;專業對接產業,打造國家級實踐教學基地;校企混編,打造結構化、專家型、教練型教學創新團隊;構建“技術聯盟+知識聯盟”協同育人機制,探索職業本科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關鍵詞:職業本科;產教融合;多元育人;技能型人才;技術聯盟;知識聯盟
引? ?言
2021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職業本科納入學士學位工作體系。[1]“意見”進一步完善了學位體系,給職業本科教育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同時要求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應制定符合相關要求的學士學位授予標準。職業本科學位授予標準要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水平[2]。
2021年出臺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要求: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應體現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堅持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定位。[3]2022年5月出臺的《職業教育法》[4]明確了職業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明確要求職業教育要提升認可度、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此前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中,首次提出“產教結合”這一概念,“企業”一詞在該法律文本中共出現15次,首次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與產業相結合,共同探討適應產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在2022版的《職業教育法》中“產教融合”出現了13次,“企業”一詞共出現47次,新版《職業教育法》明確要求職業教育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適應產業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或現場工程師。新版《職業教育法》在提及產業與職業教育融合時出現多次出現“鼓勵”“引導”“采取措施”等字樣,說明現階段產教融合的概念還有待厘清,路徑和體系還有待明確,還需要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協會共同探索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實現模式[5]。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是第一所公辦本科層次職業技術大學,該校的學士學位授予標準除需滿足常規的學分績點、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外,學校還突出職業教育特色,要求被授予學位者取得專業能力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本文從該校機械電子工程技術專業正在開展的職業本科教育試點工作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育人模式進行歸納總結,以期開拓職業教育研究的思路,豐富并推進關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
一、堅持產教融合,構建“遞進交替式”的能力導向課程體系
通過研究德國“產教融合”特點,分析其對職業本科育人模式的借鑒意義。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的實現基于在共同目標下,來自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利益相關者通過交互行動生成的層級構造機制、功能耦合機制、多元共育機制。該機制跨越產教、校企和不同學科的邊界,實施行業領先的教學、培訓、研究或社會服務,促進了產教、校企研之間的人員流動、知識共享、能力提升,以及技術創新與知識遷移等,形成基于上述相關者的多元主體深度交流合作的育人機制,實現學校與企業兩類主體目標并置、兩種育人體系綜合、兩條方法路徑轉化。通過研究發現為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需要以能力培養構建育人體系;以工業生產強化校企合作;以良性循環促進多元主體協同育人。
課程逐層遞進,校企融合授課。根據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標準,結合學生能力培養內在規律和產業對專業素養的要求,建構由公共基礎必修及選修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專業方向限選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等課程組建的“遞進交替式”能力導向課程體系。公共基礎必修及選修課程主要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理論基礎,主要以學校教師為主授課,地點以學校教室為主;專業課程以理實一體化項目式教學在工程技術訓練中心進行,以技術訓練中心混編教學團隊教師為主進行授課與進行技術技能訓練;專業實踐課程主要為面向崗位的企業素質課程、技術技能訓練專項課程以及崗位實踐課程。
構建模塊化課程結構,實施分類培養。模塊化的課程體系由通識模塊、專業模塊、素質拓展模塊和集中實踐模塊組成。對接國家“1+X”證書制度,根據不同企業對于準員工的培養需求進行靈活組合,理論課程、專業技術課程、企業實踐環節靈活組合實施。
建設本科層次職業教學資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建設面向職業本科機械電子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資源,結合企業工程項目、生產案例,開發新的本科層次課程教學資源。滿足職業本科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企業員工技術培訓和社會人員繼續教育的需求。利用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動態融入產業最新技術,建好核心課程。根據產業技術發展,把產業最新技術動態融入教學內容,抓好系列綜合實訓,完成從單向能力到綜合應用創新能力的訓練。強化理實一體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建設8門左右的核心課程,其中4門專業基礎課程,4門專業核心課程。使整個課程體系具有科學性、前瞻性、規范性、實踐性和應用性。
二、專業對接產業,打造國家級實踐教學基地
教育的目標是實現社會本位價值和人本主義價值的有機統一。職業教育的目標是使求學者獲得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實際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識等),提供通向某一職業的道路。因此,普通本科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是學科知識,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是工作崗位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由高職專科到職業本科是職業教育的層次升級,其對應的崗位群的能力層次也要同步提升,其技術領域的集成度和復雜性也要有所體現[6]。因此,職業本科的人才培養定位不是傳統高職專科的學時延伸,其專業建設必須更緊密結合產業升級和行業規范,主動對接“高端產業、產業高端”的需求,探索有職教特色的育人機制[7][8]。實踐教學是職業本科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抓手和途徑。著名職業教育先賢黃炎培先生在《黃炎培日記》[9]里也提出了“手腦并與,雙手萬能”的實踐教學觀。
建設國家級職業本科實踐教學基地。為提高實踐教學效果,依托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服務智能裝備、智能控制、智能制造領域的設計、建模與仿真等技術技能訓練與項目開發。完善“智能制造中心”實踐教學平臺,使得該中心成為企業服務、人才培訓與產品研發三位一體的共享共建平臺,并將其建成國家級示范性實訓基地,服務區域中小型制造企業,為其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撐。
建設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平臺,連接技術鏈與產業鏈。聚焦智能制造領域,以發改委產教融合項目“江蘇現代機電技術公共實訓基地”、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協同制造公共實訓平臺”、“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智能制造產教融合集成平臺”為基礎,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打造優勢教學資源,建成國家級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大學生技術技能培養平臺,形成遞進式技術技能培養體系和職業素養和能力培養體系。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通過統籌多方資源,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建設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投入3000平米實訓場地和教學團隊,北京精雕集團投入價值千萬元五軸加工中心及專業技術人員該平臺聚焦精密加工,通過基地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技術共研整合校企優質資源,帶動專業發展,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雙方在面向多軸精密加工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合作制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職教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共同推進五軸高精密加工技術應用,培養五軸高精密加工應用人才,促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落地。針對產品工藝規劃、工業機器人編程、機電設備集成、智能控制等技術鏈,對應智能車間“控制系統集成應用崗—工藝設計與數控編程崗—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控制崗—成套裝備集成與維護崗”等關鍵崗位鏈。
三、 校企混編,打造結構化、專家型、教練型教學創新團隊
師資隊伍是職業本科院校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做好職業本科教育,需要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他們不僅需要掌握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技術技能,更要在職業素養上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技術理論上具有持續研究的能力,同時要不斷擴大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在職業本科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參與深度和廣度,形成校企混編教師團隊,把企業新的技術和工藝帶到職業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去[10]。
分層分類,培育精英型教學創新團隊。專業建設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以重大科研項目為支撐,重點聚焦行業帶動性強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著眼于打造結構化、專家型、教練型團隊,培養行業領軍人物和專職運行團隊,選派相關專業教師到企業工作,在服務學校教育教學的同時,解決企業實際創新項目需求。通過把握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即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全面發展,構建機械電子工程技術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路徑,從培養體系、評定制度、動力機制和運行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建立博士教師進企業開展職前培訓和在職研修體系,制定科學的機械電子工程技術教師認定和聘用標準,搭建相互激勵的教師實踐共同體平臺。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職稱層次、不同能力層次的教師,制定不同培養方案,實行分類遞進式的培養,把青年教師培養成為骨干教師,把骨干教師培養成省級名師,把省級名師培養成全國名師,把實踐能手培養成技能大師,逐步培育出結構優化、能力突出、會教學、能科研的精英型教學創新團隊。
校企混編,建設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依托于公共實訓基地,選拔具有豐富經驗的工程師、教師等組建具有雙重身份混編研發團隊。通過科技項目聯合攻關等方式,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項目合作,實現合作內涵的跨越,提升協同團隊的科研服務能力。打造一支專業知識扎實、工程應用能力強、技術精湛的科技研發團隊,持續服務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并經過持續建設與投入,建成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11]。
國際合作,打造國際化師資隊伍。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進海外有影響力學者教學、講學等交流活動,同時選派骨干教師境外交流、研修,輸出技術服務。落實學校人才國際化需要,鼓勵青年教師一年以上的海外知名大學境外研修或留學,利用和拓展境外合作高校資源,有針對性選派團隊境外研修、培訓,有海外工作和學習經歷的教師比例達到70%以上。
四、構建“技術聯盟+知識聯盟”協同育人機制
在深刻理解職業本科不能關起門來辦教育這一職業本科的必然要求后,學校構建了 “技術聯盟+知識聯盟” 協同育人平臺,實施“能力導向”教學方法改革,校企融合培養機電類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12]。
“技術聯盟”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機電一體化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基礎上,引進國際教學標準,根據需求鏈、價值鏈和知識鏈的內在要求,對“現代學徒制”中的企業和學校進行細分、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創新、對既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與國際一流企業共同構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遞進交替式”課程體系,探索出一種新型的具有師資混編化、課程模塊化、管理柔性化、評價多元化等特點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通過需求鏈分析,實施需求鏈接、校企聯合,與機電領域掌握最新技術的領軍型企業合作構建了技術聯盟,為人才培養提供了組織保障;通過技術鏈分析,實施技術連接、團隊融合,把崗位最新關鍵技術融入專業核心課程,建立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提升的內在關聯,校企共同構建嵌入崗位生產情境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組建校企混編教學團隊、共建實訓基地,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技術保障和師資保障,保障了新技術傳授路徑;通過標準化分析,實施標準對接、育訓結合,建立了課證融通、多元參與的考評體系,為新技術內容的傳授提供了質量保障。
結盟知名企業,構建以“技術聯盟+知識聯盟”為特征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現有緊密合作的國際一流技術型企業的基礎上,由職業本科院校、技術輸出型企業、技術應用型企業結成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技術聯盟+知識聯盟”協同育人平臺。在這一體系下,職業本科院校負責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負責核心技術培養,行業龍頭企業負責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同時,職業本科院校教師在整個人才培養周期由專家型教師團隊為企業提供技術攻關,優化技術型和生產型企業生產流程和產品品質,切實提高企業效益,協助企業申報專利,協助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知識支撐,解決企業在傳統產教融合過程中融而不合,校企合作兩張皮等弊端,實現多方利益共贏,共同搭建基于“技術聯盟+知識聯盟”的人才培育平臺。構建優勢互補的人才培養、技術攻關、共建共享共同體,跨界整合政校企行資源,著眼長遠發展和價值提升,形成基地共建、團隊共融、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技術共研的育人機制,扭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難以落實、校企合作以社會關系和短期經濟利益為紐帶,缺少可持續動力的被動局面。
依托聯盟優勢,服務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由于人才需求的動態性,中小型企業難于與學校直接進行訂單式培養,學校依托“技術+知識聯盟”的技術和知識優勢,聯合生產型企業,通過項目化教學,共同培養具備“金的人格、鐵的紀律、美的形象、強的技能、創的精神”特質和“復合性、精深性、創新性”特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地方中小型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優秀人才支持。同時,以能力為導向、技術技能培養為主線,學校、技術聯盟、知識聯盟、生產型企業聯合為每位學生指定校內指導教師、技術培訓師傅和企業教練。三方組成混編教學團隊,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共同實施教學,學校主要負責理論教學和基礎技能訓練、技術培訓中心負責專業技能培養,生產型企業負責職業素質與崗位能力培養并參與專業技術技能培養。通過產教融合,產才融合兩種方式深度將企業引進來,同時將學校優勢資源引進企業。職業本科院校通過組建優秀博士團隊為企業提供技術攻關,開展企業實踐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為其提供知識服務并進行技術攻關與改造。同時,以優秀教師組成的技術團隊加入地方政府科技鎮長團,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相關高科技企業、技能大師與校內專家、博士的對接牽線搭橋,以實際行動踐行企業引進來,教師走出去策略。職業本科院校還利用在應用性科研方面的優勢,將職業本科學校教師的科研定位在小規模、個性化、工程化方面,解決企業生產、服務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技術鏈、產業鏈中的某一環節或部分要素進行攻堅克難,或者對數字化、智能化環境下的工藝流程、商業模式進行改造,并在這一過程中幫助企業實現技術技能的積累和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繼而實現課程體系中知識和技能的再生產,幫助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進而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構建完整的產教融合生態閉環。
總? ?結
職業本科是個新生事物,其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求培養的學生較之于學術型本科有更高的技能型和崗位素質要求,相較于高職專科有更復雜的知識、更精深的技能、更高的創新性要求。職業本科的育人目標要求其必須在育人全過程堅持產教融合,培育大國工匠更是一項系統工程。為此,我們只有把持續創新作為人才培養提質增效的動力源,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培養理念的持續更新與改進。相信在全社會的關注下,在各行各業的支持下,在廣大職業教育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職業本科教育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職業教育必將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的意見》
[2] 梁艷艷,劉曉.新時代職業本科教育的現實邏輯與發展定位——基于知乎相關話題和評論的文本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2):13-17+33.
[3]?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 趙鵬飛,劉武軍,羅濤,張志,蔣中午.職業教育學徒人力資本投資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0):27-35.
[6] 吳學敏.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基于技術本質視角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2):52-57.
[7] 井文,匡瑛.我國本科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邏輯機理與管理機制——基于類型教育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5):13-20.
[8] 井文,匡瑛.我國本科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邏輯機理與管理機制——基于類型教育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5):13-20.
[9] 佚名. 《黃炎培日記》[J]. 中國統一戰線, 2008(11):1.
[10] 余宏濤,胡斌武.生態學視角下職業教育辦學多樣性:特征、價值及發展路徑研究[J].河北職業教育,2022,6(02):5-10.
[11] 鄧小華.論職業本科院校的職能定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0):5-12.
[12] 王曉勇,盧兵,秦詠紅.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技術聯盟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2):45-48+52.
收稿日期:2022-06-22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職業本科智能制造專業復合型人才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21JSJG156);教育部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基于‘技術聯盟的機械電子工程技術專業創新團隊建設的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ZH 2021020401)
作者簡介:李光雷(1984-),男,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技術、高等教育研究;崔亞輝(1963-),男,西安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