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王君君 張林國 束海星
摘要:企業在當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形式。當前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形式,在宏觀層面呈現整體化,微觀層面呈現具體化,存在黏性不足、指導不夠以及政策不細的問題,通過多舉措治理,增強企業與職業教育的黏性,政行校企形成合力,完善對企業權益保障,充分釋放企業活力,真正推動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形式;推進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是指企業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參與到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體作用,是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及長久之策。2019年1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職業教育要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1]。”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指出:“把發展本科職業教育作為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支持職業學校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多方面開展合作[2]。”雖然對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理論層面支持政策良多,但在實踐層面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仍存在諸多難題。對于企業如何參與以及多大程度上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需要做出理性的考量,平衡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利益訴求,這是目前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針對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的現實情況,梳理當前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多種形式,探究當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期提出相應的策略,推進企業更好地服務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
二、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的形式
(一)宏觀層面:參與形式呈現整體化
“科斯定理”對于企業性質的經典界定為:企業以營利為目的,其功能在于節約市場定價的成本,即交易費用,而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客觀上是其降低交易費用的利益最大化途徑[3]。歸根結底,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在于利益的獲取,其參與形式與企業從中獲得的收益緊密相關,獲得收益越大,其參與意愿越強,參與形式呈現整體化。從宏觀層面來看,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的形式有三種,即企業投資舉辦職業教育學校或機構;企業內部職業教育培訓;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
1.企業投資舉辦職業教育學校或機構。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指出:鼓勵企業舉辦或者參與舉辦職業學校,設置學生實習、學徒培養、教師實踐崗位。政策上的支持給予企業投身職業教育辦學的機會,企業憑借自身資源優勢,投資舉辦職業教育學校或機構,為社會開展職業教育服務。企業獨立投資舉辦職業教育學校或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職業教育公辦院校在面對龐大的教育需求時體量不足的問題,并且在辦學上更具靈活性,在戰略愿景上與市場需求更加貼合。例如,民生教育集團創辦的重慶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葛洲壩集團公司主辦的三峽電力職業學院等。
2.企業內部職業教育培訓。企業旨在提升員工的技術技能,通過自辦內部機構對企業職工進行在職培訓,通過靈活、精英化的小班教學,以提高企業人力資本質量。企業內部職業教育培訓,因需而動,因時而變,根據企業職工的具體崗位要求,設定不同類別的培訓課程,做到理論和實踐生產有益結合,促使企業職工成長為更加貼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應用型人才。例如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在企業內部建立專家培訓工作室;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舉辦的安全生產管理培訓班等。
3.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企業與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方式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這一直是從傳統的學徒制到現代職業學校的出現以來的主要途徑,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與具體要求[4],貫穿職業教育發展的始終企業與職業院校合力組建合作共同體,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形式參與職業教育的各個環節,無縫對接。主要的形式有訂單培養、聯合培訓、資源技術共享等,全面推進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共贏。
(二)微觀層面:參與形式呈現具體化
企業作為獨立性的市場經濟主體,與職業院校既有合作和依存的關系,也是人力資源的供需關系[5],以追求經濟利益為內生動力的企業,往往更愿意選擇投入少、時間短、見效快的合作形式,其微觀層面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合作。企業與職業院校按需投資、按需合作,各取所得,通過企業對人力資源的專業需求,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培育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保證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與學校人才培養標準的一致性,將產業需求適度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以企業優勢帶動學校劣勢,不斷推進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員工培訓的雙向輸送,以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適配性。
2.訂單式人才培養。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指針對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組建特定班級,經企業考核合格后定向就業的一種人才培育模式[6]。訂單式人才培養,將學生的頂崗實習予以制度化,培養的人才貼合產業發展需求,緩解學校的就業壓力,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精準度與個性化。同時針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人才需求量大,招聘員工成本過高的現狀,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能解決企業招工難、成本高的問題,有利于企業員工素質內涵的提升,節省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成本支出,實現企業與學校的互利共贏。
3.為教師或學生提供實踐或實習機會。以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為動因的企業,其更愿意選擇的形式可能為接受教師或學生頂崗實習,為教師或學生提供實踐或實習機會。這一過程時間短、成效快、成本低,不僅可以獲得政府及職業院校的政策上、財政上的支持,教師或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的勞動成果,還可以收獲良好的社會評價及企業榮譽。企業只需提供場地及技術指導,成本收益大于企業的支出。
三、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存在的問題
(一)黏性不足:企業參與辦學的價值回報失衡
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是經濟行為,價值回報就是其經濟行為考量的標尺。不同于一般的產品生產,簡單的盈虧計算并不能夠體現出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中所帶來的價值回報。雖然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多樣,但企業的價值回報失衡,直接導致二者之間黏性不足。企業的價值回報失衡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利益訴求難以達成共識。企業與學校始終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企業以贏利為本,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學校以育人為本,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7]。職業院校教育的公益性對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存在較大差距,雙方的利益訴求難以統一。二是人才培養的滯后性與流動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最直接的聯系是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但人才培養作為企業及職業院校發展的支柱力量,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及流動性,學校與企業信息難以共享,導致人才培養的滯后性。人才培養不同于技術、設備、資金等具有從屬性的資源,作為自由人,個人選擇、自主擇業產生的人才流動性,是企業難以掌控的風險之一,所以企業在對人才培養進行投資時,往往不愿意從人才培養的源頭入手。人力資源的不可控性以及企業所要付出的培養成本、承擔的培養風險,都在一定層度上弱化了企業與職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黏性。三是職教市場與商品市場的代溝。職教市場不同于由市場經濟主導的商品市場,職教市場擁有公平的社會意義和育人的價值取向。企業的本質是以盈利為主,在職教市場上,企業的營利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不僅如此,企業進入到職業教育領域,將會受到更嚴格的“市場規則”約束,企業提供的職教服務將受到消費者更嚴格的篩選。所以,在進入職教領域前,企業持觀望態度,并進行分析權衡職教市場與商品市場的區別,再決定是否參與職業教育辦學。
(二)定位不清:企業參與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定位銜接不暢
目前而言,社會群體對國家政府舉辦的職業教育的信任更充足,對于企業舉辦的職業教育持有一種觀望態度。我國的職業教育正處于大發展時期,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認知還處于難以認同的狀態,長久以來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觀念難以改變。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與定位銜接不暢,職業院校與企業在某些方面難以達成共識,促使有意愿參與到職業教育中的企業望而卻步。其次,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規范程度不夠。主要表現是企業開展的實習實訓往往偏向于可有可無的崗位,學生難以學到有用的技能知識,實習的學生大多參與流水線的工作。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企業的生產活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對企業員工的技術操作要求比較低,于是一些企業出于利己主義的考慮,將實習學生作為本企業短時間的廉價勞動力,實則違背了教育的育人本質。
(三)政策不細:企業參與辦學的行為做法風險較大
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是一個具有長期性且不斷磨合的過程,企業對于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相對生疏,不可照搬參與普通職業教育的老方法。如何推陳出新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如何將自身優勢運用到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中去?如何從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中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這都是企業在參與辦學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雖然政府目前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文件,但都是處于宏觀政策性指導,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難以聚焦,可能導致企業在辦學中遭受風險與損失,缺乏相對細化的具體措施。所謂政策上的細化不僅包括具體的行動上的指導,更為重要的是認知與實踐層面上的具體指導。在企業的認知層面提供具體且細化的政策指導,有利于企業打破自身的思維局限,積極參與到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中去。其次,對企業的權益難以保障。從風險管理的視角來看,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中,的確承受了較大風險。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活動也懼怕經濟成本受損以及外部環境缺失,如企業決策風險、設施設備受損、核心技術泄露、人才流失、頂崗實習學生人身安全、政府優惠政策執行不到位等[8]。對于學校而言,有來自政府財政的支持和政府制度的正向激勵,但企業面臨的是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企業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不高。
四、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的路徑
(一)多舉措治理,增強校企雙方的合作黏性
增強企業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黏性,有利于消除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障礙”,使其愿意參與到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中去。一是增添人才培養之間的黏性。在人力資源供需結構不平衡、供需質量不匹配的情況下,人才培養的一致性將會作為企業與職業教育的粘合劑,堅持服務服從于產業需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技能技術對標崗位能力,教學過程對標生產流程,與企業行業職業能力不斷發展相匹配,深度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二是加強校企之間情感共鳴。校企雙方定期舉辦促進交流會,加深校企合作深度與維度,以企促教,以校利企,平衡校企之間的利益訴求。學校可以通過聘請產業教授的形式,邀請企業以及相關行業協會的高級人才擔任學院專業領頭人,參與研究學院的發展決策,為更深層次的合作打下堅實基礎[9]。這樣既可以豐富學校的師資,又能加強學校與企業的交流,有助于增強校企之間的情感共鳴。三是構建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監督與評價機制。對所有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企業應建立以政府為指導,院校與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督評價機制,分層分類階梯式管理,對于表現突出且有貢獻的企業,授予榮譽稱號及給予經濟性獎勵。加強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監督,剔除違法違規行為,發揮正向激勵作用,使企業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以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企業高度參與學校辦學,與湖北興發集團共建興發學院,創新實踐了“三段、四元、五化”辦學模式。三段即三個階段遞交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四元即政校行企高度融合,協同辦學;五化即文化全程化、課程項目化、教學團隊化、內容崗位化以及就業訂單化。通過多舉措治理,增強了學校與本土企業的合作黏性,實現了“招生即招工、教師即技師、教學即生產、競賽即培訓”的融合,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發展。
(二)政行校企合力,提升企業參與辦學的層次質量
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參與辦學的基礎是獲得收益,政行校企形成合力,激發企業的參與動力,提升企業參與辦學的層次與質量。首先,政府統籌規劃,給予規范指導,明確相關單位的權責利,理順校企合作的關系。政府應在頂層設計上對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進行指揮引導,同時應鼓勵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實際的辦學中進行指導,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文件,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與權利,避免缺乏權利的責任或者缺乏責任的權利,同時聯合院校舉辦“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培訓班”,立足區域辦專業,立足專業辦產業,立足產業辦特色[10],以此來指導企業參與。篩選“標桿企業”進行研究宣傳,供其他企業參考學習。其次,職業院校應利用自身優勢,發揮育人主體的作用,整合多方利益主體參與資源,發揮紐帶與協調作用,形成校企雙方育人合力。企業與院校作為企業參與辦學的兩大主體,單獨一方的思路可能具有片面性,主動積極地對企業進行引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企關系,有利于企業在院校的引導下實現高質量的參與。最后,加強與行業溝通交流,通過行業規范公約或者合同,規范企業辦學行為,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質量。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需要全社會共同的理解與支持,要發揮行業和媒體的功能,逐步建立普適價值觀和提高企業成熟度[11]。同時利用各種途徑和載體,完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社會教育”,使企業能安心參與辦學,使家長學生放心學習,使院校更充分地完成其育人的使命。
(三)權益保障升級,釋放企業參與辦學的內生動力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不僅要關注企業在其中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開始關注企業應獲得的權利。一是對企業的正向激勵與保障相結合。進一步鼓勵地方政府在金融、財政、土地及信用激勵上,結合本地發展實際,選取易操作、易落實的政策點予以先行先試。在正向激勵的同時,打出保障企業權益、避免企業因風險而退縮的反向保障組合拳,使企業在辦學中,能真正放開手腳,發揮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對企業投入的專用性資產進行補貼,肯定企業參與過程中投入成本和勞動價值。為了促進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有必要構建合理的校企合作成本分擔機制,其中政府進行經費資助、經費補貼等是能夠較快見效的方式。在實施經費資助或補貼時,由于企業投入的專用性資產在校企合作交易費用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政府尤其要對企業投入的專用性資產進行補貼,以此來為企業分擔一部分交易費用[12]。只有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引導眾多企業切實發揮其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主體作用,也唯有充分考慮企業的經濟利益訴求,才能真正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13]。
結? ?語
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要以多形式、多渠道融入,助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發展。針對當前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難、合作淺等諸多現實問題,要以多舉措、合眾力、保權益、謀利益的行動路徑為出發點,增加校企雙方合作粘性,提升辦學質量和內在動力,探索形成企業參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的特色之路,推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國辦發〔2019〕4 號,2019-1-24.
[2] 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Z].教職成〔2020〕7號,2020-9-16.
[3]? 柴彥輝,劉春生.基于DPE邏輯分析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行為研究——論制訂“十一五”期間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區域政策的理論基礎[J].教育科學,2006(05):75-79.
[4]? 任聰敏.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演進、形成原因與未來展望[J].教育與職業,2021(04):25-31.
[5]? 陳萍.企業如何參與職業院校課程開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4(23):75-80+87.
[6]? 陳慧.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1(02):45-48.
[7]? 劉曉寧,趙蒙成.變革時代教育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9,4(12):100-105.
[8]? 曹靖.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學理邏輯、多維價值及選擇適切性研究——企業行為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0):36-40.
[9]? 單強.培養“最鐵”校企關系[J].教育與職業,2009(22):64-65.
[10]? 馬文革.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課程創新探索[J].河北職業教育,2020,4(06):22-24.
[11]? 葉志林,張國紅.動力系統視角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促進機制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3(26):12-14.
[12]? 賈鈴鈴,陳選能,賈娜娜.交易費用理論視角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困境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9,4(09):31-37.
[13]? 楊廣俊,周鳳華.從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現狀談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基于廣東、浙江等地企業的調查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28):52-57.
收稿日期:2022-05-28
基金項目:中國電子勞動學會2021年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發展課題“基于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Ciel2021003)
作者簡介:李強(1995- ),男,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政策研究,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