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仲凱
摘要: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已成為課程與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在此理念下,新的國家課程標準正陸續頒布并實施,這就進一步促使我們需要從人的終身發展角度和社會發展需要出發,立足于核心素養的培育來考察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本文通過梳理2018—2022年有關核心素養與小學數學的研究文獻,分析了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教學理論提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育 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數學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下位概念,是特殊的學科知識素養。2022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群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么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
1、鼓勵奇思妙想,打造趣味課堂,培養核心素養。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替,技術的不斷革新,學生不可能在學校學成他一生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識。人需要經常地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才不至于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愛學、會學”,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學法指導,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促使教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例如:關于分數解決問題的教學:飼養小組養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數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老師要有適時往后退的意識。尤其是在對學與群學環節,老師智慧地退,既退出了時間,也退出了空間,從而讓學生逐步走向課堂教學的中央。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式教學,由學生解,由學生講,讓學生把各種解法都搬上了黑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最后,老師起主導作用,對本題“一般性”解法進行總結性的歸納,對“普遍性”的解題原理進行概括。
2、融合多種學科,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核心素養。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僅有看或聽的記憶率遠遠低于多種感官并用的學習效率。信息技術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方式向孩子傳遞信息,能充分調動孩子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活躍他們的思維。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既可以改變傳統的課堂,第一,它聲像兼備,既直觀又生動,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二,它能夠較好地模擬動態過程,有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用于課外輔導,例如微課的普及。它所顯示出的這些巨大優勢往往令常規教學望塵莫及。例如,教師希望引導學生發現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用學具演示時,強調學生不要講話,仔細看老師動手操作的演示,可是課堂上還是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可當老師說看電腦時,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電腦屏幕上,認真看課件的演示,通過動畫展示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切割為兩個三角形的切割過程以及復原過程從而明白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面積。使學生在結合教師說明的同時,很快明白了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3、引導深度學習,善用題組模塊,落實核心素養。小學數字教學中運用數學知識式學習的先決條件在于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探究性與趣味性的數學問題。而數學問題的提出依賴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基礎、興趣特點、認知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學習能力及品質的提升搭建數學知識“支架”。若忽視學習前的學情分析,從教師的視角審視學習過程、數學知識內容等,將導致數學知識式學習與學生的學習需求脫節。為此,教師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在分析學生日常學習表現、學習理解題檢測成績的同時通過問卷工具進一步整合詳細信息,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向與個性化訴求。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老師要有鮮明的題組模塊意識。即通過學生的對學與群學,在黑板上生成在題型結構、數量關系、解題方法或數學思想上基于同一數學模型的一組題構成的一個訓練模塊——題組模塊。題組模塊能讓隱性的數學規律顯性化、結構化,這為學生進一步的歸納與概括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學習素材。數十節研究課的實踐表明,題組模塊能讓學生在看似雜亂的知識的背后看到恒定不變的規律,讓隱性的數學規律顯性化、格式化、結構化,讓學生先舉三反一,再舉一反三,促進學生的結構化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與建模能力。
參考文獻:[1]吳維維,邵光華.邏輯推理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課堂如何落地[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3):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