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海宏
摘 要: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成長,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生命,認識并學會生存,體驗生活中的美好,如此,學生不僅能夠在數學課堂上收獲知識與技能,還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和生命觀。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深耕“三生”教育理念,挖掘教學中的“三生”教育內容和元素,使數學學習和生命教育和諧統一,從而效營造一個有助于學生和諧健康發展的“生命數學課堂”。基于此,闡述“三生”教育的概念和內涵,分析“三生”教育理念在小學高段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并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探討“三生”教育理念在小學高段數學課堂的具體實踐策略。
關鍵詞:“三生”教育理念;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實踐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在開展常規教學活動的同時,還應尊重學生的生命特性,關注學生的生存體驗,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中有所感悟和收獲。在“三生”教育理念中,教育的目的是強化其生長性,即不僅應關注學生的數學知識吸收與能力提升發展,還應注重學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成長,為培養健康發展的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三生”教育的內容和內涵
“三生”教育簡單來講,就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以及生存教育這三者的總和,而生命是一切活動開展的基礎,若沒有生命,生存與生活等問題則如空中樓閣,無從談起;生存是基本的保障,是為生活創造意義和價值的前提條件;良好的生活源自強大的生存力,且會對生命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讓生命閃耀光彩,充滿活力[1]。然而,當前很多小學生還存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手足無措、一蹶不振,且生存能力普遍較差的問題。因此,教師很有必要在小學高段的數學課堂融入“三生”教育,將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性知識變得立體、具象,讓學生在探究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命,掌握生存之法,通過不斷學習更好地與人和諧相處,樹立正確的“三觀”,擁有正面、積極的人生、生活態度。
二、“三生”教育理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原則
要分析“三生”教育理念如何在小學高段數學課堂中有效運用的問題,首先應清晰地認識到“三生”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并不需要設立專門的“三生”教育板塊,而是應當結合小學高段數學教材中的內容,科學滲透“三生”教育理念,從而切實帶領學生認識生命的美好和價值,理解生存技能的重要性,對生活充滿憧憬和期待,并真正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故而筆者認為在數學課堂融入“三生”教育理念應遵循如下原則。
(一)理論聯系實踐原則
學生對數學教材中某個知識點的理解與體會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上,而應該真正引入“三生”教育內容,讓學生通過問題和探究切實參與、深入實踐,并且在實踐摸索的過程中加深對“三生”內容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該合理、恰當地創造條件,積極鼓勵學生進入具體的情境之中,深刻體驗實踐過程。如此一來,“三生”教育的內容與數學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二)綜合現實條件原則
當前,在小學高段數學課堂上,教師已有效結合了多種教學方式,并廣泛應用了互聯網技術,為了更加高效地滲透“三生”教育,應充分結合各學校的硬件設施,致力于創設鮮活的情境,并且選擇契合本地生活實際、可操作性強的內容。
(三)多元開放發展原則
雖然數學是一門很具備美感的學科,但是數學之美有別于感性之美,是一種較為抽象,也更加理性的美。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融入和滲透“三生”教育內容時,應努力挖掘數學的美,讓學生在感受和體會科學之美、數字之美和空間之美的同時,深刻理解數學數字美學中的生命力、生存力和生活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講授知識和推導公式等,而應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探究,在體驗中加深思考,廣泛挖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2]。為此,教師在滲透“三生”教育時不應被課本所束縛,而應進行精心整合與再開發,將“三生”教育活動延伸到更加廣闊的空間中,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三、“三生”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策略
(一)生命教育課堂,故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適宜的內容,聯系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素材作為生命教育的內容,適時培養學生關愛生命、實現價值的良好意識[3]。同時,教師應抓住小學生對故事特別感興趣的特點,在教學活動的導入環節,巧妙地將生命教育內容與數學知識融合到一起,讓學生通過傾聽故事快速集中注意力,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生命之美。
譬如,教師可以在教授“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這部分內容時,采用如下導入方式:老師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名億萬富翁,在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之后,就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到自己床前,并對大兒子說:“我準備將自己財產的■都給你?!苯又鴮乡壅f:“我把財產中的■給你,余下的捐贈給兒童基金會?!备晃陶f完這些話,便撒手人寰了。后來,兩個二子因為遺產分配問題大吵起來,老大認為老二分得多,不公平。但是,老幺卻覺得哥哥分得多。正在兩人爭執不休時,管家走過來調解,在了解了具體情況后,管家分別在老大和老幺耳邊小聲說了一句話,兩個兒子立刻轉怒為喜,停止了爭吵。講完故事,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管家對兩兄弟說了什么話嗎?學生紛紛陷入思考。有的學生直接開始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有的學生用畫圖的方法找到了答案,有的學生嘗試直接簡約分數后進行比較……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而后,教師可適時進行生命教學:盡管生命的盡頭是死亡,但每個人都可以在體驗寶貴的生命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如同故事中的富翁,他將自己畢生財富的■捐贈給了社會福利機構,盡管他已經不在人世,但他還能繼續救助那些鮮活的生命,可能一些身患重疾無錢救治的兒童得到他的幫助而恢復健康,重獲新生。這樣一來,狹義的生命雖然結束,但廣義的生命卻熠熠生輝。如此一來,教師有意識地將生命教育內容與數學知識進行有效融合,借助故事情境更容易讓學生沉浸其中,獲得更加直接的感受和情感共鳴,而相應的數學知識也因為有了故事場景和生命教育內涵而變得更加立體、飽滿。
(二)生存教育課堂,合作探究促成能力提升
在“三生”教育理念下,在小學數學高段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適時滲透增強學生生存能力的有效訓練。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點實質上就是基礎的科學規律和概念,同時也是學生未來成長發展并更好地立足的堅實基石,學以致用可以說是數學學科的根本目標,也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未來生存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實踐方法。為此,數學教學活動不只是要滿足學生對基本數學知識的逐步積累與內化吸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自主地進行思考探索、分析實踐與合作交流等,形成與生存緊密相關的重要素質,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小組協作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在小組中分工協作確定解決方案,如此,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索發現、實踐研究以及信息分析處理能力,同時,這些能力是學生未來立足社會的基本生存能力。
譬如,教師在講授“三角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展示坡屋頂的房架示意圖,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知道為何要將房架做成三角形而不是其他形狀嗎?這一問題在班級當中引發了激烈的交流,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大膽地進行了猜測。有的學生說因為三角形節省材料;有的學生說三角形充滿了力量感;還有的學生認為房架做成三角形有一定的坡度,更利于雨水的下排。這一回答得到教師的肯定。教師繼續引導:那么到底為何要將房架設計成三角形?下面讓我們借助實踐來進一步探究。而后,教師讓學生分組合作進行如下探究活動:(1)將事先準備好的七根木條、螺絲、螺帽等材料發放給各個小組,讓小組成員合力制作一個三角形與一個四邊形,完成后進行成果分享交流,評選出做得又快又好的小組。(2)請小組成員動手拉一拉,并在組內討論各自的發現。如此一來,學生經過動手實踐,在對比實驗中能夠切實體會和理解三角形穩定性更好的特點。這時,教師可適時引入生存教育,提出問題:為什么在地震災后救援活動中,營救人員會發現遇難者常常位于門后?經過前面的實踐探究,面對這個現實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之前的實驗,因此,學生分析不幸發生的原因是四邊形十分不穩定,而地震的強外力作用會致使門窗錯位,故而門打不開。接著,教師還可繼續拓展相關知識,解讀地震逃生的十大法則。這樣不但通過實際問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還學到了地震生存技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學生在緊急狀態下的自我保護與逃生能力。與此同時,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分工合作意識、分析探究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得到了顯著提高,并且能夠逐漸養成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
(三)生活教育課堂,師生互動促成高效課堂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材內容與有趣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多元、豐富的情境,通過學生喜愛的媒介和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喚醒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三生”教育理念中的生活教育內容成為師生和諧互動的橋梁[4]。
1.教師賦能
生活是充滿活力,美好而令人期待的,教師的情緒和能量能夠為數學課堂帶來相應的氣氛,因而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的教師能夠在生活化教學活動中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并且,活力四射又親切耐心的教師更容易融入學生,了解學生的喜好和興趣,從而收集整合更能吸引學生的生活化教學素材,獲得學生的青睞和支持。譬如,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多與學生平等交談,了解學生的想法。如學生對籃球感興趣,教師可以在問題設計中加入某籃球明星,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在和諧的師生交流中促發對數學的興趣,發現數學的魅力,這樣還有助于讓學生主動學習和理解知識,并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課堂有趣
教師在小學高段數學課堂上有意識地搜集有趣的生活化元素和內容,使其與教學知識有機結合,往往會取得不錯的效果。在高段數學課堂,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生的畏難情緒也會變得明顯,這時若是再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就會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和效果。實際上,數學教材中本來就匯集了較多趣味性的生活化元素,不過需要數學教師精心組織教學方案,結合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明晰各個數學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進而更為科學、合理地創設興趣點,以豐富多元的生活化場景教學將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具體化、擬人化,再以更加鮮活的形式輸出,可以切實讓學生感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具體問題的過程。譬如,教師在講授“可能性”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選取學生小時候都接觸過的糖畫的轉盤作為導入內容,轉盤上有龍、鳳、花籃、蝴蝶等,學生會被快速吸引,并開始回憶自己童年轉糖畫的情景,每次都想要轉到龍,但是大多數時候總是會事與愿違。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轉盤最可能指向哪里呢?為什么?這樣的引入結合了學生熟悉和喜愛的生活化元素,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分析理解事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這種概率類問題較為抽象,但聯系了有趣的生活化元素,學生的探究欲望能被充分調動起來,進而更為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努力攻克難題。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的教育改革步伐正在大步向前,傳統的教學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進步和優化空間,而“三生”教育理念則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創新的一個切入口和突破口。讓學生從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角度來看待和學習數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數學探究思維的形成,還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發現和理解生命的價值,提升生存能力,發現生活的美好,最終切實實現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雋芬.適合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索[J].學子,2016(17):51.
[2]陳鵬,張麗.“生活化教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究[J].教育科學,2017(18).
[3]黃新.淺談數學教學與“三生教育”的有機結合[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0(Z5).
[4]袁小林.將“三生教育”滲透數學課堂讓數學充滿活力和生命力[J].高考,2014(3X).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三生教育理念下小學高段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04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