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玲
【摘? 要】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新教育卓越課程”逐漸成為重要的教育理念,而如何根據這一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也成為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因此,筆者對“新教育卓越課程”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立足于教學實踐進行了觀察。本文中,筆者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分析了教學現狀,思考了卓越課程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原則以及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教育;卓越課程;綜合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
簡而言之,卓越課程可以理解為一種“使學生經歷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課程”。從目標追求來看,卓越課程既強調教育的當下性,也強調教育活動要指向未來。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當下的學習生活與未來的社會生活,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卓越課程構建中,體現出了新教育的以下幾種理念:(1)相信學生的潛力;(2)引導學生學習有意義的內容;(3)重視精神狀態;(4)強調個性發展;(5)讓學生與崇高精神對話。在新教育卓越課程的構建中,必然要遵循上述理念。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依據這些理念以及本學科的特點設計具體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新教育卓越課程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具體來講,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過于重視結果,忽視學習過程。卓越課程強調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過程。但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往往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準確性,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進步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這無疑會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造成一定的阻礙。
第二,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基礎脫節,難以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在卓越課程的建設中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課程。但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很多時候并未處理好課程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所以選擇的教學內容有時并不匹配學生的認知基礎。受此影響,學生很難對所學知識產生情感認同,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大打折扣。
第三,學生主體作用缺失。在卓越課程中,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十分深刻,所以導致教師依然會經常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教師一直牢牢掌握教學過程的主動權,而學生則處于被動與從屬的位置。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抑制,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
第四,教學資源匱乏。在卓越課程建設當中,教師需要具備更加強烈的課程意識,并善于挖掘與利用不同形式的課程資源。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的課程視野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而使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中,這同樣會對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上述問題的存在,是影響卓越課程建設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師應依據卓越課程理念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以保障教學實效。
二、新教育卓越課程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原則
為了在卓越課程理念指導下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綜合素養的發展,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一些科學的原則。其中,以下幾項原則是極為重要的。
第一,情境性。無論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通常都需要在一定環境與氛圍當中進行。尤其是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很多課程內容都涉及一些具體的事件,所以在情境化的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課程內容。同時,依據這一原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
第二,主體性。這一原則是建設卓越課程的關鍵。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感受與經驗,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要調整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引導學生主動領悟和建構知識。通過這一過程,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第三,生活化。新教育卓越課程強調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為了避免課程資源開發的無序性,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現實生活無疑是學生感性認知經驗的重要來源。因此,卓越課程建設要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構建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并拓寬學生的課程視野。此外,生活化原則十分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也就是說,除了在課內構建生活化課程之外,還要將學習活動延伸到生活中,進而使學生挖掘生活當中的道德與法治內容。
第四,情感性。從本質上來講,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德育課程,所以在教學中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要優化學生的思想品質。因此,在卓越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遵循情感性原則,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反思與感悟。
第五,動態性。卓越課程的建設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教學情況的變化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動態性原則。
三、新教育卓越課程理念下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策略
(一)創設課堂情境,優化精神狀態
在卓越課程建設中十分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只有使學生產生活躍的情緒,才能調動其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毋庸置疑,這是落實各項教學目標的重要基礎。基于這一要求,可以在教學中進行課堂情境的創設。借助情境,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直觀性,從而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比如教學《延續文化血脈》時,本課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不難理解,中華文化的內容與形式是極為豐富的,直接講授很難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因此,筆者利用一段多媒體視頻創設了課堂情境。具體來講,這是一些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視頻片段。在這些片段中,介紹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內容。在視頻當中,除了有直觀的畫面之外,還融入了生動的講解、優美的音樂等多種元素。利用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使學生更加自覺地參與到了學習活動當中,這也有效推動了卓越課程的建設。
(二)尊重學生主體,挖掘學生潛力
正如前文所述,“主體性”是卓越課程建設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從而提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此外,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進行恰當的引導和點撥,從而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線索。利用這種方式,既可以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的放矢。比如教學《正視發展挑戰》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自主探究活動。首先,筆者結合本課內容設計了以下問題:(1)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重大的發展成就。從現階段來看,我國未來的發展有怎樣的優勢和劣勢?(2)在以往的發展進程中,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3)面對發展中的挑戰,我們應該怎樣做?(4)為了建設美麗中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同時,筆者提供了與之相關的學習材料以及案例問題。學生首先需要結合問題以及材料初步梳理和了解本課的基礎知識。之后,要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案例問題。利用這種方式,不但發揮出了學生的能動性,而且在合作中擴大了學生的認識。
(三)明確學生差異,促進個性發展
建設卓越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認知規律來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產生比較明顯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對學生的差異給予充分的尊重,并且要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以此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均得到一定的鍛煉,從而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
為了在卓越課程建設中體現出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全面了解學生。為了真正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在不同能力品質方面的具體表現。之后,要在統籌考量的基礎上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級。第二,突出課程的層次性,并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學習內容。同時,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內容。利用這種方式,有利于幫助學生在自身水平的基礎上實現成長與發展。第三,動態調整。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發生變化。因此,教師應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總之,在卓越課程建設中,明確學生差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四)挖掘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卓越課程的建設需要以一定的課程資源作為支撐。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程資源仍然集中在教材中,所以導致教學活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從而設計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程資源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渠道:第一,網絡資源。互聯網中融合了海量的教育資源,并且資源類型極為豐富。同時,對教師來說,互聯網是挖掘課程資源的重要渠道。第二,生活化資源。一方面,教師可以對周圍生活進行觀察,從而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對鄉土資源進行挖掘,本土的風俗、文化、歷史、地理等各個方面均可以作為有意義的教育資源。第三,時政熱點資源。運用時政熱點資源可以構建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為課內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佐證。
(五)組織生活實踐,培育社會精神
“實踐性”同樣是卓越課程理念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通過實踐,可以使學生明確所學知識的價值,真正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同時,實踐活動不但可以鞏固學生對課內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培育學生的社會精神,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教學《共筑生命家園》時,完成本課教學之后,筆者布置了一個課后實踐任務。在這次任務中,學生首先需要查閱資料,了解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理念以及我國人地關系的演變過程。之后,要展開實地調查,了解本地在生產生活中有哪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并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利用這種方式,有效培養了學生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品質與意識。
綜上,在新教育卓越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教師應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目標,以社會發展為背景,對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進行優化與調整。同時,在學科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兼顧本學科的特點。只有在新教育卓越課程理念下組織教學活動,才能構建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從而豐富教學內容,豐盈學生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梁繼紅.初中道德與法治優化教學策略[J].新一代,2021,25(12):162.
[2]孟憲山.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文淵(中學版),2020(7):29-30.
[3]楊延.“卓越課程”創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6-18.
[4]龔鳳鳳.探索卓越課程,促進師生成長[J].新課程·中學,2016(6):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