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蓉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越來越受到學校與教師的重點關注。高中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讀圖能力,對學生素質教育和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闡述了讀圖能力培養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而分析當前影響高中生地理讀圖能力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著重探討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策略
高中地理是高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科目不同,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圖表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而課本中有著豐富的圖像,圖像中包含著大量的地理教學信息,如果學生不能看懂圖像,那么,教師的教學工作就無法順利開展。雖然教師一直在強調讀圖能力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學生的讀圖能力尚未提高,如果遇到沒見過的圖像就難以自主分析。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讀圖能力是地理教學的重點。
1 ? 讀圖能力培養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地理學科內容豐富,包含了山川河流的走勢、大氣的流動、地球的結構等,都是十分抽象、難以用文字講述清楚的知識。因此,圖像就成了地理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地理就是一門圖像的學科。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以圖標、色彩、形狀等表示出來,對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看起來十分直觀。從歷年的高考試題來看,圖表分析題在地理考試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難度也越來越高,而且已經不滿足于書本上出現過的圖像。因此,教師要從多個教學方法入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進而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2 ? 當前影響高中生地理讀圖能力的原因
2.1心理畏懼讀圖
影響當前高中生地理讀圖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畏懼。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不同,高中地理圖像所包含的信息量要更加龐大,有諸多圖例、符號等。學生要想讀好圖,必須將這些信息全部記住。但是單純的記憶使學生覺得學習十分枯燥,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厭倦心理。如果此時學生的記憶效果不佳,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閱讀地理圖像產生畏懼心理。其實只要有技巧和規律,就會使學生輕松記憶這些信息,因此教師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2.2個人性格影響
不同性格、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上所表現的能力和習慣也有所區別。例如,女生比較擅長記憶,男生比較擅長靈活運用;女生擅長記憶具體的圖,而男生擅長記憶抽象的圖。性格外向、愛好旅游的學生對地理圖像會更加敏感,平時比較內向的學生,對地理圖像則比較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開展地理讀圖時,應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用正確的方式來針對性地進行讀圖訓練。
2.3個人學習方式
不同學生由于精力和天賦不同,他們的學習方式也各不相同。而地理讀圖能力直接受到個人學習方式影響。有些學生一下就能在讀圖過程中找到圖例的分布要點,而有些學生雖然對簡單的地理圖像能快速記憶,但對于稍有變動的地理圖像就顯得沒那么靈活。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分層教學,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分成不同層次,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地理讀圖能力。
3 ?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實施策略
3.1加強基礎教學,實現文字引導
讀懂圖的前提是掌握基礎地理知識。讀懂題,能夠準確地找到題目中所要求的位置,這是地理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比如,我們在試題上可能會看到這樣的要求:請寫出圖中所標識地點的經緯度和風向。這是地理科目中最常見的一種題目。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經緯度和風向的基本知識,就不可能寫出答案。教師在基礎知識講解中要以文字來引導,避免混淆一些相似的知識點,比如氣旋和反氣旋、經度和緯度、區時和時區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練習中將圖像上的內容用文字標注出來,以實現文字引導識圖。
3.2通過問題引導,加強分析能力
讀圖能力除了要掌握基礎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通過多角度分析比較,得出準確答案。在學生做題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找不到主題,或者不知從何入手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快速找到相應的突破口。比如,在面對城市地理地形圖的題目時,學生不知道從何入手。教師可以提出第一個問題:“請問同學們,哪些是等高線呢?”等學生找完等高線后,教師再讓學生找出所有的風壓線,最后再找出冷鋒和暖鋒所對應的地方。這時教師可以接著問:“還記得等高線的位置怎么看嗎?”同學回憶過后,自然就讀懂了該城市的具體海拔高度。
3.3學生親自動手,強化對圖像的敏感度
除了分析之外,不妨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圖像。在近幾年的高考中,越來越多的地理題目是讓學生自己繪制相應的圖畫,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就要讓學生多多練習。只有真正掌握了地理知識,才能畫出正確的圖像,從而提升讀圖能力。比如,在學習地形這一課時,往往需要與等高線相結合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在黑板上舉例畫出高原地形的等高線和簡略圖,然后要求學生自己思考盆地的地形應該如何去畫。學生親自動手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當學生親自動手將所有考點的圖像都簡單畫過一遍之后,他們對圖像的敏感度也大大提升,看起圖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3.4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圖像“動”起來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教育也越來越發達。我們要靈活運用這些先進的教育手段,讓學生享受現代化教育課堂。在傳統教學中,圖像往往都是平面的,雖然直觀,但有時還是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力。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3D立體的地理圖像,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比如,在講解城市鋒面天氣時,教師可以通過動態變化視頻讓學生看到冷鋒氣團在城市中完整的運行軌跡,這是平面圖做不到的;再如,教師還可以展示大陸漂移的完整過程,讓學生對大陸板塊運動方面的知識有更直觀的印象。教師要活用現代化教學設施,讓教學“動”起來。
3.5題目從易到難,建立學習自信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進度是不同的。但是歸根結底,學生學好地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地理學習的基礎階段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就要讓學生打好地理學習的基礎。具體來說,讀圖的題目應該從簡單到復雜,以典型圖像為主,逐漸延伸到多變的圖像。比如,在高一剛入學時,教師引導學生觀看中國地圖,可以先給學生看僅有各個省份分布的中國地圖。在這個地圖中,學生會了解中國的大體國界外貌,以及各個省份的大體輪廓。在下一堂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具有主要山川河流的中國地圖。在這個地圖里,學生了解了中國主要的地形特征和河流山川走向,為后續的地理學習打好基礎。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具有氣象分布特征的中國地圖,讓學生了解不同經緯度對氣溫和風向的影響。像這樣層層遞進,從簡單到復雜,可以建立起學生讀圖的信心,并且一步一步構建地理知識結構體系。
3.6以記圖、析圖培養學生地圖理解能力
第一,培養學生的記圖能力。其中包括“以圖釋圖”。筆者在閑余時間會去聽其他學科教師講課,發現在英語教學中,面對生詞,教師會引導學生通過相似詞匯的回顧,然后用已知解釋未知,這種方式效果明顯,不但能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還能學習新知識。在我們的高中地理教學中也可使用此方法,讓學生在讀新圖的時候以舊的圖像知識解釋,找到新舊圖像之間的關系,然后歸納地理結論,升華新知識。如進行世界氣候類型學習時,需要學生分析與記憶理解“氣候類型分布圖”,這個圖形看似簡單,但其中隱含的信息十分多,需要結合以前學過的風帶、氣壓帶、亞洲季風環流、風環流移動等相關知識點,才能更深入掌握氣候類型。“以圖釋文”。地理教材中經常用大量的文字描述地理概念、現象與過程,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后會產生煩躁心理,影響對地理知識的認知。教師可以將大量的文字轉化成直觀的圖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提升地理思維能力。例如,在“地球公轉”的教學中,學生可以了解因為地球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與晝夜長短變化,但是難以總結出地理意義。所以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回顧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讓其自主畫出簡圖,然后對晝夜長短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進行分析總結,完成對原有地理圖像的查漏補缺。在這樣的地理學習中,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能夠主動繪圖與分析,重組新舊知識,進行深層次學習。無數實踐表明,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讓其主動挖掘、總結再創造知識,可以大大提升教學效果。
第二,培養學生的析圖能力。析圖是學生在頭腦風暴下,在讀圖過程中進行有效加工后獲取的信息,可以歸納出其中各個因素間的聯系,達到地理圖像內容的表達與總結目的。如何培養學生的析圖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建立空間觀念。很多高中生對地理圖像不理解的直接原因是空間思維匱乏,沒有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在讀圖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學科中的空間觀念,是指地理現象與事物間的空間關系,具有特有屬性。用空間思維觀察地理現象與事物是常見方法,所以教師要將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學始終。地理中很多圖像呈現是立體的,如大氣環流、經緯網等,學生對這種圖像的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或者實物代替的形式進行教學,例如經緯網的教學可借助地球儀與白色乒乓球,學生先觀察地球儀,然后在乒乓球上自己畫出經緯線,了解經緯線的指示方向、分布特點等知識點,然后學會計算。通過此類由淺入深的教學,學生逐漸接受并建立立體感,降低對立體圖形有關知識的理解難度,建立空間觀念,增強空間思維。
理解地理概念。地理概念可以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現象本質,高中生對社會、世界的認知有限,對地理課堂中的很多概念感到陌生,難以理解。如必修一中新出現的很多概念,斷層、褶皺、鋒面氣旋等,都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圖像為學生解釋,這樣理解起來就更加容易。如“褶皺”一詞的教學中,在此之前學生都沒有聽過這個詞,教學這個抽象又陌生的概念,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現一副巖層的圖像,讓其觀察,然后總結巖層的特點,即沉積巖、水平風向分布、下面的巖層較老。在總結之后,教師再展示巖層彎曲的圖像,讓學生自己找出產生褶皺的原因,即受力后水平巖層產生彎曲,向上隆起變為背斜,向下凹陷變為向斜。最后再為學生展示地質構造示意圖,讓其繪制出輔助線,然后借助這條線,判斷水平方向上新舊地層的關系,繼而加深學生對褶皺概念的理解與類型判斷,并通過背斜與向斜的特點,分析其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逐漸深層次讀圖,幫助其空間想象力更加完善,對地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進一步提升讀圖能力。
分析演變規律。對地理事物與現象的演變規律分析,包括時間與空間規律。很多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難以使用文字闡述表明,學生難以動態感受得到,但是地理圖像的使用,可將地理事物演變規律展示得一覽無余。例如,亞洲季風環流示意圖教學中,可借助對大氣水平運動的回憶,得到水平面氣流的運動規律。然后確定高中壓中心的位置,得到夏季風與冬季風的特點,并進一步分析冬夏季的風向形成原因、對農業發展與氣候產生的影響。教師在解釋地理規律時,還可結合本校所處區域的氣候來舉例,幫助學生加深對季風環流部分內容更全面地總結規律。在地形地貌與河流關系的講解中,可以以長江為例,為學生講述河流流水、流速對地貌塑造的相關知識,讓學生通過讀圖,總結各種河段的地形地貌,分析規律。此形式不但讓學生學習了教材中的知識,還在對大自然神奇之處的感悟下,建立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向往。
分析地理事物的聯系。在自然地理環境中,各種要素之間存在一定聯系,也正是這種聯系,將自然地理環境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即某一要素變化后,會引發其他要素的變化,這也表述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讀圖,觀察地理事物,綜合培養學生地理思維。
4 ?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當前素質教育對高中生地理學習的基本要求。因此,作為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層次遞進、親自畫圖、多媒體演示等手段,讓學生對圖像的變化有直觀印象,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敏感度,讓他們在考試中獨自面對試題時能夠游刃有余,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秀華.探究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111-112.
[2]劉金明,梁仕瑩.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地理讀圖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28):175-176.
[3]虎占梅.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插圖教學與學生讀圖能力培養探討[J].讀寫算,2021(2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