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
摘 要:隨著“新高考”政策的出臺和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高中化學教師開始重視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之有關的教學理念和策略也相繼應運而生,并取得了頗為顯著的教學成果。從根本上來說,針對高中生自主化學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從理論講解、實驗教學以及作業(yè)設計三個環(huán)節(jié)著手去設計并執(zhí)行對應的策略,進而對學生的生本學習素養(yǎng)形成多角度的共促合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0-0105-03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CHEN Kang? (Shaowu No. 4 Middle School,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lic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s, more and more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related teaching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have also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and achieved quite significant teaching results. Fundamentall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utonomous chemistry learning 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rom the three links of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homework design, so as to form a multi-angle co-promotion of students' student-based learning literacy.
【Keywords】High school chemistry;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y
相較于本學段課程體系中的其他科目來說,化學對于高中生而言是相對陌生的一門學科。高中化學具有綜合性強、知識容量大、記憶點多以及實驗學習依賴性強等非常鮮明的特征,且相對于初中化學來講,更具有知識體系的層次感,這就使一部分高中生在學習化學時倍感壓力。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教學常常過度依賴于課堂講解,一節(jié)課的知識密度極大,且學生的知識吸收渠道非常單一,沒有為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適應性理解與實踐應用提供足夠的條件,這又進一步阻礙了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高中化學教師若想在教學中取得更為優(yōu)異的成績,必須要思考相應的對策,切實強化課堂教學的生本素質培養(yǎng)性,并將這一理念有機拓展到課程教學的多項環(huán)節(jié)中。
1.在理論講解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yǎng)
(1)對課本內容進行科學整合
從本質上來講,真正的教育并不僅僅是單純地讓學生學會既有的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知識、應用知識的意識與手段,同時讓學生能夠在體會到學習之樂趣與作用的基礎上形成利用知識去創(chuàng)造的綜合素養(yǎng)。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化學學科本身的特有性質以及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長期影響,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長期存在著知識講解晦澀難懂、教學方法缺乏實踐的問題,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枯燥,甚至還產生了嚴重的倦怠心理,非常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優(yōu)化。所以,高中化學教師要切實對課本內容和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深度整合,全面解析教材中的知識內部聯(lián)系形式,避免通過機械性的照搬照抄而挫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著重采取科學手段引導學生根據既有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整合,在整合中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之間的關系,將這些枯燥的化學知識進行趣味性的展示,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2)體現對生活元素的有機引入
教學方法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通道,其對學生所能產生的影響是直接而巨大的,務必要保證較高的質量。高中生已經擁有了比較成熟的思維,他們的興趣點仍比較集中于日常生活當中;同時借助生活經驗的加持,學生往往在學習知識內容時會感到更輕松。因此,高中化學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選擇、融入符合學生日常經歷的生活元素。在這之前,教師首先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趣味,確保所引用的生活事物或場景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與此同時,在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來活躍課堂氣氛,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教師后續(xù)的教學工作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帶領學生了解電解反應方面的課程內容時,教師要在完成基本的課內知識講解后,積極將生活當中常見的一些應用了電解原理或表現出電解現象的物品帶到課堂講解,比如,工業(yè)中常用電解反應為金屬表面鍍上保護層等。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進行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向學生具體介紹一些鑒別黃金首飾的簡易方法,并解釋其中所應用到的科學原理,同時借此來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來一場“角色扮演”,由教師或者一些具有相關意愿的學生來扮演“首飾商販”,而另外一些學生則可扮演“顧客”,以情景劇的方式來演繹上述內容,讓教學的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3)對課外資源進行充分開發(fā)
除了要重視對生活元素的積極融入之外,高中化學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元素和社會中的教學資源,利用以啟發(fā)、提示和引導為主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互動活動來進一步體驗化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價值和存在感。基于這一認識,高中化學教師首先要充分搜集并整合社會中的教育教學素材,以符合學生認知趣味和理解層級的標準為依據,并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與要求進行必要的調整。除此之外,高中化學教師還要樹立起與時俱進的精神,關注一些學生所感興趣的熱點新聞,以便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更強的課程趣味性。
(4)重視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
盡管在思維模式和認知能力上已趨近于成熟,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社會經驗的缺乏和認識鍛煉的不足,很多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仍表現出對理論性、抽象性過強的信息較弱的接受、處理能力,反而更傾向于通過直觀、具體、形象的渠道搜集信息資源。長期的理論宣講極容易造成學生心理層面的疲倦感,這種疲倦感不單單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久而久之還會讓學生喪失學習化學的興趣。針對這兩個問題,高中化學教師要樹立起“形象教學”和“趣味教學”的意識,積極在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利用多媒體設備信息展示形象化、立體化、動態(tài)化的優(yōu)勢條件,將課堂知識內容以圖片、音頻、視頻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形式表現出來。借助這種教學手法,學生可以通過更為直接的方式對知識進行理解和吸收,縮短了課程內容從課本到學生認知之間的思維處理路徑。此外,多媒體信息的內容表現力也很強,可以同時呈現出更有趣味的信息,這也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2.在實驗教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yǎng)
(1)在實驗用品上注重對生活元素的融入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化學實驗”在很多高中生的印象中總是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高端的科學儀器,古怪的化學藥品,昂貴的專業(yè)設備,還有隨之而來的壓抑的課堂氛圍……面對這些,學生會在稍縱即逝的新鮮感后馬上就會產生巨大的疏離感。為解決這一問題,高中化學教師在組織化學教學時,不妨在確保實驗效果的前提下,盡量利用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品當做實驗器材,并且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作為實驗的研究課題,消除學生對化學實驗所抱有的刻板印象,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化學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從而在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顯著增強實驗教學的綜合行為作用效力。? 比如對于“鋁和NaOH的反應”這一項實驗的教學,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從家中收集一些喝完飲料剩下的易拉罐,利用剪刀將罐體剪成小金屬片或金屬條,作為實驗中的反應物質,還可以將潔廁靈作為“低配版”的NaOH也帶到教室或實驗室中,作為進行實驗的物品。如果學生的操作能力較好,教師也可以將這一實驗作為實踐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家中利用上述物品進行相關操作。
(2)在實驗形式上強調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由于長時間受到傳統(tǒng)課堂模式的影響,絕大多數高中生對實驗的認知完全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指揮,形成了一種圍繞教師而生成的依賴心理。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不少學生的實驗操作就其本質而言只不過是對教師示范環(huán)節(jié)的機械復制,而且經常在實驗尚未開始時就已經“預測”到自己在后續(xù)操作中將會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進而對實驗產生一種形式主義的理解和認識。要想扭轉這一局面,高中化學教師要深刻理解化學實驗在探索新知、論證假設和優(yōu)化認知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在進行實驗教學和示范時要學會“細中有粗”,以具有一定涵蓋范圍的主題來取代具體的實驗項目,給學生留下足夠的進行自我聯(lián)想與發(fā)揮的空間;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鼓勵并引導學生根據學習成果和相關經驗,對那些存在于生活中的令自己感興趣的現象進行實驗探索,讓化學實驗從一種純粹的課堂任務轉化為幫助學生了解生活、認知世界的學習方法。例如,對于“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這一項實驗,教師可將對實驗的展示部分放在講解之前進行,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的實驗項目中溫度指示計的讀數變化,引導學生對“放熱”與“吸熱”的條件內容提出不同的假設,而后便安排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結合之前的假設自行設計、操作實驗。在這期間,教師要走下講臺收集學生實驗設計信息并觀察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給予必要的知識和技術指導,同時要在學生完成結果匯報后進行必要的點評和總結。
(3)在實驗趣味上突出對學生趣味取向的迎合
高中生雖然已基本形成比較成熟的思維認知,但仍舊有著較強的好奇心理,喜歡在課堂上接觸更多具有趣味性的元素。基于此,高中化學教師要在保證基本效果的前提下,適當地對實驗的環(huán)節(jié)、內容和用品進行一定的趣味化改造,或者借助一些別具一格的特色實驗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認識到實驗本身所具有的無窮魅力,從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嘗試欲激發(fā)其進一步了解相關實驗內容的熱情。比如,在“認識有機化合物”這一部分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用高錳酸鉀溶液倒入過氧化氫當中,而后加入一些聚酸甘油作為反應劑,這幾種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時會迅速產生泡沫并發(fā)出紫黃相間的耀眼光芒。這一實驗所產生的效果極具視覺沖擊性,將迅速捕捉到學生的興趣點,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以代入式的狀態(tài)對產生這一現象的化學原理進行自覺猜測,有助于后續(xù)教師的自主思維引導工作。
3.在作業(yè)設計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yǎng)
(1)重視對學生化學實踐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
實踐是認知的來源,同樣也是檢驗認知的最佳渠道,更是促進認知的重要途徑。高中生的行為自制素養(yǎng)尚未成型,對學習行為的意義判斷比較樸素,基本以所學內容在現實當中的應用范圍和處理日常事務的作用作為判定其意義大小的唯一依據。基于上述認識,高中化學教師要在作業(yè)設計當中充分體現出對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應用意識,在保證理論知識得到基本鞏固和強化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運用化學學習成果參與家庭和社會實踐,借助化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當中常見的問題,或者以自己所感興趣的現象或問題為對象自主設計、開展實驗并形成實驗報告,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為父母或其他家人上一堂化學實驗課。
(2)重視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綜合體系的構建與鞏固
知識與知識之間、技能與技能之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個知識和技能板塊是彼此融匯、互相作用、共同促進的關系,只有通過對各類知識技能的統(tǒng)一整合,化學學習才能借由量的積累實現質的突破,而學生也才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主學習思維和能力的構成與強化。因此,高中化學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業(yè)時要打破固有的以課程、單元乃至年級為分界線的意識壁壘,轉而以知識之間的線性連接、面性關聯(lián)和層級推導為線索串聯(lián)起相關知識點,按照知識和技能要素的關聯(lián)程度和作用方式構建完整的訓練模塊網絡,幫助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調動更多的知識思維與記憶,引導學生發(fā)現學習成果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共促性質,從而在使學生掌握跨板塊式的問題思考與解決方法的同時實現個人化學認知體系的全面升級與動態(tài)更新。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這種模式時,教師務必要首先對所授知識的重要和困難程度做科學梳理,避免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問題,以免造成學生學習認知的混亂。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師要切實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完善課堂教學的綜合質量,通過對多種教學策略和課程資源的有機運用、多元整合,進一步凸顯化學課堂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思考性,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真切地認識、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價值和魅力,有目的、有策略地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yǎng),不斷塑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力,從而為化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化學學習素養(yǎng)的動態(tài)優(yōu)化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姜玉華,刁學濤.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探討[J].考試周刊,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