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其中,圖片是重要的教學資源,能夠將地理知識形象地展示出來,將抽象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教師應當重視以圖導學的教學方式,發揮圖片的作用,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地理知識,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實現學生地理空間感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文章主要探究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單曉梅(1992—),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文山初級中學。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以圖導學是指用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想象,以此展開教學。圖片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圖片的興趣,結合課堂講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加深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以圖導學教學具有生動性和直觀性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運用讓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初中地理教學以圖導學模式的作用
初中地理課堂中,以圖導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主要作用有四個方面。第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傳統教學模式不同,以圖導學是通過圖片來開展教學,這能使教學氛圍輕松融洽,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這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主動學習的狀態下,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會更加牢固,更容易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大多數的初中學生來說,地理是一門非常復雜、內容豐富,且學習時需要一定的空間感和立體感的學科。因此教師要注重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以圖導學模式滿足以上要求,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形成地理思維。同時,以圖導學教學具有多樣化特點,能夠融合不同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輕松學習,逐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初中地理課堂中,融入以圖導學教學,還能夠提升學生識圖和析圖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對圖片進行觀察和分析,將圖片和地理知識結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引入以圖導學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有利于簡化地理知識,降低教學難度。通過以圖導學教學模式,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知識,內化初中地理知識。借助以圖導學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還可以避免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抵觸心理。第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圖導學教學模式內容豐富,能夠讓學生認識人和地理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地理學科,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一)借助以圖導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初中地理教學的基本目標為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同時形成良好的地理觀與理性思維,深層次目標則是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與創造力等能力。不同于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科目,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副科,有的時候并未充分受到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等多主體的重視,以至于地理教學不能較好地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應當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借助以圖導學模式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中國的地理差異”一課中,教師教授到“地理差異顯著”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圖片,借助直觀的圖片幫助學生在對比分析中理解南北方之間的差異,如氣候條件、地形情況等。在學生觀察圖片之時,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針對南北方的顯著地理差異開展探索活動。在課堂活動中,教師根據南方和北方種植作物的相關知識設計問題:“我國北方地區大多種植玉米和小麥,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圖片,再讓學生根據圖片進行思考,以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黑龍江的冰雪世界和海南的溫暖日光兩張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思考:“在同樣的季節,為什么黑龍江天氣寒冷,而且下著大雪,但是海南卻氣候溫和?”教師結合圖片引導課堂教學,既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又能進一步提升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填圖游戲,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在教學時需根據學生差異,借助教學互動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態。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學習地理知識的方式,還能在此過程中完善自我,實現個性化發展,更能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在教學中合理采用以圖導學教學,加深對學生的了解,豐富教育教學理論體系,提升專業素養,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初中生喜歡趣味性、競技性的活動,教師應當根據學生性格特點,優化地理教學設計,引入填圖游戲活動,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逐漸培養空間概念,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一課時,為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臺灣地區的地圖,組織學生開展“城市名字填空游戲”,以小組為單位,采取問題搶答方式,讓學生將“高雄”“臺北”等城市名稱填入地圖中,完善地圖。之后,教師可以在地圖上隨意指出一個城市,讓學生說出該地區的地形情況以及氣候特點,加深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答對的小組獲得一分,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對于獲勝的小組,教師要給予相應的表揚和鼓勵,這樣可以增強游戲的競技性,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初中地理課堂中,借助地圖開展游戲活動,能夠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促使學生深刻掌握地理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通過讀圖析圖,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圖資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有效利用插圖資源,將圖片和地理知識結合,設計有效的課堂問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以此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土地資源”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圖片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對山林地區、平原地區以及草原牧區的城市分布進行了解,全面了解其土地利用情況后,設計問題:“自然環境的不同,對于土地的利用方式有著怎樣的影響?”學生進一步觀察和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如山林地區種植林地較多,平原地區則以耕地為主。之后,教師利用課本插圖輔助教學,結合插圖對土地資源的相關知識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內容。最后,教師引入開放性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活動,“如果你是土地專家,你將如何規劃設計我們的城市用地?”開放性問題能夠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四)注重圖文結合,強化地理基礎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基礎知識是教學的重點,而初中地理課程涉及的基礎知識比較多,如五大洲分布、山脈河流走向等,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引入以圖導學模式,能夠將基礎知識以圖片的形式具體展示出來,從而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一課中,因為亞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洲,所以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比較多,如亞洲的經緯度以及海陸位置等。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有效利用地圖這個教學工具來輔助教學。教師可以充分使用地圖及其相關資料,從不同方面讓學生認識亞洲,了解第一大洲的概念,在和其他大洲進行對比的過程中,逐漸培養比較思維。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入相應的圖片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更多亞洲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人們生活方式的異同點,對地理位置產生的影響全面了解。如沿海地區和內部地區的人在生活習慣上形成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給每個小組發放七大洲地圖,讓學生標出亞洲的經緯度,找出面積最大的國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直接接觸和使用地圖,在小組學習和交流中,能夠加深對地理基礎知識的記憶,進行高效學習。
(五)借圖引出主題,創新課堂活動方式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每節課程都有其主題,教師要圍繞主題開展課堂講解。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向學生展示課程內容相關的圖片,通過開門見山的導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課程主題有所了解,有目的性地開展學習活動。在課前利用圖片導學,能夠引導學生開展預習活動,結合自身學習方法開展探索活動,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河流”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網絡搜尋了幾張不同河流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河流的名字,觀察河流的特點。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出課程主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所了解。在關于南北方河流特點知識的學習中,教師以北方的黃河和南方的長江為例,引導學生根據河流分布區域,對黃河和長江的汛期、水量、含沙量以及結冰期等進行對比。對于見過黃河和長江的學生來說,他們更容易理解黃河和長江的相關知識內容。本節課中,教師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對南北方河流進行對比,讓學生自主總結南北方河流的特點,加深了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由此可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借助圖片引出教學主題,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高效地理課堂。
(六)借圖開展實踐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毫無疑問,實踐是體驗和感悟地理知識最為直接的途徑。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帶領學生了解地理知識,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令學生在此基礎上認真觀察生活的各個方面與細微之處,調動潛在創造力,積極與其他學生合作實踐,從而豐富自身情感與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疆域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開設的綜合活動課就運用圖片呈現了該章節的主題內容。教師選取了與疆域有關的圖片,并圍繞圖片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展開實踐探索。實踐活動的圖片選取、實踐材料選取、展現形式等環節均體現了自主性,學生在創新協作中擁有充分發揮主體性與啟發智慧的空間,因此實踐活動實現了探究性、靈活性與積極性的學習目標,更能培養學生個性化思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此外,現代教育與課程改革的新趨勢為學科間的融合滲透,地理學科也要積極與歷史、自然、語文和音樂等其他學科相結合,體現出多元化特征,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結語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以圖導學教學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實現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應當注重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開展填圖游戲活動,引導學生讀圖析圖,注重圖文結合,以此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拓寬學生的地理視野,強化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實現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徐立輝.淺談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策略的應用[J].新課程(下),2019(02):90.
[2]黃晶文,鄧歐,李亦秋.“以圖導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02):14-16,19.
[3]隆燕.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方法應用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25):181.
[4]沈彩練.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方法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0(30):65-66.
[5]王惠芳.關于初中地理“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185.
[6]胡英慧.以圖導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