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慶秋
摘要;原生態音樂凝聚著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和欣賞價值,展示了各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豐厚底蘊,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把“弘揚民族音樂”作為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將以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構建原生態民歌合唱支架的方法與策略進行了教學實踐與研究。
關鍵詞;原生態民歌;合唱教學;支架構建
一、原生態民歌合唱教學的意義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學校的音樂教育應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原生態民歌合唱融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為一體,有著鮮明的民族色彩和藝術表現力,在當今,把原生態民歌合唱引入初中音樂教學之中,不僅豐富了民族音樂教學內容,開拓學生音樂文化視野,同時對弘揚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構建初中原生態民歌合唱的各類支架
支架式教學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通過搭建支架創設真實情境來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我構建,最終實現教學的目的。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支架式教學具有靈活性、可操作性和革新性等特點。將支架式教學引進初中原生態合唱教學之中,既符合音樂課程改革新理念,又能為初中原生態民歌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者結合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
(一)視唱練耳支架,提升合唱素養
1.視唱練習
視唱是指調動學生獨立運用視覺、聽覺進行的識譜活動,它包括音準、節奏、調性等音樂綜合能力的建立,是合唱教學的重要學習過程。在原生態民歌合唱中運用視唱教學,能使學生細致剖析樂譜,促進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
良好的音準、節奏是合唱訓練的前提和根基,初中學生普遍存在音準、節奏不穩的現象,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鋼琴讓學生進行分聲部訓練,經過模仿、模唱曲譜做到音高、節奏準確。隨后,再讓學生反復視唱,加以理論分析,建立正確的音高、節奏感,視唱是原生態民歌合唱行之有效的一種訓練方式。
2.練耳練習
練耳是指培養耳朵聽覺對聲樂和器樂專業識別的記憶能力。合唱是聽覺的藝術,學生在演唱時必須具備敏銳的聽覺感知,用耳朵與心靈感知音樂,才能使音準一致、音色協調,完成與其他聲部的完美配合。
教學中,要教會學生聆聽旋律、節奏、和聲、調式等,在聆聽中進行比較,辨別、感知音樂,采用“練耳”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檢驗了學生對多聲部旋律的音高、節奏的掌握情況,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音樂聽覺和記憶能力,是合唱訓練支架的首要基石。
(二)演唱技法支架,促進審美融合
1.原生態唱法
原生態唱法是指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唱法,這種特殊的唱法有自己的一套發聲技巧與原理,與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有著較大的差異。
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原生態唱法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在技法上基本使用本嗓和地方方言進行演唱的歌唱原理。學唱時,要讓學生多聽多模仿自然真聲所體現的純凈音色,感受不同民族的風貌和情感元素。模仿著哼唱,當模仿的多了,就能慢慢找到感覺,唱出不同味道的原生態民歌。
2.民美唱法
民族唱法是民歌的主要唱法,但在合唱中民歌的發聲位置相對靠前,會造成聲音發扁,缺乏共鳴等特點。而美聲唱法在發聲技巧上更為統一,能夠使合唱的音色更加圓潤、諧振,因而,在原生態民歌的合唱中要巧妙運用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演唱形式。
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以民族唱法為基礎,同時結合高位置的美聲唱法,通過氣息的控制、咬字、共鳴腔的調整,讓真假聲得到了和諧混合,促使合唱效果更加完美。這種民美融合的唱法運用了科學發聲方法,讓原生態民歌合唱的聲音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符合了現代學生的審美趣味。
(三)民族風格支架,加深民歌韻味
1.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內涵
原生態民歌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含了民俗、歷史,生活情趣等社會百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作品的創作背景、題材內容、結構及風格特點,多角度感受中國原生態音樂的精髓,從而更好地領悟作品的深層意蘊,把握音樂的整體風格。
2.學習不同方言語匯的音韻特點
原生態民歌中的方言語匯承載著各民族獨有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原生態民歌合唱重要的NDA。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習原生態民歌的不同方言,對其詞意進行講解,通過方言的諧音歌詞進行朗讀、聆聽辨析、模仿試唱,讓學生充分感受原生態民歌每字每音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色彩,讓原生態民歌更“動聽”。
三、結語
原生態民歌合唱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不僅是一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音樂發展的源泉。筆者對構建初中原生態民歌合唱教學支架的實踐與研究,其目的不是培養和創造原生態民歌的專業人才,而是為了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最起碼的審美和情趣,使之真正得到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育蔚.淺析原生態民歌音樂進校園的價值[J].教育藝術,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