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文
摘要:對2015年以來教育部發布的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開展現代學徒制的情況、成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的路徑:一是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增強現代學徒制人才的社會適應性;二是加強制度建設,使現代學徒制更加科學、規范;三是校企深度合作,雙主體共同培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四是賦予行業協會更多職能,充分發揮其監督、協調作用。
關鍵詞:政校行企;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2)05-0049-06
2014年8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揭開了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序幕。2015年1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進入了全國范圍的試點實施階段。2017年8月、2018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先后發布了第二批、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2019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標志著現代學徒制在我國職業院校開始廣泛推廣。縱觀我國開展現代學徒制以來的經驗、教訓,瓶頸問題是校企深度合作、工學交替的深度對接[1]。綜合分析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學徒制,如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美國的 “注冊學徒制”,瑞士的“三方協作”學徒制,其共同特點是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加強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做好學校課程與企業學徒的深度對接。借鑒中外現代學徒制的經驗、教訓,我國現代學徒制的推進要以“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為指導思想,以構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
一、建立完善的職教體系,增強現代學徒制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一)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更多停留在高等專科(簡稱大專)層次,現代學徒制的試點院校以高等專科院校為主,輔之中等專科(簡稱中專)學校。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將逐步建立一批職業教育本科院校。但中國人自古以來崇尚學歷、喜歡讀書,恐怕職業教育本科學歷也很難滿足學生(學徒)的學歷需求。故建立中專→大專→大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職教學歷體系,為青年成長成才搭建職教通道,提升職業人才的社會適應性[2],是職業教育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深化職業教育升學制度改革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明顯不同,職業教育是通過促進人的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而普通教育是通過通識教育開啟人的心智從而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目前,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通過春季高考進入高等專科職業院校學習,入校后也能很快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和生活,但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如果想進入本科院校繼續學習深造,只有高職升本(專升本)這一途徑,而且這里的“本”是普通本科,沒有與高職高專相互銜接的職業教育本科,且學生由高職高專升入普通本科層次學習的幾率很低,競爭非常激烈,即使拼進了本科院校,也有諸多不適應。所以,對職業教育升學制度進行改革是職業教育又一重要任務[3]。采用“基礎文化知識+專業技術技能水平”考試比較適合職業教育學生進一步升學。職業教育以就業能力培養為導向,基礎學科知識開設學時少,學習內容不系統,不可能達到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所需的學術水平。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產制造技術不斷更新提升,對崗位工作人員的技術、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員工(畢業的學徒)只有進一步學習、深造,才有可能適應不斷升級的工作要求。
二、加強制度建設,使現代學徒制更加科學、規范
(一)建立統一的現代學徒制專業學徒框架標準
調查發現,在現代學徒制推進過程中,崗位學徒內容、學徒時長、學徒方式往往是學校和企業自主制定的,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總體上學徒時間在200~500學時不等。根據職業教育技能標準、緘默知識形成規律,學習時長并不夠用,但由于學校、企業各自利益訴求不同,對于崗位學徒的具體內容、要求,校企常常存在分歧。同時,由于學徒專業性質不同,在學徒難易程度上也存在很大差異,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牽頭,由教育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結合職業技能標準,共同開發學徒專業框架[4]。框架內容主要包括:學徒過程、學徒核心課程(項目)、學徒時間安排、學徒方式、學徒效果評估。學徒過程可分為見習階段→跟崗學習階段→頂崗綜合學習階段→頂崗實習實踐階段。學徒課程設置是關鍵,做到“崗課賽證”相互融通,主要包括專業技術技能、知識和可遷移性技能。技術技能是學徒在本行業領域的實際操作技能,知識則是指技能形成的專業理論知識。可遷移性技能指的是學徒的普遍性技能,如溝通交流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學徒方式包括階段式和穿插式兩種:階段式學徒方式是指集中一段時間在校內學習,集中一段時間在企業學徒;穿插式學徒方式是每周分別拿出一定時間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和企業學徒,校內教師教學與企業師傅教學同時進行,并有效銜接。學徒效果評估是指對學徒課程(項目)的考核,以崗位工作項目(產品)完成情況為主要標準。
(二)明確界定企業、學校、學生(學徒)三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在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企業作為人力資源的投資者,通常期望“收益最大化”[5];學校期望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解決其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目前,現代學徒制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常存在彼此邊界不清、責任不明的問題,學生(學徒)也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如中途退出,企業將無法收回人力資源培養付出的成本。為防止企業、學校、學生(學徒)三方存在的不信任,規避在合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就業關系破裂問題,國家有必要出臺科學、規范的三方合作協議(合同)范本[6],并監督合同三方的履約過程,盡可能多地解決合作過程中的矛盾沖突,以保障現代學徒制的順利實施。
(三)建立企業師傅認證制度,確保企業師資質量
企業師傅的技術技能水平以及帶教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崗位學徒效果。當前,我國在現代學徒制推進過程中對于企業師傅的選拔沒有明確的、統一的標準,致使崗位師傅的水平參差不齊;同時,對于崗位師傅的工作量和薪酬也沒有統一規定,從企業經濟效益的角度分析,企業會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投入,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因此,企業帶教師傅往往承擔著多個角色,帶教只是附帶的工作任務,帶教薪酬也比較低,影響了企業師傅的帶教工作積極性和帶教效果;由于沒有建立企業師傅的認證制度、晉升機制[7],帶教師傅從技術保護的角度出發,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帶徒工作中。
第一,為確保企業師資質量,必須建立企業師傅選拔制度。企業師傅的選拔包括專業能力、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個人品質四個模塊。企業師傅的專業能力是指其掌握本專業領域、專業崗位的技術能力并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至少要有五年以上的本崗位工作經驗,熟悉崗位項目學習、培訓過程并且能夠熟練進行操作、演示,能夠解決學徒學習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具有大國工匠的專業能力;專業知識是指崗位師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不僅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能夠培養學徒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學能力是指企業師傅普通話標準,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個人品質是指企業師傅具有良好的個人素養、職業道德,能夠引導學徒樹立良好的職業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合作意識并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做好準員工(學徒)到正式員工的過渡。
第二,企業師傅培訓是企業師傅成長所必需的,因此要建立企業師傅培訓制度。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崗位一線的技能、技術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企業師傅的專業知識不斷更新,專業技術不斷提升。為此,教育部門、行業協會每年都要安排固定時間對各專業企業師傅進行培訓,因專業難易程度不同,故培訓時長可以有所不同。
第三,必須建立企業師傅激勵機制。企業師傅激勵機制主要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物質激勵主要是指薪酬待遇,國家或地方應統一、規范企業師傅薪酬待遇。企業師傅薪酬包括帶徒津貼+績效津貼。帶徒津貼主要根據師傅帶徒人數而定,是師傅帶徒的基礎收入;績效津貼根據師傅所帶學徒的培養質量來確定。對于學徒的考核要教考分離,由政府、教育部門、行業協會組成的評估小組來考核企業學徒效果,根據考核結果、學徒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成績、技能證書獲取情況以及學徒在職業技能大賽的獲獎名次來確定崗位師傅帶徒績效津貼的等級。精神激勵主要包括企業組織拜師活動,教師節邀請企業師傅參加校企舉辦的教師節活動,創造條件幫助企業師傅出版科研項目成果,校企教師共同編寫教材等。
第四,必須建立企業師傅晉升機制。企業師傅晉升機制是指根據其帶徒時長、數量、質量來評定帶徒師傅的等級,類似于學校中的教師職稱評定,帶徒師傅的薪酬與師傅等級掛鉤。
(四)加大經費投入,為現代學徒制的順利推進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職業教育的性質決定了教學過程中實訓、實踐課時占到50%以上的課時量,實訓設備、場地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目前國家財政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還不能滿足實訓教學的需要。自2015年以來,我國開始進行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探索。通過調查得知,目前影響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參與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學徒培訓經費問題[8]。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要為學徒準備設備、工具、材料,選拔帶徒師傅,增加了企業正常經營以外的成本負擔。為了確保現代學徒制的順利推進,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一方面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水平,營造實習、實訓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減免參與現代學徒制企業的稅收、給予學徒補貼等方式降低企業對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成本投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三、校企深度合作,雙主體共同育人
(一)遵循技術技能形成規律,修訂完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
1.根據專業技術技能的特點科學安排工學交替
工學交替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途徑,更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點。現代學徒制要求按照人才技術技能形成規律,打破職業院校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束縛,協調好學校專業基礎理論學習、企業崗位學習的有效銜接,合理安排工學交替[9]。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做法,學生從第二學期開始進入工學交替學習模式,2~5學期分別采用1+4模式、2+3模式、3+2模式、4+1模式。1+4模式即學生1天在企業學徒,4天在學校學習,學徒是生手;2+3模式即學生2天在企業學徒,3天在學校學習,學徒是新手;3+2模式即學生3天在企業學徒,2天在學校學習,學徒是幫手;4+1模式即第五學期學生4天在企業學徒,1天在學校學習,學徒是助手,第六學期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學徒是熟手,做好準員工到正式員工的過渡和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
2.校企深度對接,構建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
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的設置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遵循學生(學徒)的認知特點及專業技術技能形成規律,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對課程體系進行系統設計,學校課程主要是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企業課程主要是崗位能力課程;第二,充分調研崗位需求,主要包括崗位工作任務、專業人才技術技能、專業知識以及綜合素質要求;第三,必須結合國家職業標準以及相關技能標準,做到課證融通;第四,充分考慮課程的可實施性、延續性和拓展性,滿足學生(學徒)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第五,校企雙主體開發,校企課程內容相互銜接。
(二)構建多元化、多樣化、過程化的課程評價方式
課程評價是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教學效果、師傅指導效果的綜合評價。采用多元化、多樣化、過程化的課程評價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教師教學的創新意識,加強崗位師傅的責任意識。多元化是指評價主體由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學徒服務對象、學生(學徒)、社會行業組織等構成;多樣化是指考核形式可以是閉卷考試、開卷考試、項目報告、任務操作等多種形式。過程化考核是指結合課程性質、學習內容,教師(師傅)根據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設計考核項目,制定考核內容。過程考核內容相對終結性考核簡單、容易,課程考核可以把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校內課程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的比例可以是6∶4或5∶5。崗位學徒課程可以采用過程性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以證代考的形式,考取了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或相關技能證書的就可以免考某些崗位課程。
(三)采用彈性學分制,保障現代學徒制教學組織管理機制有效運行
學分是用來計算學生學習量的一種單位,學分制管理是以學分來計量學生學習量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可以分為完全學分制和學年學分制。調查發現,目前現代學徒制院校教學管理基本上都采用學年學分制,缺乏靈活性。現代學徒制是一種跨界教育,由于學校教學與崗位學習不同,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不同專業的技術技能形成特點不同,學生(學徒)的個體差異性很大,所以學徒內容、學徒方式就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樣就給現代學徒制的教學管理帶來很大困難,采用統一的學年學分管理嚴重影響了崗位學徒的效率。我們可以建立學分互換與轉換認定制度,改革目前的學分制管理制度,采用彈性學分制,即學生(學徒)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學習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和修業年限。彈性學分制的最大特點是學習時間具有靈活性(即可以提前或延遲畢業)、學習過程具有實踐性(即工學交替、邊工邊讀、分階段完成)、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具有選擇性。彈性學分制是在學分互換互認、彈性學制、選課制、學分計量制、導師制等方面進行的全面綜合改革,是保障現代學徒制教學組織管理機制良性運行的有效舉措。
院校在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時,首先要明確每門課程對應的學分及換算機制,明確學生(學徒)畢業的最低學分要求,只要學生(學徒)修夠學分,可以申請提前畢業,或因個人主觀因素及客觀因素也可延遲畢業。課程或課程模塊的內容要與職業資格證書及崗位技能證書緊密結合,保障學生(學徒)在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或崗位技能證書時也在學徒企業學到完整的技術技能。其次,要建立學生(學徒)其他學習成果的學分認證制度及轉換機制。可將學生獲得的技能大賽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參與學徒企業的科研項目等直接認定為學分或替代某些專業課程。再次,可以打破人才培養方案安排的學徒時間,學生利用假期到企業提前學徒。
(四)企業學校齊抓共管,做好學生(學徒)管理工作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學校學習與企業學習交替進行,學習環境不斷轉換,學生身份與學徒身份不斷轉換,這就給學校、企業對于學生(學徒)的管理帶來諸多困難。學生進入企業后對于企業文化、企業制度、管理規范、價值觀念往往不能很快適應。為使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達到零距離對接,學校與企業必須深度合作,做到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師傅)相融合、學生素質與職業素養相融合。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專門的現代學徒制管理委員會。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特殊性,學校與企業共同組建專業管理委員會。主要由企業領導、部門經理、崗位師傅、學校領導、專業教師、輔導員等組成,校方領導和企業領導共同擔任委員會主任,委員會辦公地點分別設在學校和企業,委員會定期開展周例會和月例會,互相通報學生(學徒)信息。
二是將企業文化引進校園。邀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技術骨干到學校任教,擔任企業管理、職業道德、專業基礎課程等的教師,把企業文化帶進課堂,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文化;可以邀請企業人員到學校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結合案例,讓學生了解企業特點、部門設置、規章制度、職業規范、道德規范等,為學生(學徒)順利融入企業做好準備,結合行業特點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按照職業環境的特點對校內專業實訓環境進行布置,以文化墻的形式圖文并茂地介紹專業精神文化、專業歷史、業內專家等。
三是將學校班級管理模式帶進企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管理,班級內設班長、書記、學習委員、宣傳委員、組織委員等,學生進入企業學徒后,也延用班級管理模式,把這個班的學生(學徒)分成若干個小組,班長、書記做大組長,做好學徒與學校、企業教師的溝通協調工作,班委其他成員做各組小組長,每位小組長做好組內成員的溝通與協調工作,帶動組內成員完成各項學徒任務,這樣從學生到學徒的角色轉變過程不會太突然,給學生一個適應崗位學徒的過程,使學生盡快熟悉企業管理制度、崗位規則,便于大家團隊合作、相互促進,實現學校管理模式與企業管理模式的無縫對接。
四是建立詳細的學生(學徒)檔案。自學生入學起,學校、企業共同為現代學徒制學生建立詳細的個人信息檔案,包括籍貫、年齡、家庭成員、經濟狀況等;在校學習期間,建立學生的學習、生活檔案,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社團活動、個人特長、學習成績、社會兼職、心理素質、人際關系等;進入企業學徒,建立學徒檔案,包括學徒內容、學徒師傅、學徒效果、人際關系、團隊合作等。這樣,學校、企業導師可以通過直接觀察、接觸和間接的檔案資料較為全面地掌握學生(學徒)的情況,對于某些存在社會交往障礙、抑郁傾向、學業焦慮、性格偏執、心理強迫、生活自閉等的學生(學徒)給予高度重視,進行個性化引導與教育,創設積極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認真傾聽學生(學徒)的心理訴求,幫助他們順利完成校內學業、崗位學徒任務。
四、賦予行業協會更多職能,充分發揮其監督、協調作用
我國自2015年啟動現代學徒制第一批試點單位,截至目前共啟動3批,涉及560家試點單位,分別是第一批163家、第二批203家、第三批194家,其中行業協會21家,行業協會占總試點單位的3.8%。由此可見,在我國行業協會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比例并不高,發揮作用也不明顯。在現代學徒制推進過程中,出現了企業師傅選拔不嚴格、學徒管理松懈、學徒效果評估不科學、學生及家長對學徒制認可度不高等諸多問題。究其原因,行業協會職能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
為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督、協調作用,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要賦予行業協會更多的職能[10]。賦予行業協會參與、指導、制定現代學徒制各類標準的責任與權力,行業協會積極發揮行業主導作用,遴選大型企業或聯合中小微行業企業建立企業聯盟,為現代學徒制學生(學徒)提供用工需求量大、社會認可度高、崗位技術水平高、薪資待遇好的崗位,提高學生(學徒)的社會適應性,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吸引更多優秀青年積極參加現代學徒制的學習;行業協會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牽頭、指導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現代學徒制專業的教學標準、校內外課程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以及校內外教師的選拔、培養、考核等標準,并監督其做好落地實施工作,增強校企雙方合作的主動性、緊密性;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協調職能,協調好校企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企業保證做好學徒的崗位技能培養并給予學徒應該獲得的崗位待遇,對已經具有崗位能力的學徒給予工作待遇,按崗定酬,避免學徒成為企業得廉價勞動力;學校保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教育屬性、教育質量,突出學生文化素質、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能力的培養;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能,做好人才培養的評估、考核工作,由行業協會牽頭,企業、學校、學生、行業協會共同組成多元評價主體, 采用項目性或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崗位學徒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或以證(職業資格證書或相關技能證書)代考的形式對所學內容進行考核,行業協會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深入學校,企業對教學、學徒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并建立學校、企業定期反饋等制度,對現代學徒制的教學質量進行監督與指導。
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健全多元協作的組織運行體系,形成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韓旭,張俊竹.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成效、困境與方向[J].教育與職業,2020(24):41-46.
[2]韓菁.就業視角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開展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1(1):46-49.
[3]李進,薛鵬.利益相關者理論視閾下現代學徒制治理結構的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3):49-52.
[4]潘海生,林曉雯.新發展格局下職業教育的適應性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21(15):15-20.
[5]韋妙,張啟迪.智能時代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應然定位、實然困境與必然選擇——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21(13):12-18.
[6]謝莉花,余小娟.現代學徒制背景下企業培訓師傅隊伍的定位、問題與要求[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0(9):12-16.
[7]于晶波,崔宏偉,錢曄.行業協會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成效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9(35):13-15.
[8]楊大奎.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工學交替一體化協同育人應用研究[J].職業技術,2021(3):60-64.
[9]趙志群.從雙元制教育實踐談現代學徒制的建設[J].江蘇教育,2012(9):1.
[10]張波,曹麗燕,曾東海.雙層直通型現代學徒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度設計[J].現代職業教育,2021(7):52-53.
(責任編輯:楊在良)
Path of Establish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with the Linkage of Government, Schools,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WANG Shu-wen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states,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mplemented by three batches of pilot units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ce 2015; and proposes the path of establish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with the linkage of government, schools,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on this basis. First, a perf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alents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seco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make?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mor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thir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make deep cooperation to jointly cultivate talents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fourth,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s should play their full roles of supervision and coordination.
Key words: government, schools,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