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初中英語的學習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鏈式問題設計,幫助學生尋找英語閱讀學習的思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習慣、認知規律去探索和求知,以此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能力。鏈式問題的創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需尋找適合的切入點,以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方式,構建從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閱讀教學模式。
【關鍵詞】鏈式問題;初中英語;思維品質
作者簡介:黃加常(1975—),男,福建省莆田市青璜中學。
鏈式問題的創設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連環設問的方式使學生實現對文本循序漸進的理解。初中英語閱讀課堂中鏈式問題的創設符合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有助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集中學生注意力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
一、初中英語鏈式問題創設的思路與價值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問題的創設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主要是由教師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而進行問題的設計,雖然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問題通常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和思維導向性,導致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效果不佳。初中英語鏈式問題的創設可以解決學生缺乏閱讀思維品質的問題,其基本思路在于: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升問題的難度,既達到分層次教學的目的,又符合初中生英語學習的規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鏈式問題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使其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過渡,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
首先,鏈式問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符合學生的英語學習規律。初中生英語學習能力有限,他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對于英語問題的理解有賴于教師的引導。隨著課堂的深入,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逐漸增加難度;反之,在課堂的初始階段,問題應相對比較簡單一些。根據這一思路開展教學,可以幫助大多數初中生找到英語學習的信心,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其次,鏈式問題為教師備課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在備課時,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導入問題和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此時鏈式問題就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進度設計出不同的教學問題,并將問題與學生學習情況相聯系,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應用,提升備課質量,并賦予課堂教學一定的邏輯性。
最后,鏈式問題遵循教學與訓練、教學與文化融合的指導思路,融合了聽、說、寫三個方面的技能訓練,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初中英語鏈式問題的創設策略
(一)創設導入問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設計導入問題是創設鏈式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關鍵一步。所設計的導入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要突出問題的導向性,利用問題的導向性幫助學生感受英語學科的價值和魅力,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
以Having Fun一課為例,在Topic1的1a環節中,基于文本閱讀內容,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導入問題:如果你去購物,服務人員會如何和你溝通呢?想一想并閱讀文章內容,分析文章中的服務員是如何做的。教師通過上述問題引導學生快速進行閱讀,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分析Salesman、Saleswoman和Mother的對話。學生在閱讀后了解到對話內容主要與購物相關,并且人物主要圍繞“May I help you?”和“What can I do for you?”這兩個句子進行對話,還分析了“clothes”“coat”等關鍵詞。由此可見,導入問題的創設有效提升了學生閱讀能力和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閱讀問題的設計直接關系到學生英語閱讀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所以需要教師找好切入點并利用情景再現等方式進行問題的優化。
(二)深入鏈式問題設計,培養學生閱讀思維
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注重對學生閱讀思維品質的培養,讓學生可以根據問題去猜測、分析、思考閱讀內容,并鼓勵學生圍繞閱讀文本進行知識整合、段落大意分析、文本賞析等。設計鏈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是學生實現對閱讀從表層到深層理解的有效途徑。當然,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問題的導向性和階梯性。
以Looking Different一課為例,Section C的1a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完成“Guess who is the boy and who is his sister”的任務。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快速閱讀并理解這個男孩的具體外貌特征是什么?如臉是圓的嗎?眼睛是大還是小?嘴巴是大還是小?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提煉相關內容。如此,學生在看到“I have a round face and small eyes”“My mouth is small”等內容時就會有意識地重點關注和標記。這樣能夠讓學生通過尋找人物的臉部特征對閱讀內容進行提煉,從而完成學習目標。通過這樣的尋找對比,學生就能知道若要描述一個人的外貌,就要抓住其主要特征,尤其需要對五官的特征進行描述。總之,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認知規律,能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從粗略的表層理解過渡到深刻的內涵理解,從而提煉觀點和延伸文本的意義。
(三)設置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討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好開放式問題的設置與應用,利用問題的開放性引導學生開展廣泛的討論,讓學生圍繞閱讀文本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特定情境、對話內容等方面進行研究,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豐富閱讀體驗。
以Getting Together一課為例,在Section B的1a環節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內容設置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如提問:“如果你有一個外國朋友,他準備來你的學校(家鄉),你會如何向他介紹你的學校(家鄉)?”針對上述問題,學生結合閱讀內容融入自己的理解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對家鄉進行了介紹,有的學生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有的學生介紹家鄉的標志性建筑,有的學生則介紹家鄉的名勝古跡……這一開放性問題有效調動了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并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在討論結束后,教師還可以通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如要求學生結合討論的內容設計一段自己與朋友的對話,生成一篇英語對話小短文。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而且也能對學生進行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總之,教師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關鍵點放在引導學生討論與交流,著力于豐富學生閱讀體驗,積極做好指導工作,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四)構建拓展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對內容有拓展的需求,且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自覺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英語知識與閱讀文本結合起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問題拓展工作,通過問題拓展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英語知識并鼓勵學生進行相應的探索與實踐,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發散思維的訓練。
以Making Friends一課為例,在Section B的1a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行閱讀Maria和Mr Brown的對話,然后提出問題:閱讀中的對話內容與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有哪些不同?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開始思考并討論,發現Maria和Mr Brown的對話以“Nice to see you”開頭,然后Maria為老師和媽媽互相進行了介紹—“This is my teacher.”“This is my mom.”最后以“How do you do?”結束對話。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How do you do?”不是對話的結尾,他們還有可能談論些什么?學生有可能提出媽媽會向老師詢問孩子成績如何、在學校表現如何等,這些內容是學生基于閱讀文本的發散思維,也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經驗的轉化,有效提升了學生拓展閱讀的積極性。總之,拓展問題是鏈式問題的關鍵一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利用問題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使學生實現知識的有效拓展,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最終實現有效指導。
(五)創設能力問題,訓練聽、說、寫的技能
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創設能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提高聽說讀寫技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閱讀指導的方式實現聽說讀寫等內容的有效融合,幫助學生逐步找到英語學習的思路并拓寬學生英語學習的空間。
以“What can I do for you?”這一話題為例,教師可先讓學生看圖片并提出問題:從圖片中可以推測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第一幅圖片的對話內容是“Hello,can I help you? I am just looking,thanks.”。第二幅圖片的對話內容是“How do you like the trousers? They are too long.Why not try on the pair? All right.”。教師引導學生對兩張圖片進行分析和解讀,經過分析學生推測出兩張圖片的內容都是關于購物的。在學生解讀圖片并提取信息后,教師可以從圖片角度出發繼續進行指導,讓學生對后續文本內容進行閱讀,從而實現從觀看圖片到閱讀內容的轉變。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再將學生閱讀到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聽力材料,在聽力練習中要求學生結合閱讀內容進行分析,實現閱讀和聽力的融合。教師可以圍繞聽力素材創設具體的問題,如讓學生將聽到的內容與閱讀文本中的單詞進行對照,這樣學生需要認真聽清楚每一個單詞,從而有效訓練學生的聽力。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鏈式問題時引入能力問題,將聽力、閱讀與看圖等結合在一起,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找到更多英語學習的思路,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最終實現英語有效教學的目標。
(六)注重實踐問題,調動學生閱讀儲備
實踐問題是鏈式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儲備,通過實踐應用類的問題讓學生將英語閱讀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的場景結合起來,使其更好地對閱讀文本進行理解和表達,進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能力與思維的發展,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以What time is it now?一課為例,教師可在Section A中結合內容設置問題,如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按照where to go→when to go→what to see→when to meet→where to meet的邏輯在文本中找到具體的內容并羅列出來。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很快找到zoo、tomorrow、animals等關鍵詞,通過解讀關鍵詞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基本梳理。在梳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思考并以實踐的方式進行進一步拓展,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where to go→when to go→what to see→when to meet→where to meet的邏輯進行表達。通過上述方式開展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完成相應的課堂教學目標,而且也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拓展過程中,教師可以繼續讓學生結合自身經驗提出新的內容,如邀請同學去圖書館(Invite students to the library)、邀請同學去公園(Invite students to the park)等,通過拓展的方式幫助學生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具體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學以致用。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實踐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將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融入其中,實現知識的有效應用。實踐類問題是鏈式問題的最后一環,教師要做好實踐類問題的設計,將問題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并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拓展與應用,使學生最終實現有效學習,在完成問題的同時實現知識的有效應用。
結語
常言道,得英語閱讀者,得英語。這充分說明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創設鏈式問題,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但教師需注意,創設的鏈式問題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認知規律;在設置鏈式問題的過程中既需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激發和思維品質的培養,又要考慮學生閱讀興趣的維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運用鏈式問題模式進行自主閱讀,從課內的指導性閱讀過渡到課外的自主性閱讀,才能有效實現閱讀思維品質的提升,有效提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世兵.核心素養視角下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初中英語閱讀思維教學的策略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1(09):40-41.
[2]林曉麗.淺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21(24):17-18.
[3]錢薛霞.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在初中英語閱讀學習中的應用初探[J].校園英語,2021(32):173-174.
[4]宋瑞芳.引導深度閱讀 激發思維火花:微探初中英語閱讀課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J].校園英語,2021(29):185-186.
[5]童宇超.淺談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鏈設計:以Unit 7 Aliens Arrive為例[J].英語教師,2021,21(08):108-111.
[6]賽珊紅.初中英語閱讀課堂問題化學習方式:以課例解讀與反思為例[J].清風,2020(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