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藝術,其在教師的巧妙運用之下,能夠迸發出不可小覷的學習行為引導力量。追問的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入學習和探究數學知識的機會。除此之外,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是對新課改要求的積極落實。啟發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對學生發展需求的滿足,讓數學課堂真正達成以生為本的目標。文章就數學課堂中如何運用“追問”藝術進行積極的探索,旨在引導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建構更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追問策略;有效引導;高效課堂;小學數學
作者簡介:顧盤英(1968—),女,江蘇省南通市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新課改要求教師對學生的發展應重點關注。教師將學生的發展置于本位,通過運用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追問”教學方法,可以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輕松和諧、生動有趣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合理設計“追問”過程,能夠活躍、發散學生的解題思維,促使學生對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有深度。教師在進行問題引導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考慮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一、巧妙追問,引發探究
數學知識是抽象、難懂的,尤其是對還沒形成較好的抽象思維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在面對數學新知識時可能會產生畏難情緒。此時教師應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為學生開拓自主學習的空間。而“追問”的教學方法較為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使其能夠自然投入數學學習中。但是在進行追問時,教師要注意追問的藝術性,注重追問的內容選擇、難度遞進、實行方式等,以此開展有效的追問,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處。
比如,在教學“升與毫升”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容量的杯子,而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實驗對比的方法驗證哪一個杯子的容量更大,驗證結果是否與前期的猜想一致,并做好相關的記錄。接下來教師再拿出三個不同的容器,讓學生找到其中兩個容量相同的容器,學生再次通過實驗找到相同容量的容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斷發問:“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標有多少升或者毫升的東西,那升和毫升就代表容量單位嗎?那為什么有時候會標注‘凈含量’呢?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嗎?1升是多少呢?1毫升又是多少?兩者有什么區別呢?”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可以大致了解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要知識,其思維也會緊跟問題,在問題逐步提出的過程中,實現對數學知識點循序漸進的探究。
在此案例中,教師以尊重學生能力發展為基礎,采用追問方式,對問題內容的設置、問題探究方式的引導等進行深度考量,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能讓學生更加愉快地體驗知識構建的整個過程,深化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精確追問,引發思考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當明確單元知識重難點,而后從章節的核心知識出發進行追問,并針對知識點的差異,賦予問題一定的創新性和啟發性。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有效關注到學習重點。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優化問題,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否則會讓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教師所設定的答案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發散性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一課時,教師先拿出自己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學具,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并說說通過觀察和觸摸有什么發現。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三個面相交的地方又有什么?”在引導學生認識棱和點之后,教師進一步提問:“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什么形狀的?相對的兩個面有什么特點?一個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呢?”問題逐一被解決后,學生對長方體的性質也就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時,教師應當抓住深化問題的契機,依據問題的層次性,繼續設疑:“要想知道長方體12條棱的長度,我們只需要知道哪幾條棱的長就可以了呀?”問題的設置與推進,能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記憶,也會激發學生數學探究的興趣。
教師在追問的過程中,要注意問題的難度,避免因為問題太難而使學生喪失參與積極性,也要避免因為問題太簡單而讓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要通過設置適宜的問題,豐富問題的層次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以此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有效思考。
三、設置懸念,誘導學習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設計出好問題,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知識的剖析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層層遞進,設置懸念,不斷深入,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課堂中。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做好對問題回答情況的預設,這樣在應對課堂特殊情況時,不至于手忙腳亂。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巧妙地借助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從錯誤中探究知識,使學生在錯誤中發散思維。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有效評估,更能助力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從而利于教師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比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在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相關知識的前提下,向學生提出問題:“今年奶奶過第17個生日,但是紅紅卻過第18個生日,大家想一想奶奶和紅紅分別多大呢?”學生一開始聽到紅紅過的生日次數竟然要比奶奶多,連說不可能。此種情況下,教師可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不可能。一般情況下,人都是一年過一次生日,但是現在奶奶只過了17個生日,說明了什么呢?那沒有過生日的年份是不是少了某一天呢?通過設置懸念層層推進問題,學生的疑惑會慢慢解開,思維矛盾也在追問中及時化解。而后教師再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作出中肯的評價,讓學生在進行數學問題探究時注重發散自己的思維,學會從實際生活的對立面中找到解題突破口。
設置問題關鍵在于“精”,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入處理數學知識時做到全面,且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問題處理和知識優化,讓學生不僅能在數學課堂上進一步拓展思維,更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樂趣,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讓他們更愿意學習數學。
四、拓展延伸,善于留白
數學課堂的魅力在于留白,如果教師將教學任務安排得滿滿當當,沒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自主探究學習、深入拓展時間,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思維敏感度會下降,其自主學習能力也無法得到發展。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巧妙地借助追問方式,聚焦問題本質,有效地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和拓展,使學生獲得更多探究知識的機會。同時,教師要在問題中留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這樣才能使課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促使數學課堂高效開展。
比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先拿出一個圓柱體容器,對學生說:“今天我想測量一下這個容器可以裝多少水,大家有什么方法嗎?”學生聽后躍躍欲試,想出了各種測量體積的方法。有的學生說:“往圓柱體容器里倒滿水,然后將其倒入長方體容器中,求出長方體的體積就可以知道圓柱體的體積了。”還有的學生說:“可以往圓柱體容器中裝滿橡皮泥,然后將橡皮泥捏成我們熟悉的形狀就可以求出它的體積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逐漸被激發。教師緊接著又問:“如果是求大禮堂的大柱子的體積呢?那個大柱子不能被移動也不能被替代,我們應該怎么求呢?”在不斷拓展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逐漸認識到要想求圓柱體的體積,需要找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通過動手實踐,將公式推導出來,這樣可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他們將所學新知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可見,追問的方式不僅讓數學課堂留有空間,而且提供了彌補空白的機會,因為問題的層層遞進,會引發師生的思維碰撞,進而讓教師提出新問題以補充學生的知識空白,為學生創造出更廣闊的思考空間,讓數學課堂更加充實。
五、捕捉“意外”,促進創新
課堂是動態的,是不斷生成的。無論教師在課前進行了多么充分的預設,都無法預見所有情況,課堂上隨時會出現一些突發狀況。對于這些突發狀況,經過潛心研究,就會發現其具有很大的數學價值。教師應在課堂中將其放大,延伸學生學習的范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這些也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要巧妙捕捉課堂中的“意外”,并進行追問,使課堂中的“意外”轉化成寶貴的教學資源,更好地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使數學課堂更加精彩、高效。
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相關知識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了長方體包裝盒。新課伊始,教師讓學生拿出紙盒,沿著棱將其剪開,得到了長方體紙盒的平面展開圖。然后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展開圖,求這個長方體紙盒用的是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從而歸納出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最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生1:可以這樣算,長×寬×2+長×高×2+寬×高×2,也就是用上、下面的面積加上前、后面的面積,再加上左、右面的面積。
生2:還可以這樣算,(長×寬+長×高+寬×高)×2,因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完全相同,先算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積之和,然后乘2,就可以算出它的表面積。
師:說得很好,大家能牢牢抓住長方體的特征,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算法。
(老師說完后,準備進行課堂總結,突然有學生站起來發表不同看法。)
生3:老師,我還有不同的算法。
(教師聽到這樣一個“不同的聲音”時,感到有些意外,但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放慢了授課的節奏,向學生追問。)
師:能否分享一下你的算法?
生3:可以這樣算,(長+寬)×2×高+長×寬×2。
師:能否具體說一說?
生3:觀察長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可以發現長方體的側面是一個大的長方形,它的長就是長方體的底面周長,寬是長方體的高。所以(長+寬)×2×高算的是側面積,長×寬×2算的是上、下兩個面的面積之和。
師追問:大家認為這位同學說得對嗎?能否驗證一下?
可見,當教學的過程中出現“意外”時,教師沒有不理不睬,而是靈活處理,巧妙追問,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交流、理解和創新,讓數學課堂彰顯活力和精彩。
總而言之,追問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采用追問教學法開展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幫助學生在問題探討中深入了解數學學習的嚴格要求,端正其數學學習態度。與此同時,追問能讓學生在層層推進的問題中提升思維,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知識探究的興趣和欲望。所以這就需要廣大數學教師不斷深入課本知識和拓展研究,優化問題設置,將數學知識通過有趣好玩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引發學生思考,真正實現“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
【參考文獻】
[1]趙謙.適時運用追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追問策略探究[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08):52.
[2]孫青媚.追問:提升數學課堂思維度[J].數學教學通訊,2020(25):35-36.
[3]邵作萍.追問,讓數學思維出彩: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追問[J].教師,2020(31):63-64.
[4]楊國鋼.提問有追蹤 思維見深度:深度追問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探究[J].天津教育,2021
(27):60-61.
[5]沈開峰.核心素養視域下的“追問”策略: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追問方法與途徑[J].小學教學研究,2020(1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