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將情境教學法科學合理地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能夠使得小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術的“魅力”,同時還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情境教學法在其實際使用過程當中必須要求小學美術教師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深入解讀教材,從而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地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美術;美術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5-0001-04
作者簡介:蔡月清(1982~),女,漢族,福建漳州人,薌城金峰實驗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學。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之下,情境教學法是在教育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和優化的基礎之上逐步演變形成的。這種教學方法在最近幾年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高度追捧,逐步地被諸多教師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小學美術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教學設計能夠使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看到和感知到的人和事融入教學活動中,從而使其能夠與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機的融合。這樣一方面能夠使得學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教師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再把知識當作一個遙不可及的事物,而把其視為自己身邊的“美”,進而使得小學生擁有發現美、感知美、運用美的能力。小學美術是一門充滿藝術氣息的學科,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使得小學生閱歷少,對藝術的理解也相對較為薄弱。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需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美,并且尋找與美術知識的相關性,從而進一步培養小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一、美術核心素養培養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
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教師必須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并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促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要讓小學生充分地掌握美術文化,盡量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由于傳統形式下的美術教學工作都是采用臨摹的方式,從模仿得像與不像直接判定作品的好壞。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美術教學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與改革,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多元能力的發展和藝術修養的提升方面。借助情境教學法既可以打造真實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得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獲得美學感悟,達到共情;又能夠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課堂中充分地發揮出“藝術”作用。在小學階段開展美術教學,其教學的重點在于對美術的啟蒙教育。第一,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有效地確保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不斷地激發其美術學習熱情。第二,要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發現美,感受美術的藝術魅力。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情境不足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當中,絕大多數教師都采用的是單一臨摹的學習方式。在一整節美術課中,教師就讓學生枯燥地單一地臨摹一個物體。而美術教師在課程中所講解的一些美術藝術創作技巧對小學生而言則過于深奧,難以理解,更何況是將其運用到實際的繪畫作品中。除此之外,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采用的是模仿的教學方式,其無論是繪畫教學還是手工藝制作教學都是自己做一步學生學一步。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只是在反復地重復教師的動作,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根本沒有為學生提供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機會。此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感覺課堂過于沉悶無聊,缺乏學習興趣,不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得學生不愿意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難以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情境無效
小學美術課堂情境無效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過分地看重教學任務,沒有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因此,也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過于形式化。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沒有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盡管創設了教學情境,然而教學情境沒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過分地突出了情境的藝術性,很難讓學生感知到情境中的美學元素。因此,對提高學生的美術藝術理解能力沒有過多的幫助,使其教學效果較低。
小學階段美術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能夠在教學的基礎之后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審美能力,以及藝術感知能力。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求教師將生活中的實際素材與教材中的知識點充分地融合,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從而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教學活動中。這樣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進而提高小學生發現美、認識美、感知美、運用美的能力。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措施
(一)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年齡還小,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仍然十分貪玩好動,具有極強的好奇心,熱衷于各類游戲。基于此種特點,小學美術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融入一些游戲,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相關研究顯示,在任何科目的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融入游戲教學法都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進一步地提升其教學效果。然而,在進行游戲教學過程當中必須要求教師具有極強的組織能力和游戲設計能力。在針對同一個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不同的游戲形式會獲得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游戲的設計必須要充分地結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狀況。通過設計合理科學的游戲能夠帶動課堂的教學氛圍,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
例如,針對人美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3課《捏泥巴》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由組內的小成員共同商討由誰來充當捏泥巴的隊長,而由剩下的小成員輪流猜捏出了什么。在幾個回合之后,每一個小組的同學都能夠上臺捏出不同類型的泥巴,從而讓同學們仿照他捏的樣子作畫。教師不能將泥巴作品局限于一個固定的形象,可以將變化的形象以彩泥的形式投射到學生的繪畫作品中。通過借助游戲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捏得更加傳神,更加形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認知程度控制游戲的難易度,游戲的難易度會直接影響到課程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充分地認知到學生的興趣所在,并且借助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進入游戲情境中,讓游戲變得更加具有創造性和實用性。
(二)創設歌謠情境,體會美術魅力
在小學階段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由于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且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使得小學生在通常情況下對事物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特別是對一些特定的藝術形象小學生根本不能夠在這一時期透徹地理解,當然也難以想象出這一事物的具體形象。在這一過程當中,小學美術教師就可以把教材內容和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結合,可以嘗試幫助學生編寫一段好讀好記的歌謠或者順口溜,讓學生能夠在邊唱邊學的教學情境中進一步地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體會到美術這門學科的魅力。
例如,在針對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針對學生在講解如何畫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的教學內容時,可以為小學生編寫一段符合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的兒歌。在開展其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提前帶領小學生試著朗讀這段兒歌,使得學生能夠對本節課程中主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例如,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三瓣的嘴真可愛,蹦蹦跳跳真可愛。讓小學生練習相關的兒歌,從而使得小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出不同動物的形象,進而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形象。在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最喜歡的小動物是哪一個?有的說我最喜歡的小動物是大象、有的說是熊貓、有的說是小猴子,他們爭先恐后各抒己見。在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動物——孔雀,從而引入人美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11課《藝術作品中的動物》這一課的教學內容中來。通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后,教師可以將最喜歡的小動物作為一個有效的引入順利地開展后期的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當中既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帶動了課堂活躍的教學氣氛。并且也能夠充分地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其想象空間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三)創設故事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由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因此較為喜歡生動有趣的故事。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當中,創設故事情境可以讓小學生更快地融入學習狀態中。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充分地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故事內涵,科學合理地融入故事題材,選擇較為生動的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內容。教師的講解能夠使得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故事情節的氛圍中,讓小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在腦海中生出形象而具體的畫面。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用心聯想故事中的精彩情節,從而調動學生的創作欲望,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例如,在講解人美版一年級下冊第12課《可愛的動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講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作為本課的導入。教師先請出這個故事的主角——一只圓圓的蛋蛋。這個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蛋蛋,那蛋蛋又會有一個怎樣特別的故事呢?在這個故事里,還有一只非常神奇的小烏龜,它竟然可以擺出不同的pose,這個蛋蛋的肚子里有一個生命,到底是小雞、小鴨,還是小烏龜呢?誰都不知道。蛋蛋已經出生好幾天了,它每天曬著太陽很舒服,可到底這個小生命什么時候能出來呢?好想看看你,這不,它聽到了我們的呼喚,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這個世界。等到蛋殼一裂,一個小生命睜開一雙圓圓的小眼睛趕緊看看是誰在叫我,原來是一只可愛的小雞呀……孩子們,老師的故事你們喜歡嗎?除了這些故事我還有很多故事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這是一個大象的故事,這是一個大西瓜變浴缸的故事,這些都是連環畫的故事。不需要復雜的語言,用幾個簡單的連環圖就可以組成一個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用連環畫的方式記錄學校里舉辦的一個動物運動會怎么樣?通過把童話故事融入教學內容中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另外一方面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讓小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四)創設動態情境,啟發創作思維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輔助技術融入實際教學過程中。目前,計算機多媒體已經被各個學校廣泛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借助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形式將其融入教師的課件中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加多元化的教學體驗。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動畫片,喜歡豐富多彩的動畫人物,在教學過程當中把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短片引入課堂教學中,從而進一步地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程中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的理解,還能帶動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教師切記要把握好教學的“度”。不可單純地為了讓學生借助動畫而創作情境,這樣反而忽略了教學本身的實際意義,使得學生在短暫的放松娛樂之后仍然沒有任何收獲,這也違背了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初衷。
例如,教師在講解人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1課《建筑藝術的美》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視頻中出示白雪公主,問學生知道這是誰嗎?是的,這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她的名字叫作白雪公主,但是在她的身上卻發生了件不幸的事情……這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播放完視頻之后便可以問學生,白雪公主這么可憐,我們能夠為白雪公主做些什么呢?給她一個家,建造一個漂亮的城堡怎么樣?在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出示許多城堡圖畫,例如德國新天鵝城堡、西班牙塞戈維亞城堡,讓學生欣賞童話仙境中的城堡。之后再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利用拼貼城堡的方式創造出奇特的城堡造型,之后再拿到黑板上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拼貼了解城堡的組成,認識到城堡之間錯落、排列和前后遮擋的風格,引導小學生用房子組合成大的城堡,教學時讓學生注意要有高有低、有前后的搭配。學生通過觀看不同城堡的造型,從而自己動手為白雪公主畫一個獨特的、美麗的城堡。
(五)創設生活情境,拉近知識距離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作為美術教學活動中最為強大的資料庫,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從而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中。對任何一門學科而言,學科知識憑借單方面的口頭傳授很難獲得一個良好的效果,不能夠讓學生透徹地理解知識中的內涵。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從生活情境出發,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親切感和熟悉度,拉近學生和書本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通過教師為學生創設適當的生活情境,使得美術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架設了一座連接的橋梁。讓學生學會細致觀察、真實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日常生活與美術教學之間的關系,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美術創作中。
例如,在針對小學美術課程進行講授之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探索大自然,去觀察大自然。通過秋游、踏青等活動讓學生觀察草地上的昆蟲、花海中的鮮花,感受藍藍的天、白白的云,聆聽鳥兒清脆的叫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將這些生活中的體驗融入美術元素中能夠讓學生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有所用”,從而讓學生不斷地積累美術經驗,為其以后的美術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在針對人美版三年級上冊第3課《會動的線條》進行講解的過程當中,可以根據教師的描述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練習紙上嘗試著用線條來表現以下的事物:①水平如鏡的湖面;②波濤洶涌的海平面;③水滴落到平靜的水面上;④婀娜多姿的柳樹。通過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線條無處不在,從而了解線的構成方式,進而幫助學生能夠找到生活中的創作元素加入自己的美術作品中。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積累教學經驗。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點,以此為基礎科學合理地加入情境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加貼合教材內容的教學情境。充分地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和藝術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礎之上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審美觀,讓小學生能夠從小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藝術情感,從而為小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美育基礎。
參考文獻:
[1]閆璐.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2021(5):95.
[2]徐付強,張健.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2019(2):185.
[3]戴威.基于小學美術核心素養的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7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