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此文屬于河南省睢縣基礎教學研究室研究課題。課題名稱:數學建模活動課程的實踐探究? 立項編號:L21170348? 結題論文
摘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講授新知時,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練習時,涉及多種開放性習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課下注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發揮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關鍵詞:觀察? 實踐? 分析能力? 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加強創造性智力教育和發展性智力教育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數學教學除了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實踐、分析能力外,更應積極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師生心態。教師在課堂中要調節出一個良好的人際氛圍。課堂里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關注學生的主體,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即讓師生關系定位在探究真理的伙伴關系和解決難題的合作關系上。
(2)結合教材實際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為新知的出現創設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有創新的欲望。
二、講授新知時,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給學生提供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生通過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和創造力。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通過強調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的科學探索活動,學生獲得體驗,可逐步形成喜歡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職的心理傾向,這些雖然是淺顯的,但對于培養創造性人才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進行練習時,涉及多種開放性習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以策略開放型習題為載體,誘導學生發散思維空間。所謂策略開放型問題,就是指在具體解決此類問題時,雖然結果是唯一的,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途徑是多種的。
已知:如圖示 OA是⊙O的半徑,以OA為直徑的⊙C與⊙O的弦AB交于點D。求證:點D是AB的中點。方法有以下幾種:①連結OD,利用垂經定理得結論。②連結OB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證中點。③連結OD、BM,利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證中點。
(2)以條件開放型習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由于初中學生思維的定勢,并受制于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使他們的思維形式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維的惰性和呆板性,壓抑了他們進行創造思維的熱情。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要在教學中精選一些條件不斷變化的開放性題目,進行強化訓練,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克服思維的障礙,打破思維的定勢,培養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如圖:在△ABC中,∠A的平分線AD交BC于D,⊙O過點A,且和BC切于D,和AB、AC分別交于E、F,求證EF∥BC。
變式1:在△ABC中,∠A的平分線AD與△AEF的外接圓交于D,過D做圓的切線BC,求證EF∥BC。
變式2:在△ABC中,過點A與BC相切于D的圓分別交AB、AC與E、F,且EF∥BC,求證AD平分∠BAC。
變式3:在△AEF中,∠A的平分線AD與△AEF的外接圓交于D,過點D作EF∥BC,求證:BC與圓相切。
(3)以結論開放型習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廣闊性和獨創性。結論開放型題由于在相同的的條件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帶有一定的個性化,更能在訓練中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新能力。如:已知:如圖:AB是⊙O的直徑,BD=OB,∠CAB=300,請根據已知條件寫出四個正確的結論(AO=BO=BD除外);
四、課下注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發揮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在實踐中訓練得來,正如學習游泳要在水中一樣。故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在創造性活動中進行培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就使思維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多層次、多途徑得到啟發,不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用于求新、求異,引申拓寬,達到培養學生法阿三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目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共同研討,以啟發式的研討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允許學生自行探索、進行創造。
總之,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設法多給學生留有步步思考的余地,擴大其學習的天地,引導他們形成探索創新的習慣,使他們真正成為創造未來的主人。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但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