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麗嬌
摘要: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通過進行情境創設開展教學活動的方法,可使學生獲得真實體驗、感受,為學生提供探究知識的時間與空間。由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理論性較強,所以教師需將情境教學法充分利用起來,以此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本文從多媒體教學情境、生活教學情境、角色活動情境課堂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基于情境教學法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情境教學法可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帶來新的可能。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并使學生在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因此,如何基于情境教學法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了教師不得不深入思考的問題。鑒于目前的情境教學法較多,且可發揮出不同效用、適用于不同內容,所以下列進行了深入探究。
一、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多媒體教學情境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基于教師的引導,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從而感知知識形成的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1】。
例如在教學《青春時光》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進行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此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并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就這一單元的知識而言,包括“青春的邀約”“青春的證明”“青春的心弦”等內容,講述的多為: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身優勢及不足,且步入青春期后會發生巨大變化,需要正確看待自身的優勢及不足、變化。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直觀呈現有關于青少年的節目視頻,使學生直觀看到同齡學生在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樣子,為其樹立正確觀念、價值提供保障。又如在教學《遵守社會規則》時,教師也可將多媒體教學情境創設出來。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一些反面案例,結合這些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些行為對他人造成了怎樣的困擾及煩惱。在教學情境中,學生可設身處地的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由此可見,將多媒體技術利用起來進行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使抽象知識形象直觀地呈現于學生面前,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其成長與發展提供保障。
二、創設生活教學情境,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道德與法治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在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時,教師可以進行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發現生活與知識的聯系,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2】。
例如在教學《走進法治天地》時,教師便可將生活教學情境創設出來。具體而言,教師可引入與學生有關的一些內容,如:在淘寶上購買的東西,回來是壞的,但是與商家溝通退換貨,商家卻拒絕了,理由是商品一旦售出便不予退換,而其頁面呈現著七天無理由退貨。請問應該如何維權?如此一來,便可使抽象難懂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便可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感知法律為我們的權利帶來的保障。同時,通過相關案例,學生可形成學以致用的意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又如在教學《友誼的天空》時,教師可利用網友事件當作案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明確網絡交友的優勢與不足。由此可見,通過創設與生活有關的情境,可使道德與法治的內容變得“接地氣”,使學生快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形成學以致用的意識及能力。
三、構建角色活動的情境課堂,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角色活動的情境課堂構建簡單來說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其在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的同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綜合能力得到提升,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生命的思考》時,教師便可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扮演垂暮老人進行表演,內容不限。由于學生具有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且相關活動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學生會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進行劇本設計、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可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明確生命只有一次,并獲得相應感悟。由此可見,構建角色活動的情境課堂可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可使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得到提升,使學生感悟知識價值、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綜上所述,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的有效路徑,是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將其應用重視起來。在此方面,教師可以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借助其圖文生結合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教學情境,使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連,在降低教學難度的同時,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師可構建角色活動的情境課堂,使學生因此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及感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曉瑜.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化教學策略探究[J].學苑教育,2021(12):65-66.
[2]江穎穎.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