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恒
摘 要: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是培養學生各種習慣和良好品質的主陣地,通過學科之間內容的整合、課堂活動的精心設計,以及課程的外延拓展達到習慣的養成,能為小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學科整合;課堂活動;課程外延;習慣養成;
一年級新生處于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的時期,各種行為習慣都沒有形成,在入學后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培養,以迅速適應小學生活。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新生入學期間各種習慣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關鍵。如何合理利用一年級上冊的教材內容為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做好準備工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設計和執行。
一、借助學科整合培養學習習慣
每個人十之八九的習慣都是在幼年時期養成的,在幼年時期,習慣的培養往往又是最基礎和最關鍵的。因此,應當在這個時期特別加強對幼兒習慣的培養。對于剛入學的六七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是沒有“習慣”這個概念的,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多是“無意識”行為,往往隨意性大,自控力差。
新生入學后,老師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學生的各種學習習慣進行反復培養和反復訓練。習慣的培養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也不是哪一門課的專責,它自始至終存在和貫穿于每一門課程和每一節課。因此,靈活地整合各個學科的學習習慣,集中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培養是一條捷徑。從上課鈴聲響到準備好學具、認真聽課、積極舉手發言、正確地坐姿和握筆,學生通過間接體驗和學習,清楚地知道這些都是上課時必須具備的學習習慣。還有的學習習慣是學科特有的,語文課上需要關注的是朗讀和書寫,數學課上需要訓練的是圖形認知和數字計算,音樂課上更注重聽覺和節奏,美術課上則側重于視覺和色彩。在情境模擬中,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學習習慣有了初步的認識。
一年級學生做事拖拉,條理性差,丟三落四的行為常有發生。他們一上課就到處找學習用品,一放學到處找書本、作業本,班級學習群成了失物招領群,每天放學就是群里最熱鬧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訓練分類和整理的能力,在備課時,我將語文識字單元中的《小書包》一課與道德與法治課《愛新書,愛書包》進行了整合,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帶著他們一起認識、整理書包。在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朗讀《小書包》這篇課文,并請學生夸一夸小書包的作用,再讓他們將書包里的物品全部放在課桌上。我請一個學生給書包里的物品分類,看看哪些是生活用品,哪些是學習用品,他們放在書包的哪里更合適。接著,我帶領學生引導其重新認識了小書包的構造,引導其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間。經過各種嘗試,我們對書包每處空間進行了合理安排,所有物品都有了“家”。經過反復多次訓練,學生們整理書包的速度得到了提高。整合后的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某個場景,而是關注了每個學科在課堂上最常規的習慣要求。通過課上的反復要求和動手練習,讓學生達到熟悉和熟練的程度,為不同的授課教師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做好了鋪墊。
二、利用課堂活動培養行為習慣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豐富的教學內容可以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迅速進入課堂。形式多樣的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一年級學生在入學后會經歷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參加升旗儀式,第一次學做“兩操”,第一次度過課間十分鐘,第一次獨立完成課堂作業……面對這么多的“第一次”,他們有些手足無措,不知道鈴聲代表了什么,也不知道在升旗的過程中應該怎樣做,更不知道課間十分鐘應該做哪些事。
每周的升旗儀式是一年級小學生最期待的一項重要活動。那整齊的隊形,雄壯的歌聲,還有那動作標準的國旗護衛隊,都令他們羨慕不已。為了讓他們盡快熟悉升旗儀式的程序,我在課上準備了一段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視頻。觀看視頻后,我讓學生們找一找視頻里藏著的“號令”和“動作”。他們說,國歌就是“號令”,國歌的音樂響起要跟著節奏一起歌唱。面向國旗立正站好和敬禮就是“動作”,升旗的過程中不能說話,要保持安靜。我對他們給予了表揚,并告訴他們:一年級的小學生因為還沒有加入少先隊所以還不必敬隊禮,只需行注目禮,等我們加入少先隊就可以面向國旗敬禮了。他們聽后,小眼睛里泛起了激動的波瀾,一致要求我教他們標準的站姿和行注目禮的正確方式。學習完升旗的禮儀后,我們還在教室里舉行了一場升旗儀式。在鏗鏘有力的國歌聲里,他們感受到升旗儀式是一項莊嚴、肅穆的活動,小小的心靈里充滿了對國旗和祖國的熱愛。
三、拓展課程外延培養生活習慣
生活是課程的起點,也是課程的終點,一切學習都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一年級新生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生活能力差,適應能力差,很多事情不能獨立完成,簡單的動作也需要老師反復提醒,這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帶來諸多麻煩。
我們學校的學生中午在學校就餐,每天中午,食堂將做好的飯菜送到教室門口,學生排隊領餐,吃完飯后再將餐具放回收納盒里。在就餐過程中,總能發現各種問題:飯前洗手馬馬虎虎,就餐時嘰嘰喳喳,飯后不清理桌子,飯菜扒拉幾口就倒掉等。結合《吃飯有講究》這一課,我把開學以來學生在午餐時出現的問題以圖片的形式在課上進行了展示,并請當事人說一說當時的情景,為什么那么做。再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吃飯時到底有哪些講究?學生們經過這一次討論,明確了做好一件小事的重要性,做一個文明用餐者的重要性。
充足的睡眠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低段的學生每天的睡眠要確保九個小時左右。同時,有規律的作息時間能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保駕護航。在學習了《早睡早起》這節課后,我給家長們布置了一項任務:把孩子每天睡覺和起床的時間,以及疊被子、整理房間的圖片或視頻發在群里打卡。于是,每天早上,班級群里就會出現一段段疊被子、收拾房間的視頻。一個個溫馨的房間和一個個遵守作息時間規律的家庭展現出來的就是家校聯合教育下盛開出的養成之花朵。讓學生從課堂中學得、獲得、懂得,再在生活中練習、重復、加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變得科學和可控了。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學生習慣培養的主陣地,只有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教材,以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他們快速適應學校生活,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才能為他們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博·普萊文.15秒課堂管理法[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