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超
摘要:小學美術教師轉變以往強制性地要求學生探索美術知識真諦的死板做法,并下功夫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長久保持最佳的美術學習狀態,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為此,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實踐者要注重激發小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充足的激情進行有效探索,從而能夠更好地完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任務。
關鍵詞:小學美術;學習興趣;有趣導入;信息技術;實踐活動
以往,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美術教師總是運用機械的,沒有趣味性的方式傳遞美術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只能營造比較沉悶、壓抑的教學氛圍,很難調動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到具體的美術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較低,難以真正獲取對自己成長和發展有價值的美術知識,小學美術教學效果較差。鑒于此,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實踐者需要在新思想的指導下,運用多種創新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讓學生做到帶著積極的思維汲取有價值的美術知識,從而能夠獲得有目共睹的小學美術教學成績。下面,我將對小學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設計有趣導入,吸引學生關注
小學美術教師轉變一上課就直接灌輸教材新知識的死板做法,并想方設法設計有趣的導入,可以牢牢吸引學生的關注,讓學生快速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整節課都認真學習,不斷提高小學美術新課教學高效性。為此,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實踐者要積極進行有趣開頭的設計,讓學生初步認識將要學習的新內容,降低學生的美術學習難度,從而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美術探究勇氣。
例如,以《水墨游戲》為例,首先,我出示了一幅中國畫,引導學生進行了欣賞,高度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我為學生簡單講述了中國畫的相關知識,并出示了教材新課題:水墨游戲,比較自然地開始了新知識的講解。最后,我向學生介紹了中國畫的工具材料,使學生在認識材料的基礎上,學習了新知識,實現了深度學習的目標。總之,設計非常有趣的,抓住學生眼球的導入,使學生更為用心地學習了新知識,呈現了精彩的小學美術新課教學課堂,獲得了小學美術教學改革工作的極大突破。
二、融入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
小學美術教師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積極學習信息知識,增強自身的信息素養,合理地引入信息技術,可以豐富美術教學資源,讓學生構建更為全面的美術知識網絡,為學生今后進行有效的美術學習打好基礎。為此,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實踐者要積極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動態的美術教學過程,讓學生和興趣握手,從而能夠促使學生形成美術學習自覺性,更高效學習,不斷加深學生的美術學習感悟。
例如,以《曲曲直直》為例,首先,我運用多媒體,播放了視頻《線的認識與表現》,并出示了《奔流》和《斗牛》這兩幅美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說了說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對直線和曲線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帶領學生學習了教材中的知識,并為學生出示了我課前運用信息技術搜索的多幅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進行了鑒賞,鍛煉了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最后,我為學生引入了他們還想進一步了解的知識,滿足了班級每位學生對美術知識的需求,促使學生得到了更好發展。總之,科學地融合現代信息技術,使學生掌握了比較有活力的美術知識,轉變了學生對美術教學的錯誤認識,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美術探索情趣。
三、組織實踐活動,加深知識認識
小學美術教師將美術教學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所學美術知識的認識,可以消除學生對美術教學的恐懼心理,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愛上美術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獲得無可估量的小學美術教學奇效。為此,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實踐者要積極組織有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從而十分有利于學生獨特思維品質的形成。
例如,以《平平穩穩》為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先為學生組織了以下實踐活動:運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式完成一幅表現對稱或者均衡感受的作品。然后,學生發散了自身的思維,思考了采用哪一種方式完成作品,以及要創作一幅怎樣的作品,并親自動手進行了創作實踐,做到了靈活運用所學美術知識,對教材內容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之后,學生在課堂中展示了自己創作的美術作品,講述了自己的設計思路,主動和他人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驗。最后,學生根據他人提出的改進意見,完善了自己的作品,實現了共同進步的目標。總之,組織良好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自己做美術學習主人的美好滋味,更加好學、善學,促使學生獲得了強烈的美術學習成就感。
總而言之,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實踐者需要明確對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進行激發的重要性,并要積極整合多種有趣的美術教學策略,增加小學美術教學的誘惑力,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小學美術教學的魅力,主動學習重要美術知識,從而能夠助力學生的美術綜合水平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鄭楠. 小學美術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J]. 信息周刊, 2019(4):1.
[2]王曉蕾. 從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思考小學美術教學[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