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中生物具有理論性強、知識點復雜的特點,還具有應用性、實踐性強的特征。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并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中,將學習任務分解為課前知識鋪墊、課堂知識學習和課后分層指導三部分,不僅可以使生物課程的學習變得輕松,從而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讓學生在智慧云平臺上下載各類學習資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可落實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高中生物教學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智慧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GS[2020]GHB0331);蘭州市2021年度個人課題“智慧課堂在甘南民族寄宿制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LZ[2021]GR00XXX1108)。
作者簡介:劉建麗(1987—),女,甘肅省蘭州新區舟曲中學。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生物學的基本理念是,核心素養為宗旨,內容聚焦大概念,教學過程重實踐,學業評價促發展。其將核心素養發展到了學科素養。基礎教育的改革理應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著想,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回學生手里。作為生物教師,我們要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結合起來。
智慧課堂依托信息化和大數據,可以做到對生物教學的大部分過程進行動態分析與評價,為教學決策提供堅實的依據。而智慧云平臺,會使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更加立體,使資源推送更加智能,使課堂教學更加便利。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并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推行該模式,能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運用智慧云平臺,可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
一、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依據
(一)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導向作用。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該先深入研究該學科的課程標準,理解其中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的目標與要求。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將學科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與階段性目標深入貫徹到課堂教學中。每節課結束后,教師應反思本課的教學是否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要求進行。
(二)教材與學情依據
生物教材是生物課程的核心教學素材,是生物課堂教學極其重要的工具。分析生物教材對促進教學開展尤為重要。分析生物教材,教師要明確教材的構成,對所用教材的整體與章節結構進行分析,掌握整個課程的知識體系和設計意圖。此外,教師要依據課程目標、章節目標以及生物學科特點確定教學內容。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體地位,是所有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尤為重要的環節[1]。學情分析主要包括對學生知識水平的分析、對現階段學生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的分析、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學業需求的分析、對學生生活經驗和身心發展的分析等。
(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和教學過程的設計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設計一切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
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教師依托智慧課堂設計高中生物教學過程時應做到使教學環節完整、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預設學生活動以及活動所取得的成效,并將教學素材與教學設備準備齊全等。
(四)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通過教學評估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二是通過考試成績測評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就要求學校在開展教學評價時,既要設計章節或課程核心素養目標的評價方式,又要設計試卷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評價表等。教師要觀察、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課堂參與情況,綜合課前、課中、課后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學生,進而提供更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指導[2]。
二、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流程
本文以蘭州市蘭州新區舟曲中學“智慧教室項目建設”為載體,設計獨特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結合智慧課堂的優勢和高中生物的學科特點,建構高中生物學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把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部分,即課前知識鋪墊、課堂知識學習和課后分層指導。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師生和生生的高互動穿插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該模式教學流程如下(見下表)。
(一)課前知識鋪墊
課前知識鋪墊是指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輔助性材料掌握知識的環節,相當于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思維指導,讓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在相關材料中尋求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認真準備和設計材料。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利用智慧平臺可以展開以下兩方面的學習。
1.利用平臺上傳并討論完善實驗設計方案
由于高中生物課本中有很多實驗內容,所以教師進行分組實驗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其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在設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設計“驗證酶的專一性”的實驗,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相關內容設計實驗,掌握實驗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智慧平臺這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上傳的實驗方案可以互見,學生可以在班級空間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以此發現自己實驗方案中的不足,進而調整并優化。教師通過反饋的學情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改進,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利用微課功能提前預習重難點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部分知識較難理解,例如,第二章第二節的“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過程”,第四章第一節的“滲透現象”,第六章第一節的“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與染色質的相互轉化”等,這些微觀過程完全依靠學生自己學習很難達到理想的預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微課分享至班級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選擇性學習,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回看,帶著問題去學習,效果更好[3]。教師還可以針對推送的微課設計測試題,通過作業平臺發布習題,并規定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通過學生的完成情況以及正確率,更好地了解學情。7EE6135F-5969-4040-B423-C71BAC5849A2
(二)課堂知識學習
1.利用課堂中的互動功能進行及時反饋
智慧課堂最顯著的特點是課堂的高互動,其互動功能包含教師提問、學生搶答、小組討論、教師表揚和師生講評等。筆者使用較多的是隨機提問,其次是搶答和講評。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五節“細胞中的無機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導入知識點,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隨后通過搶答、隨機提問和討論等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并在白板上分組記錄結果,以此評選出最佳小組,同時,根據平臺反饋的學情選取兩位同學進行表揚。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成效,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通過錄像功能重復重難點內容的學習
在智慧課堂的微課功能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微課,并在課前分享給學生,這不僅可以為學生的預習提供良好的資源,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學中的重難點和疑點的講解進行現場錄制,方便學生在課后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學習。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時,由于知識較難理解,所以學生可以邊學習邊用智慧課堂的錄像功能錄制教師的授課內容,課后反復學習,從而突破難點。
3.利用智慧課堂的評價功能做反饋練習
在課堂的前半段,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并點評分析學生課前預習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交流,教師適當總結并展開對新知識的講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繼續發現新問題,能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課堂的后半段,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不定時向學生發布即時訓練,通常采用搶答、隨機提問功能,通過平臺讓學生盡可能地參與答題環節并同屏顯示學生的回答速度和正確率的柱形圖,甚至具體到哪幾位同學回答錯誤,錯在哪幾個選項,以更好地了解學情,并能點對點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三)課后分層指導
教師布置紙質練習,可以鞏固和提升學生所學知識。學生在課后可以進行個性化自適應復習,針對課堂上不理解的問題在線觀看微課學習及答疑。課后分層指導應該在線進行,在此期間,學生既可以控制學習時間的長短、方式和進度,又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內化情況,對微課視頻進行回放或快進等,還可以自主選擇在線學習某個知識點。
1.課后作業的布置及智能批改
為了鞏固和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情況,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應針對每次授課的內容進行專項作業布置。針對每位學生的個性需求,教師還可以進行分層作業布置,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了解,讓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的同時,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生物和生活密不可分,其大部分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學生經過課前知識鋪墊和課堂知識學習后,再利用課后分層作業來鞏固知識點,結合實際生活,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完成課后作業,不僅鞏固了學習內容,還能發現自身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存在的不足。
2.作業中疑難問題的討論
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他們可以將遇到的問題拍照上傳到班級空間,讓老師和其他學生看到,以此尋求幫助。其他學生看到班級空間中的難題后會進行激烈討論,在討論中可能會轉變思維方式。教師要隨時關注討論的進展情況,及時給出見解,實現師生和生生的高互動。
3.錯題的收集與糾正
學生在做課前預習測試、隨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錯誤,為了更好地認識自我,進行錯題的收集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將收集的錯題反復練習,學生可以補齊欠缺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查閱學生的錯題,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調整教學內容,防止學生因概念不清楚,反復在一個問題上犯錯誤。學生把錯題整合成錯題集,標明出錯的原因,可以更好地達到收集錯題的目的。
三、反思與展望
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智慧教學已在我國很多學校實行,并凸顯自身的優勢。但是因為很多偏遠山區學校的硬件配置還不達標,信息技術公司的軟件設備還不夠完善,部分教師適應智慧課堂教學需要一定的時間,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欠缺等,所以在中小學全面推行智慧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困難。筆者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教師應該主動創新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信息技術水平,適應教育的發展,讓智慧課堂引領教育進入智能新時代。
[參考文獻]
彭愛芬,李樟鳳.以學術班說課為例談“學情分析”[J].文教資料,2014(20):168-169.
劉軍.智慧課堂:“互聯網+”時代未來學校課堂發展新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17(07):14-19.
房婷玲,曹菡,王長纓.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初探:以“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03):77-83.7EE6135F-5969-4040-B423-C71BAC5849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