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天峰
摘 要: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我國小學教育一直存在嚴重的功利化傾向,教師更側重直接灌輸結論性知識,對知識產生的過程缺乏深入闡釋,在注重觀察與推演過程的數學學科教學中也是如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種片面的教學觀念越來越凸顯出了局限性,新課程改革也在不斷強調日常教學要回歸現實生活。本文在探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應的落實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重要性;途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5-0132-03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Life-oriented Teaching
QI Tianfeng (Huazhuang School, Honggu District,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serious utilitarian tendency in primary education in my country.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directly instilling conclusive knowledge and lack in-depth explanation of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at focuses on observation and deduction process is also like th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is one-sided teaching concept ha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its limitations, and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constantly emphasizing that daily teaching must return to real life.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life-oriented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Life-oriented; Importance; Approach research
1.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分析
(1)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學習動機理論認為,學生學習行為的發生和持續主要是靠學習動機的驅動,而興趣則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源性因素。特別是對于自主意識與自控能力比較差的小學生而言,興趣對其學習態度和行為有著更顯著的影響作用。在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其積極性得不到有效引導,好奇心也往往難以得到滿足,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心理特征之間未能充分結合,因此學生常常對數學課堂提不起興趣。而生活化教學理念則強調在數學課堂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或生活經驗中就近取材,這樣便能夠在數學知識中融入更多學生所熟悉的因素,將數學概念與規律以更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來講述。比之一味地進行結論性知識的灌輸,生活素材的融合使得數學課堂更為生動直觀,因此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與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廣泛滲透于日常生活和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數學學科所研究的數量、空間、信息、結構、變化等問題,都意味著觀察與實踐是數學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當數學教學目標被窄化為提升卷面考試分數,數學的觀察、探究、推演等過程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于課堂之外,不能有效地讓學生參與課堂實踐體驗,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下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構建起到了消極的作用。而強調生活化,就是要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回歸到對具體問題和生活現象的觀察與探究中,能夠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數學概念與規律的探究推演過程中。這種從形象到抽象、從具體問題到一般性結論的研究過程,本身包含大量的實踐探究環節,是培養學生數學實踐意識與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更加能夠還原數學研究的本質過程,進而從思維到實踐能力方面綜合塑造學生的數學學科素質。
(3)有助于幫助學生發展主體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重視直觀”“重視直接經驗”,其核心是要突出學生自己在知識結構構建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這與數學教學的生活化理念在本質上是趨同的。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對考試分數的片面追逐使得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性越來越強,教師習慣于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對數學概念與規律一味地進行機械式灌輸。這種看似面面俱到的方式,實際上忽略了與學生本人認知規律與發展性需求的結合,最終所能實現的教學成果與理想效果之間存在較大偏差,而且教師這種大包大攬的方式,會進一步透支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欲和自主性,容易使得學生對教師的知識灌輸形成依賴心態。而生活化教學模式則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生活素材的融入使得學生能夠調動自身的感性認知和感情共識來認識數學問題,促進學生主體性價值的發揮。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個人認知水平的提升主要是靠自身知識體系同外部知識體系之間的碰撞,在由此產生的爭議性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實現對自身認知結構的持續重塑,而個人自主性與能動性的發揮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就是要在課堂中借助真實問題和生活場景中所體現的數學問題來構建學生的認知沖突,以此來驅動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學習主體性意識與能力的發展。
2.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存在的問題
(1)教學素材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不足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備課環節,部分數學教師并沒有在教學素材的搜集方面花費過多時間,而是直接引用教材中的案例,或是從網上下載現成的教案或課件。這其中很多教學素材與現實生活關系不大,或是這長時間沒有更新而落后于實際情況,因此難以體現出生活化理念的核心作用。教師的這種素材引用方式會影響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質量,也容易對小學生的認知產生誤導,使得數學教學的內容脫離于真實的生活背景,學生也很難在其中感受到生活氣息。
(2)重生活化而輕數學化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講,生活化教學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和路徑,而幫助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數學學科能力才是根本目標。換言之,數學知識與能力的教學仍是關鍵,而生活化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但是在當下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在生活化教學的實踐中容易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即過于注重追求生活化的形式,反而使得課堂中的“數學味兒”變淡了,以致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受到阻礙。比如教師在課堂中花費過多的時間來講故事、引用案例、鋪墊情境等,就容易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被帶偏;以及教師在生活素材與知識教學之間的過渡未銜接好,也會使得學生模糊重點,忽視對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或者是未能有效引導學生對生活素材進行抽象化、數學化思考,這些都有礙于數學課程目標的實現。
(3)作業環節較少體現生活化因素
作業環節是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內化、鞏固、再思考的環節,如果要做到日常教學中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應將作業環節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因素。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仍將生活化教學局限于課堂教學環節,將生活素材用以輔助數學知識的傳授,并沒有體現在學生課下自主完成作業的環節。這種類似于連貫性不足、不夠徹底的生活化理念落實方式,不利于學生培養對數學生活化理念的深刻認同,不利于學生真正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3.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落實途徑
(1)整合生活素材,構建感性認知
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最基礎的就是要在課堂中融入現實生活素材。從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認知規律來講,他們的認知過程是對事物和問題的認知遵循從形象到抽象、從具體到一般的邏輯規律,借助生活素材來認識數學概念與規律,恰恰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習慣,直接接觸過于理性和抽象的數學概念反而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而且小學生好奇心重,喜愛新鮮和有趣的事物,生活素材的融入也能使得數學課堂更為生動有趣,增加數學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所以教師在設計數學課程時,要盡量融合一些生活化素材,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實際,將課堂有關數學知識進行講解,使學生理解得更透徹、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官體驗和情感共鳴,以感性認知來驅動學生對數學問題理性認知的構建。而且這樣能夠于潛移默化中帶給學生積極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并對數學的實用價值形成更直觀的認知,這樣能夠促進學生借助數學知識來發現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而這才是數學學科教學的本質意義。
在人教版四年級(下)“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三角形結構的應用場景,比如衣架、鋼架橋、金字塔、門窗邊框的固定等,來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三角形的這一特性。以及在人教版四年級(上)數學教材中“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一章里,也可以結合小區或學校推拉門中的平行四邊形結構,來讓學生認識到平行四邊形結構的不穩定性。這類生活素材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清晰地理解兩種不同圖形的結構特性,以及所具有的實用價值和適用的應用場景等。
(2)利用生活實際,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在“數學”這類涉及大量探究推演過程的學科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落實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重要途徑。情境創設的意義在于課堂上模擬或還原數學問題的應用場景,通過情境來集中凸顯爭議性問題,設計懸念和疑問,以此來引入新知識或新結論,并驅動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自主性。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多媒體設備已經在全國各地中小學實現了很大程度的普及,教師也可以有更多的教學手段來創設生活情境,比如借助圖像、視頻、動畫等,能夠將生活化因素更真實而生動地還原于課堂中,增加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以此來提升新知識導入的效果。比之教師一上來就直接講述結論性知識,生活情境的創設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通過情境的推進來層層遞進,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范圍內構建起認知沖突,進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讓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更大的期待心理,這樣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
以人教版二年級(下)數學教材中“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為例,此前學生所學習的除法都是表內除法,并沒有接觸過數學中“除不盡”的概念。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除不盡”的具體情境,幫助學生認識“除不盡”的數學意義。比如教師可以體育課上組隊跳繩為例,假設體育教師要求3人一組來進行跳繩活動,那么4人能組成幾個小組呢?還剩下幾個人?5人呢?6人呢?7人呢……依次類推,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除了3、6、9……能被3整除的人數,其余的情況都會出現有1或2人不夠組成一組的情況,即按照表內除法的原則“除不盡”的情況。然后教師便可以引入“余數”的概念,讓學生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表述方法,并讓學生認識到“余數總是小于除數”這一性質。
(3)設計實踐作業,生活化學習成果
我們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進行學生的數學知識構建時,要著力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則必須配備對應的實踐鍛煉環節,以便于讓學生有獨立驗證和檢驗數學知識與方法的機會。為了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教師也要注意在作業設計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給予學生更多的對生活問題的探究引導,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發現、驗證數學方法、歸納數學結論。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生活化理念也被納入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教材也對這一標準做出了內容設計方面的改進,增加了更多的探究實踐板塊,這也為教師在作業環節實現生活化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依照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適當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以數學視角來觀察生活中的問題,而非只是埋頭于書本,要將學生的作業完成作為數學生活化教學的一個必要環節,為學生創造一個完整的觀察—抽象—探索—猜測—分析—驗證的數學探究過程,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而非局限于對數學知識點的機械式、孤立式學習。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數學教材中“統計”一章為例,在學習完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后,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給定特定的探究主題,引導學生分組進行數學實踐。比如以“調查學校門口的交通情況”為主題,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分組對特定時間段內學校門口車輛的通行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將這一實際問題布置給學生,引導學生按照公交車、汽車、客車、自行車、行人等進行分類,然后分別進行數據記錄,并通過列表統計或繪制條形圖等方式將調查統計的結果展示出來。我們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問題的觀察、統計,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掌握相關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培育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數學”這類概括性與抽象性很強的課程中推行生活化教學方法,不僅能從課堂趣味性層面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能夠凸顯數學的本質規律和底層邏輯,塑造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將生活化理念完整地落實于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逐步培養學生的生活化視野與問題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秋榮.小學數學巧用生活元素構建高效課堂策略芻議[J].學苑教育,2021(26).
[2]張鋆.回歸生活 ?互動開放——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