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并購是企業擴大自身業務規模與市場占有率,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路徑,互聯網企業的并購行為也在不斷增加。為了客觀評價企業并購行為的成效,分析并購之后的財務狀況及其變化情況,就需要企業對并購財務績效進行評價。該文選擇以滴滴出行(簡稱滴滴)并購Uber中國(簡稱Uber)為案例,對兩家互聯網出行企業并購的財務績效情況進行分析后發現,滴滴并購Uber的財務績效欠佳,需要企業盡快加以改進,來提升企業并購的財務績效水平,發揮出并購行為的應有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企業??并購???財務績效??滴滴出行??Uber中國
中圖分類號:F530.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5(b)-0000-00
作者簡介:程悅(1998—),女,本科,研究方向為會計學。Analysi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Internet Companie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 Example of Drip's Acquisition of Uber
CHENG Yue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Province,?430000?China)
Abstrac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re an important route for companies to expand their business scale and market share and to enhance their visi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number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y internet companies is increasing.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M&A actions and analyse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its changes after the M&A, companies are required to evaluate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M&A.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acquisition of Uber China (Uber) by Drip (Drip) and find that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acquisition of Uber by Drip is poor and needs to be improv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acquisition and bring out the proper value of the acquisition.
Key?Words: Internet companies; M&A; Financial performance; Drip; Uber China
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支持,國內互聯網出行行業迅猛發展,涌現出一系列網約車企業,如滴滴、Uber、萬順叫車等,這也從客觀上驅動了整個行業的競爭壓力持續攀升,此時一些互聯網企業開始將目光聚焦在并購活動中,期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擴大自身規模,提升市場占有率[1]。但是在并購的浪潮之下,卻隱藏著一些不容忽視的風險問題,很多企業在并購活動結束之后發現,企業的財務績效不僅沒有達到預期中的目標,反而出現下降的趨勢,可以看出互聯網企業對于自身并購行為的慎重程度要不斷加強。2016年,滴滴完成了對Uber的并購行為,而自并購之后,滴滴的各項財務指標數據卻一再下滑,財務績效不達預期。在這一背景下,該文選擇以滴滴并購Uber為例,對互聯網企業并購的財務績效進行分析,希望能從中獲取經驗,為企業并購行為提供參考。
1滴滴并購Uber的財務績效分析
2012-2014年,滴滴與Uber進行兩次談判,但雙方最終因持股比例未達成一致而未能進行合作。此后,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兩家公司為了搶占市場采取了價格戰的方式,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年的時間,巨大的資金投入讓兩家公司都苦不堪言。面對這樣的局面,Uber再次向滴滴提出合作意向,雙方于2015年7月初步達成滴滴收購Uber的合作協議。2016年8月初,滴滴與Uber共同發布聲明,表明兩家公司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將擁有Uber的中國運營技術與客戶業務,同時Uber以股權置換的方式,掌握了滴滴約6%的股權,附有17.7%的經濟權益,且Uber創始人加入滴滴董事會,Uber對雙方的運營進行整合。滴滴并購Uber之后,公司的各項財務狀況發展且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公司各項財務指標顯示出財務績效的欠缺之處,具體情況如下。
1.1償債能力
償債能力是企業對于短期、長期債務的償還能力[2]。針對并購Uber前后滴滴的償債能力指標情況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公司的流動比率從2016年的4.31%,降低到2020年的2.61%;速動比率從2016年的4.28%,降低到2020年的2.6%;資產負債率從2016年的9.6%,增加到2020年的24.45%;產權比率從2016年的11.56%,降低到2020年的2.61%。
在上述指標當中,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都是公司短期償債能力的代表,而各項指標均處于下降的趨勢當中,這顯示出滴滴在并購Uber之后,公司對于短期債務的償還能力減弱,極有可能會出現有債務償還不及時的情況,流動資金的使用需求得不到及時的滿足。在長期償債能力方面,公司的產權比率債權人、股東為公司提供的資本比例增高,這主要是與Uber入駐并持有滴滴的股份有關,且同時也說明,在并購之后,滴滴的財務結構逐步轉向高風險、高報酬的結構類型之中,公司獲取收益的規模增加的同時,所承擔的財務風險性也在不斷增加。同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指標持續增加,提示滴滴的資產中,負債所占據的比重增加,原本公司通過負債方式獲取的資產比例角度,運用外部資金的能力也比較薄弱,盡管在并購之后公司資產負債率有所增加,但是整體上的比例仍然不足25%,表明公司對于外部資金的償還能力仍然不高,與此同時也表明滴滴對于長期債務的償還能力加強。
1.2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也是企業財務績效的一個重要表現[3]。針對2016-2020年滴滴盈利能力財務指標的分析中發現,總資產凈利率從2016年的6.89%,增加到2020年的7.27%;銷售凈利率從2016年的-5.69%,降低到2020年的-7.48%;銷售毛利率從2016年的16.25%,降低到2020年的11.23%;銷售成本率從2016年的90.3%,降低到2020年的88.77%。如表2所示。
上述數據表明,自2016年滴滴對Uber并購之后,公司賺取利潤的能力并沒有發生較大幅度的轉變,甚至于公司的總資產凈利率、銷售毛利率指標一度出現了負值,表明Uber在并購活動之后,自身的盈利能力并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和加強,利潤空間比較有限,業績提升不明顯,且有過業績下滑的表現。
1.3營運能力
營運能力指的是企業運用資產去賺取利潤的能力[4]。在對滴滴并購Uber前后時間內的營運能力指標進行分析中發現,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從2016年的62.12次,降低到2020年的55.38次;存貨周轉率從2016年的624.26次,降低到2020年的543.77次;總資產周轉率從2016年的0.98次,降低到2020年的0.97次;流動資產周轉率從2016年的2.28次,降低到2020年的2.16次;固定資產周轉率從2016年的20.69次,降低到2020年的16.94次。
基于公司營運能力指標分析后可以發現,滴滴并購Uber之后,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資產周轉率均處于下滑的趨勢當中。其中,應收賬款周轉速度緩慢,存有賬款回收不及時的情況;存貨周轉率下降,代表滴滴的產品銷量降低,也就是公司的市場份額增速緩慢;企業對于總資產、流動資產以及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不高,資金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資金給企業所創造的收益也有所下降。
1.4發展能力
發展能力是企業擴大自身規模、挖掘自身潛能的表現[5]。在對2016年到2020年期間公司發展能力指標的調查當中發現,滴滴的總資產從2016年的1 358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 473億元;營業收入從2016年的1 398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 417億元;營業利潤從2016年的-98.09億元,降低到2020年的-137.9億元。
針對上述指標的分析后可以發現,滴滴并購Uber之后,公司的總資產增長速度比較緩慢,資產的積累不夠,營業收入保持增加,但是在與此同時,公司的營業利潤卻在縮減,甚至出現了負值的狀態,這說明滴滴在并購之后,在營業活動中的成本投入增加,使得公司的利潤空間縮減,并購行為未能給滴滴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反而導致公司的財務壓力增加。
通過對滴滴并購Uber的案例分析后發現,并購之后,滴滴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發展能力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下降,可以看出公司的財務績效表現欠佳。針對這樣的情況,為了提升并購財務績效,互聯網企業可以從如下方面采取措施進行改進。
2基于滴滴并購Uber互聯網企業并購財務績效提升建議
2.1加強財務風險控制
滴滴與Uber天然存有不同,前者是中國本土企業,后者為美國在中設置的分公司,盡管兩者都以網約車為自身的主營業務,但是受國情的影響,兩家公司在會計規范、財務管理、經營思維等方面都存有較大的差異,在并購之后如果這一差異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那么雙方的財務狀況將始終處于分割的狀態之中,不利于公司對財務風險的控制。因此,在并購Uber之后,滴滴應當要更加深入地了解Uber作為美國互聯網公司的經營思維,繼而對公司的資產規模、負債規模等情況進行分析,尋找到適合兩家公司的全新財務管理路線,對公司的財務管理制度、財務管理政策進行調整與改進[6]。滴滴并購Uber的案例對于國內其他互聯網公司而言,同樣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需要公司在并購之后,對雙方的財務狀況進行積極整合,建立起全新的財務管理制度,最終對潛在的風險進行控制。
2.2加強業務整合
滴滴與Uber同屬互聯網企業,兩者都為中國用戶提供網約車平臺,因此雙方在業務上具有較強的相似性,這對并購后滴滴的業務整合提供了便利。滴滴可以對Uber的固定客戶群體特征進行分析,面向不同地區的用戶,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服務[7]。
2.3加強互聯網人才培養
專業的人才是企業提升業績的主要驅動力量,因此在并購之后,加強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以滴滴并購Uber為例,互聯網企業必須要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從兩家企業管理層中選擇適合的人才,負責進行業務、財務的整合,幫助企業并購案的順利完成;另一方面,可以從外聘經驗豐富的互聯網管理人才,營造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加快企業并購之后的轉型。
3結語
針對滴滴并購Uber的案例分析中發現,在并購之后,滴滴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以及發展能力指標都較并購之前有所下降,企業的并購行為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并購對企業經營業績提升的作用受到局限。結合滴滴并購Uber的案例可以發現,互聯網企業并購之前,應當要更加慎重,對并購目標進行科學的估值,合理選擇并購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并購之后要進行全面的財務整合,消除兩家公司的隔閡,使雙方盡快融合成為一體,降低財務風險。通過這樣的方式,互聯網企業的并購行為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為企業帶來效益,助力于企業營業績效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玉喜.企業并購的財務績效分析方法評價[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42(S1):26-28.
[2] 楊書敏.探究企業并購協同效應[J].上海商業, 2021(11):176-177.
[3] 郝玉萍.企業并購財務協同效應評價研究——以互聯網行業為例[J].財會通訊,2019(14):57-61.
[4] 徐靜,姜永強.互聯網企業并購中財務風險研究——以去哪兒網并購案為例[J].財會通訊,2019(14):107-110.
[5] 董麗萍,張宇揚.我國互聯網公司并購效應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9(6):153-157.
[6] 趙選民,吉月明.互聯網企業并購動因及其協同效應分析——以阿里巴巴并購餓了么為例[J].財會研究,2020(5):54-58.
[7] 曾貴榮.上市公司溢價并購財務績效研究——以上海萊士并購邦和藥業為例[J].財會通訊,2018(29):105-109.8C5C3B3F-0FCD-4085-A2C2-5B695B16E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