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
【摘要】我國小學以往開展的體育教育主要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主要目標,課堂的教學活動也以適當的活動練習為主,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力度不足。因此,本文在實踐研究過程,從多方面總結了通過高效課堂提高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小學體育;核心素養;高效課堂
我國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心素養的理念。該理念囊括多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道德、情懷、修養、自主發展與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在未來社會發展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應全面提高實踐教學水平,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小學體育核心素養體系概述
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較為廣闊,包括不同方面的內容,如知識基礎、身體素質、道德修養等。在文化技術方面,小學生的體育學科內容主要分為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兩部分。其中,體育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人文知識、鍛煉和自我保護的知識等內容。體育的基礎技能主要為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時所需掌握的必要方法。在身體素質方面,教師也需側重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運動相關素質。在健康生活方面,教師需側重輔助學生形成更高水平的健康意識。由于小學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基礎階段,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從小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識,來為后續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客觀條件。在道德修養方面,教師需重點針對學生的修養進行側重培養,不但要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也需保障小學生的心理實現良好的發展。
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具有明確的標準和方向。教師須以學科課程內容為基準,充分依據學科的知識體系,以統一的質量評價的標準為導向。教師在開展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需通過相應的體育活動來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運動的樂趣,使學生形成健康的意識。此外,教師還需側重提高教學方法的合理性。由于不是全體學生均具備較高的體育活動能力,因此教師還需以分層教學的策略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二、影響小學體育核心素養的因素
我國小學體育課程標準中指出,體育教學需側重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品格。而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則難以實現上述目標。此外,學科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落后,與當前體育教育改革思路不符,對課程的認識深度也不足。多數學科教師仍然認為,小學設置的體育課程主要的任務便是培養學生的興趣,適時讓學生得到身體和精神方面的放松,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便可。因此在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時,教師僅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技能,認為培養學生形成學科興趣,便可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上述教學理念不但無法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會嚴重阻礙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對其長遠的發展十分不利。最后,小學對體育學科設置價值的認識深度也不足,在教學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難以為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客觀條件。由于學校的硬件設施方面配置不足,因此部分專業的技能訓練活動難以實施。教師僅能夠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而無法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準確理解理論知識,又難以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能。
我國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表現出了較多的問題,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學科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積極轉變教學思想,結合小學生的具體特征和課程要求來規劃教學內容,讓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理論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能熟練運用相關的技能,持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實現學科綜合素養的養成,以此來推動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的長遠發展。
三、小學體育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1.學生體育健康意識的教學目標
小學是學生心理與生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小學教育也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在小學階段開展體育課程,學科教師需側重對學生的健康意識進行培養,引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教師在具體實施教學活動時,不但需為學生細化講解技術動作要領,同時還需讓學生明確掌握參與運動能夠實現的效果,以及運動方式不正確會形成怎樣的危害。在指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需結合學生的不同體質來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實現更高的健康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奠定基礎。
2.學生體育身體素質的教學目標
學生只有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夠以積極的狀態參與學習活動。小學是學生身體發展的關鍵期,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方面的訓練,能夠明顯提高學生的體能,優化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便需要學科教師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還需對學生的體能進行適度深化訓練。首先,體育課程的運動量需針對學生的不同成長階段來制定,具體的運動負荷也需符合小學生的生理變化特征。教師需主觀了解和感覺不同體質的學生能夠承擔的運動負荷量。此外,教師還需依據學生的不同性別來設置相應的訓練要求。男生的運動能力普遍優于女生,因此教師便需針對不同性別的學生來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從而保證所有學生的身體素質均能夠獲得相應的提高。
3.學生體育專業技能的教學目標
面向小學生開展體育技能方面的鍛煉,不但可作為優化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同時也可作為促進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關鍵。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時,需側重為學生講解運動項目的相關知識和技巧,只有學生基本掌握相關的技能,才能在體育運動中表現得更為靈活和熟練,在參與其他體育項目時,也可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在實施技能相關教學時,需為學生進行分解示范,再從整體的角度完成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動作的規范性,及時糾正學生的偏差,直到學生能夠準確、熟練地掌握動作技能,這樣才能真正促使學生不斷提升技能水平。在實施技能教學活動時,教師也需科學把握低學段學生的身體發展規律,不能開展難度過高的動作技能教學活動。
四、構建小學體育核心素養高效課堂的措施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構建小學體育核心素養高效課堂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重視理論知識教學,豐富學生體育知識積累
以往,教師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活動時,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重視程度均不足。教師往往會選擇在教室內實施理論課程的講解,如介紹體育項目的類型、發展歷史、比賽規則等內容。上述知識均是學生所必須要了解的學科內容,但相對于學生活潑好動的特征來講,上述知識的講解相對枯燥,難以調動學生對體育學科產生更高的熱情。為優化上述教學弊端,教師便需先調整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充分提高理論知識教學在整個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嘗試運用符合學生興趣傾向的方式來開展理論知識的教學,以此激發學生對學科知識產生探索的興趣,通過不斷地學習來積累更多的知識。如教師在講解籃球相關的理論知識時,便可將籃球實物作為教具。學生對籃球實物的興趣會更高,因此教師便可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自主交流對籃球的了解。此后,教師再依據學生的話題開展專業知識的講解,這樣便可實現全面的課堂互動與交流,充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如,教師在講解籃球比賽的規則時,便可為學生播放相關的比賽視頻或者是體育賽事,讓學生結合視頻內容來掌握比賽的隊形、戰術以及犯規后的處理辦法。多媒體技術能夠充分迎合學生的興趣傾向,為學生展示更為直觀的情境。這樣便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信息技術來掌握理論知識,同時還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在開展實踐課程時,教師可先為學生重復播放理論課程的內容,讓學生調動記憶,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便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完成實踐活動,實現預期的學習效果。
2.激發運動興趣,增強學生鍛煉意識
教師需側重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以此作為提高學習效果的內部動力。但部分教師卻對培養學生的興趣重視程度不足,認為學生僅通過努力也可實現預期的學習效果。這便會導致學生逐漸對學習活動產生消極的情緒,無法形成更為積極的學習動力,從而影響教學效率的提升。可見,學科教師需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側重引導學生產生運動的興趣,使興趣作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內部動力。倡導學生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自主體驗運動的意義,從而形成終身運動的意識。
如教師在開展跳高部分教學時,便可側重激發學生產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教師可組織學生觀看跳高運動員參加比賽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客觀感受到運動員的風采,從而激發學生產生更高的運動熱情。學生在看完視頻后,會對跳高運動產生更為濃厚的學習興趣,體驗到跳高運動的神奇性與挑戰性特征,從而形成學習跳高技能的積極態度,并會從中獲得成就感。在上述情感的促使下,學生會以更為積極的態度來探索和內化跳高的知識,掌握基本的技能。在教師的帶領下,主動參與到跳高運動的實踐活動中,充分感受到運動的樂趣,最終順利掌握學科的知識與技能。
3.設計多樣練習,提升學生運動能力
運動項目的形式和實施方式均應該多樣化,豐富的練習形式也可不斷提高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因此,學科教師需主動嘗試創新課程開展的方式。教師在具體實施教學活動時,需依據學生的實際發展特征來設置多樣化的練習內容,以此來吸引學生的關注,促使學生實現多方面的素質提升。但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并沒有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便導致學生參與的訓練內容與實際運動能力水平不符,引起了學生的不適感。因此,小學體育教師需將學生作為教學的重點,側重關注學生的真實成長情況,為學生科學規劃教學內容,并提高教學方式的豐富性與靈活性,合理增加學生的訓練次數和負荷量,持續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
如教師為激發學生產生參與運動活動的興趣,提高運動技能,讓學生在具體參與運動的過程中體驗到樂趣,明顯提高課堂教學的豐富性,便可為學生設計不同的訓練項目和具體方法。如在開展接力跑部分教學活動時,教師便可組織學生開展接力競賽,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傳遞接力棒。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會經歷由快傳到慢接、由慢傳到快接的反復訓練,這樣學生便可順利掌握接力的要領和恰當的時機。又如,在開展跳繩相關教學活動時,教師便可組織學生實施花樣跳繩競賽,讓學生不斷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能力,實施更有趣味性的跳繩運動,讓學生從中體驗到運動的意義和價值。講解武術基本動作內容時,教師還可為學生播放電影的片段,讓學生形成更強烈的愛國意識,從而以更為積極地態度學習動作要領。在教師的帶動下,學生可更為深刻的認識體育運動的意義,自覺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最終實現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4.指導自主活動,培養學生健康行為
學生具有明顯的獨立性特征,學生也具有獨立的判斷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師在規劃教學活動時,便需側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開展自主活動來形成健康的行為習慣。但部分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仍然沒有真正放權,反而會強迫學生被動參與到自己規劃的教學活動中,這樣不但會使學生形成逆反情緒,同時也會嚴重影響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鼓勵學生實施自主活動,并為學生提供自主發揮能力的平臺,讓學生形成合理的行為習慣。如在開展體操相關教學活動時,由于不同學生的柔韌性、平衡力等方面水平不同,因此教師為塑造學生形成良好的形體姿態,培養學生感受到運動的魅力,增強學生對運動的理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便可讓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依據學生的興趣傾向和特征來完成體操的練習。學生獲得自主活動的機會后,會明顯表現出更為積極的狀態,自主選擇適合的練習內容進行訓練。在此過程中,也實現了對體操技能的鞏固練習。部分學生還可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動作技巧的訓練,此后相互點評,不斷彌補動作的缺陷。也有學生會自主練習動作技巧,不斷深化掌握體操動作的特征。學生在開展練習活動時,教師也需隨時對學生表現出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輔助,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更高的自信,及時掌握體操鍛煉所需注意的問題和具體保護的方法,從而深化對運動的理解。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安排學習時間的機會,這樣學生便可在輕松的狀態下形成良好的練習習慣,明顯提高了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
5.滲透規則意識,建立學生體育品德
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僅是為了獲得成績方面的提高,同時也會優化個人的素養。在體育學科方面,上述內容便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品德方面。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側重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有意識的培養,運用科學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從而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但從教學實踐來看,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對學生的品德培養方面重視程度不足,也未向學生滲透相應的規則意識,這便對學生的后續成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小學體育教師須在此方面提高重視程度,結合體育運動項目的規則,讓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體育品德。如教師為讓學生掌握相應的運動技能,形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便可組織學生開展籃球競賽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認識到“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在開展競賽活動之前,教師可先向學生系統講述籃球競賽的規則,鼓勵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能力,同時也需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重點要尊重競賽,尊重對手。在活動中不忘保護和幫助隊友。此后學生便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競賽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會表現出較為積極的應對反應,努力思考,真正做到了尊重體育運動和同伴,最終推動競賽圓滿完成。教師通過向學生滲透比賽規則,便可讓學生形成遵守規則的意識,同時也能夠合理掌控情緒,與同學和諧相處,在形成學生競爭意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建立了健康的體育品德,為其后續的長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結合體育教學內容,研究了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作為新時期體育教師,要提高教學認識,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根本,全面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謝艷平.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85,91.
[2]姒建明,曹彩虹,杜冰,楊蓉.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體育課程建設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19(21):17-22.
[3]羅川.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體育知識結構化教學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9):87-88.
[4]王雪梅.淺析體育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武術教學之武德[J].中華武術(研究),2019,8(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