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慰
摘 要: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數學作業是鞏固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設計數學作業應該依據課程標準,通過對課堂作業、課外作業設計的思考和操作,精心設計、合理布置作業,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發揮好作業的鞏固性、反饋性。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作業設計
一、作業設計一(一年級上冊第39—40頁“6和7”第一課時)
(一)劃分
突出作業的實效性,必須對課本配套的習題進行課時劃分。本案例(一)是在一年級上冊第5單元“認識6和7(第1課時)”新授課后為學生設計的一組作業。
學生在本單元學習6至10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有:6和7的基數意義、序數意義、數之間的關系、6和7的寫法、6和7的數的組成幾大板塊。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則是6和7的加減法。根據教學內容的劃分,練習九第1—4題屬于第一課時對應的練習。
(二)目標
從題目的功能看,練習九第1題是鞏固數的順序;第2題是數數和比較大小;第3題是幫助理解、辨別基數和序數的意義;第4題是鞏固6、7的組成,形成把復雜問題簡化的解題思路。
作業目標:會用6、7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數到6以后再數一個就是7,區別6和7的基數意義,鞏固6、7的組成。
(三)選題
明確目標之后,要對課本的題目進行篩選和二次設計,多問為什么:為什么在這個環節上設計這個練習?主要鞏固哪個知識點?要形成哪些技能?溝通哪些知識?
目標之一:“會用6、7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數到6以后再數一個就是7”,可以直接用課本練習九第1題。此題考查學生能否理解“按順序填空”的順序既包括“從大到小”的意思,也包括“后邊的比前邊的數多1”的意思。
1. 按順序填數(教材第43頁練習九第1題)
目標之二:“區別6和7的基數意義”,可以用課本練習九第2題。此題考查學生數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加深學生對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的理解。
2. 把右邊的6只熊貓圈起來。在左邊數第7只熊貓的上面畫一個○。(教材第43頁練習九第3題)
目標之三:“鞏固6、7的組成”,可以直接用教材第43頁練習九第4題。
(四)重組
數學作業首先要具有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功能,要使學生思維得到鍛煉,布置有思維含量的作業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課本練習九第1、2題考察內容針對性強,可以作為基礎題,第3題可考查學生能否掌握一組一組地組成,作為提升題。第4題考查學生在數方塊數量的同時,不但要數能看到的方塊,還要數看不到的方塊。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觀察木塊的擺放情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可作為提升題。
例如:數一數,比一比(教材第43頁練習九第2題)。
(五)補充
在“雙減”政策下,課外作業努力體現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發揮習題的教育功能。因此,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可把一些考察目標進行整合、補充學生課后的非書面作業。
考查學生能否將物體的實際個數與數字以及量對應起來,進一步感受數是從具體事物中剝離出來的。并在數的過程中體會自然數的增加過程,更好地理解5、6、7之間的關系。設計操作題,讓學生感受認識數和數數的樂趣,在數數和游戲中進一步明確數數要按順序數。
考查學生是否能一組一組記住6和7的組成,使學生逐步形成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決問題思路。可設計一個數學游戲:和同學或者家長玩對口令游戲:6可以分成1和( ),6可以分成( )和1。感受根據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的組成。
二、作業設計二(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一)劃分
案例(二)是在二年級上冊第3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1課時)”新授課后為學生設計的一組作業。
本單元是結合生活情境與實際操作認識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有:認識數學的角、知道角有大有小、會畫角。第二課時的內容是認識直角。根據教學內容的劃分,練習八第1—5題應該屬于第一課時對應的練習。
(二)目標
從題目的功能看,課本在第43頁練習八安排了5道練習題,其中:第1題是幫助學生鞏固角的認識;第2、3題是在辨認中深入理解角的構成;第4題使學生知道角有大有小;第5題是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作業目標:鞏固對角的認識以及角的畫法。
(三)整合
教師不能將數學習題僅僅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而是應對習題挖掘、調整、重組或改編,即對練習題整合設計,對其補充和完善。
教材第39頁做一做第2題是“按照例2的方法,自己畫一個角”。第43頁第2題判斷四個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題目的針對性比較強,功能比較單一,因此可整合成一個小題組作為課堂作業的基礎題,達成目標之一“辨認中深入理解角的構成”。
1. 按照例2的方法,自己畫一個角。(教材第39頁做一做第2題)
2. 判斷小組同學畫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與教材第43頁練習八第2題功能一致)
以第1題考查學生能否在畫角的過程中突出角的構成“一個頂點、兩條邊”。以第2題考查學生能否根據角的構成“一個頂點、兩條邊”去判斷小組同學畫的圖形是不是角,加深理解角的構成。
(四)改編
教材第43頁練習八第2題,學生容易把折扇的面的大小看成是角的大小;打開折扇的過程,雖然能看到大小不一樣的角,但容易造成“角可以變大變小”的誤解。因此改編成:用“用兩根小棒擺出一個角”的“做角”活動。一是考查學生能否在“做角”的過程中突出角的構成“一個頂點、兩條邊”,加深理解角的構成。二是使學生體會,擺出的角有大有小,兩條小棒張開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反過來,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越小,角越小。
(五)重組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課的基礎題有:
1. 按照例2的方法,自己畫一個角;判斷小組同學畫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 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教材第43頁練習八第3題)
提升題則為:用兩根小棒擺出一個角。
(六)補充
為了培養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使得操作有章有法,思路明晰,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分別補充“指角、比角”作為課外作業。
1. 說理題:指一指哪里有角,告訴你的同桌或者家長。
2. 操作題:在三角尺上各選一個角,比一比它們的大小(教材第43頁練習八第5題),說說“你是怎樣比較你選的兩個角?”,并引導學生把思考過程和操作過程表達出來。
三、結語
總之,“雙減”政策下低年級的作業除了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強化,應更加注重設計具有針對性、實踐性、趣味性、有效性、特色性的作業,以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教師除了要思考如何提高課堂的效率外,更要思考如何布置課內外結合的作業,讓作業的綜合訓練效能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