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摘 要:物理學科在大多學生的認知中較為的乏味,且枯燥且學習起來較為的困難卻復雜,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具有較強的難度,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當積極革新全新的教學手段與方式。情境教學是現(xiàn)階段教學成效尤為顯著的方法之一,教師應當切實利用豐富多元的情境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科的魅力,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物理知識的學習當中強化自身的理解,促進其物理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與提升。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了初中物理情境教學與學生物理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以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情境教學;物理思維;能力培養(yǎng)
引言
情境教學是利用豐富多元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與場景中還原真實事件與問題,使學生切實有效的去感受與體驗,在這種生動與趣味的學習體驗中,積極主動的去提出、探究以及思考問題。情境教學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物理思維的有效培養(yǎng)。所以在初中階段運用情境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具有至為關鍵的意義與價值,值得廣大物理教師積極挖掘與探索全新的教學措施。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強化思維培養(yǎng)
把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是新一輪新課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對事物基本特性和運動定律本身地細致觀察就是物理教學的意義。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生活,可以從實際生活中學到很多的物理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以生活為導向,讓學生把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加深對物理知識的認識。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電路”有關知識的教學中,老師會先教授物理連接的基本理論及名詞,使學生能有一個初步的記憶。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導電?”同學們舉手答道,最普遍的礦物質是都是導電的,塑料、橡膠和其他材料則不導電。隨后教師可以提問:“水可以導電嗎?”學生積極踴躍的回答“可以,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和電視節(jié)目中常常可以看到水中的電機。”老師們可以把物理知識和真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的純凈水其實不能到導電,但要想見到如此純凈的純凈水卻很困難,所以人們認為水具有傳導電流性。”人類生活的水中含有大量的雜質和豐富的離子,所以水是一種基本的導電物質。下雨天出門時,不要誤入泥水,以防觸電。”老師用生動、生動的語言,既能營造出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又能強化物理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又能夠通過提問切實培養(yǎng)與訓練學生的物理思維,可謂是一舉多得。老師運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要素,以最貼近學生的實際,讓他們能更好地了解所學的內容,促進自身綜合素質與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
談及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我們不能忽略信息技術的功能。在物理教學中,特別是在實驗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實驗設備都能滿足,或者說,并不是所有的實驗都能得到支持;當然,最重要的是學生們對物理的熱愛,讓他們對物理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此背景下,信息技術設備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彌補此缺陷,并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另外,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設備,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提高學習成效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身的物理思維,進而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1]。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物理“來自地球的力”有關知識的過程中,信息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為物理課堂注入了充足的活力,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知識與實操內容的傳達也更具創(chuàng)造性,能夠有效提高同學們的課堂參與。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即借助多媒體播放“蘋果落地”“瀑布直下”“降落傘下落”的情境,并演示趣味實驗“神丸下坡”,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給予學生身臨其境之感,激發(fā)起學習興趣,在學生觀看課件的同時提出課堂問題——大家觀看完課件視頻后,能否簡單介紹一下為何蘋果和高山流水會落向地球?魔丸為何會不停地往下翻跟斗呢?以啟迪學生的物理思想,并帶入教學主題,使這些東西都落向地球的根源就是受到地球的力的影響。接著,教師主要指導學生研究萬有引力及其導致物體重量改變的各種因素,這一章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實踐,通常四人一組與教師互動開展實踐,需要指導學生通過計算出物體的重力與周圍物質的比值,在此狀況中,學生可以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要點具有更深入了解,而學生也通過思索、解答,進一步提高了思維能力,更有利于學生開展科學思維能力。
三、結合科學思維,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
科學是支撐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核心源動力,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yǎng),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與全方位發(fā)起探究,整合并應用物理知識,站在科學的角度去設計教學情境,通過物理實驗來推動教學,促使學生獲得物理之外的知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yǎng)設計實驗情境,以科學去探究,并用于物理知識用學生的實踐來檢驗物理知識,進而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素養(yǎng)的基礎上強化物理思維與核心素養(yǎng)[2]。
例如,在初中物理《浮力》一課的教學開展中,老師可在介紹基本物理學概念之后組織物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物理思想、技巧等加以培訓,革新傳統(tǒng)物理教學模式。學生首先對“浮力”的概念進行分析: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豎直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在得出初步結論之后,對浮力的特點和方向進行分析,于是老師便結合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幫助學生組織實踐,并展開了多元化研究:將木塊和石塊置入水中觀看現(xiàn)象,隨后配合生活中浮力的現(xiàn)象得出浮力的方向特征: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在實驗情境素養(yǎng)和科學思維的推動下,學生借由自身的實踐過程去理解物理知識,所得到的物理答案未必正確。但能夠主動解讀物理知識點,便是訓練學生物理思維的有效方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培養(yǎng)學生物理思維方面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價值,猶如在干涸荒漠中注入涓涓細流洗滌學生心靈的浮躁,使其沉下心來投入到物理知識的學習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當中。作為物理教師,應當積極革新與轉變陳舊的教學方式,讓前進教學,切實發(fā)揮其作用與價值,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物理思維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鋪墊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培庫. 初中物理情境教學與學生物理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J]. 課堂內外(初中教研), 2021(11):2.
[2]吳立東. 初中物理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J]. 中學物理, 2022, 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