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
摘要: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打破了以往只有實驗器材的優勢,為科學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其中,微課因短小精悍、趣味性濃厚、整合資源強的特征發揮了其獨特的優勢。對于小學科學的教學來說,微課的融合性教學將大大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吸收,且能在微課提供的拓展學習資源中獲得更多有利于學習的資訊,以此作為充實自身學習和錘煉自我能力的后備力量。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微課的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科學教學;運用策略
引言
小學是培養學習習慣、健全思維的重要階段,教師應格外重視該階段學生的發展。微課是互聯網時代的衍生品,能夠彌補傳統授課模式的不足。因此,將微課落實到科學課堂授課中,能夠將教材中的深層內容挖掘出來,以便提高學生成績、增加知識積累、培養文化素養。
一、借助微課,開展課前預習
預習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卻往往容易被忽視。有課前預習的課堂和沒有課前預習的課堂完全是兩種模樣。作為教師,應該以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以做到有備無患,使課堂教學更加順暢、更加高效。微課為課前預習提供了更加有吸引力的內容和方式,能夠使學生更有預習的意愿。通常情況下,學生的預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借助微課,可以有效的改變這一狀況。
例如,在教學“生物多樣性的意義”這一節的內容時,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筆者給學生制作了一個生動的微課。在微課中,筆者通過視頻的形式,一一呈現游弋的魚群、飛翔的海鷗、撲騰入水的企鵝、跳躍的猴群、飛跑的麋鹿、追逐的獵豹、悠然的丹頂鶴、開屏的藍孔雀、快速旋轉運動的草履蟲;成片的森林,關于各種動物的視頻畫面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筆者通過講解和提出問題,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達成了有效的引導,提高了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
二、借助微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在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他們對某一件事充滿極大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將自身的大部分精力投入進去。小學科學并不是一件能夠使人輕易感興趣的學科,各種深奧難明的自然現象,各種科學定理與解釋,都使很多學生望而卻步。小學科學的這些學科特點導致了很多學生對學習興趣低下,并產生了一定的畏難情緒,這也是很多學生科學學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就更有必要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在以往傳統課堂上,這一點是不容易做到的,但通過微課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則能夠更簡單、更方便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食物安全嗎”時,筆者就借助微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今社會,雖然人類在各個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在食品安全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和隱患。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更關心什么東西好吃,至于安不安全則不再他們的考慮范圍內。為此,筆者選擇“辣條”這一小學生喜愛的食物入手,制作了一個專題的微課,結合相關新聞報道,為學生闡明了情況。給了他們很大的觸動,從而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的思考。
三、借助微課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發散學生創新思維
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多涉及自然界中的科學變化,在實際授課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很有可能因為課堂的枯燥和教學內容的單一化而產生學習的厭倦感,這是相對不利的教學現象。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這一科學教具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改,并通過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發散他們的創新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創改課堂,一改往常的教學模式,即讓學生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設計中。
例如,像在一些自然界事物的探究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前先進行實踐的探究和相關資料的搜集,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課前準備統一收集,融合到實際教學中,做好這項工作的引導,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收集學生的課前準備,將其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再以微課形式呈現出來,能夠有效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活動更加多元,同時深刻落實發散學生創新思維的教育目標。
四、利用微課,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
微課時間短,知識點較為零散、碎片化,因此在應用微課時,教師可以更多的進行歸納和總結,設計一些專題性的講解,開發系列化微課。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奇妙的聲音王國》中,筆者將《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三節相關的內容制成系列微課,在其中既回顧了關于聲音的課堂知識,又穿插了制作土電話、聽診器的原理等課外知識,學生通過系列微課的學習,對聲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有效地構建起自己的科學知識體系。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更應該注重篩選、積累和歸納,將微課更為系統的收集和整理成自己有利的教學資源。
五、利用微課,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科學是一門充滿神奇現象的學科,這些現象用語言描述起來有些費力。還有些內容較為抽象,傳統的教學手段在形式的表現上太過單調,難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理解。而微課表現形式豐富、多樣,能夠直觀對很多事物、現象進行展現,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時,對于小蘇打和白醋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筆者給學生播放一段微課視頻,內容是小蘇打和白醋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整個實驗裝置被放大,學生們都能清晰地看到當小蘇打一遇到白醋,就發生劇烈的反應,冒著氣泡,這氣體能把點燃的火柴熄滅。反應過后,燒杯中還剩下什么,反應前后有什么不同。這樣,整個化學反應過程就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老師還可以用慢鏡,重復播放,學生就直觀生動的觀察到這一稍縱即逝的化學變化過程,實現了對這一知識點的深入理解。
結束語
科學課作為小學學科教學的一部分,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小學科學課程的設置對于我國國民的素質,我國未來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與小學科學實現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師要能夠合理運用這一手段,真正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文虎.淺析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新課程(中);2018年02期.
[2]鄒婷.探討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智慧,2020(33):19-20.
[3]王小鳳.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20(16):146-147.
課題名稱:基于“微課”環境下農村小學科學課堂的多元化拓展。課題批號:BY[2021]G1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