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震濤
摘要:當今時代,學校的教學任務不僅是培養知識型人才,還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全方面。多層次,高素質水平的人才,小學是學生接觸學習的入門階段,是打基礎的時期,也是行為習慣養成期間,在小學,老師就要將德育的理念牢牢地樹立在學生的心中,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加強學生道德素質的管理,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本文將以小學角度出發,探討關于小學德育工作的思考。
關鍵詞:道德教育;小學;思考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社會開始關注學生的道德素養,學校的教學任務也不單單是教給學生知識,還負責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是對學生思想進行凈化,思維塑造的教育,尤其是在小學,學生三觀開始形成的階段,學校更要抓好學生的德育教育,開展德育工作,為學生一生奠定思想基礎。
一、在小學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小學是學生剛剛有辨別能力的階段,小學老師任務至關重要,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什么樣的行為是好的,什么樣的行為是壞的,什么樣的事情能做,什么樣的事情不能做,在小學階段,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就會走偏,學壞,甚至是在將來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
并且道德素質也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一個品質,是最基本的要求,無論學生在學校,還是將來走入社會,都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小學正是一個人意識塑造和行為養成時期,從小學就要培養學生的德育的意識,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喂,之后的學習和將來步入社會,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二、在小學開展德育工作的具體實施
1.加強德育教育推廣,培養學生德育意識
老師可以在班級里多多提倡德育意識,加強德育教育的推廣,也可以將名人事件張貼在班級內,比如某學校某學生拾金不昧,受到老師家長夸獎,后被教育局采訪,上了電視的名人事跡,或者是小學生扶老人過馬路等,通過榜樣的作用,加強學生德育意識的建設,老師還可以定期在班級內開展德育教育主題班會,加強德育意識在學生心中的分量,培養學生德育意識。
例如,老師可以在每周一下午,開展德育教育主題班會,給同學們介紹應該具備哪些道德素養,加強學生德育意識的養成,并且可以在班會上,設置問題讓同學們回答,如撿到錢時,該怎么做,又或者是在路邊看到垃圾,該怎么做,老師可以從小事出發,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加強學生的道德素養,從小學開始就將道德素養的意識牢牢的樹立在學生的心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此可見,在小學加強德育教育理念的滲透,能夠加強學生們的德育意識,培養學生們的好的道德行為,小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強,喜歡模仿別人,喜歡向周圍的人學習,在班級墻上經常張貼好的榜樣,學生會有崇拜意識,會愿意向榜樣學習,向榜樣靠近,并且開展道德教育主題班會,學生老師一起參加,在班會上讓學生詳細了解道德建設,老師也可以把不遵守道德素質的危害,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由衷的愿意去建立好的道德修養。
2.加強小學老師行為規范,給學生起好帶頭作用
立德樹人,老師首先得自己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起好學生的領頭作用,言傳身教地讓學生學習道德理念,老師的行為,老師的言語都是學生最好學習的參照對象,并且老師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及時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現問題及時調整,讓學生從小不會因為不公平待遇而心理扭曲,讓學生在舒服的學習環境下學習,進而加強每一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
例如,老師在平常的說話,行為,甚至是在穿衣風格上,都要注意。小學往往是學生喜歡模仿,喜歡向周圍人學習的階段,老師要以整潔干凈的衣服上課,不能穿太過暴露的衣服,給班上的女同學帶來不好的引導,并且老師要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同學,避免學生因不公的待遇而導致偏激的行為,老師要給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榜樣。
由此可見,老師是學生的最好的學習對象,許多學生因為小時候老師的不同,造就了以后性格的不同,小學老師就要起好帶頭作用,引領學生們向正確的道路前進,在平?;蛘呤墙虒W中,老師都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老師更好地踐行道德素質,并體現在平常的行為說話中,才能更好地將道德教育教給學生,這樣的道德教育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果。
三、總結
在小學就要注重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培養,讓學生從小就向好的方面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老師也要做好學生的引領作用,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學生的榜樣,帶頭遵守道德規范,并且,德育教育也可以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將優秀的人物事跡分享給學生們,并且可以開展主題班會,詳細介紹關于道德素質教育的有關方面,加強學生們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堯堯.立德樹人,鑄魂育人——關于小學德育工作的思考[J].啟迪與智慧(上),2022,(03):114-116.
[2]張國翔.微風輕撫花蕾開——淺談如何加強德育工作,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J].安徽教育科研,2021,(13):93-95.
[3]王芳;來春旭.談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