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玉宜
摘要: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高中音樂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與不足,因此,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對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與創新,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音樂;藝術素養;培養策略
本文從課堂藝術氛圍、創新課堂形式、善于發現學生興趣點、積極參與學校藝術活動等方面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高中音樂教育中學生藝術素養培養中的問題
(一)缺乏足夠的重視。在高中階段,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學生、家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且存在著嚴重的忽視現象,有的其他學科的教師甚至可以任意占用音樂課堂的時間,從而妨礙了對學生基本的藝術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二)重理論而輕實踐。新時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學生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有實際的操作經歷。由于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當前高中音樂教學中仍存在著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而忽略了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二、營造課堂藝術氛圍
良好的課堂藝術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收獲音樂知識。如在開展“多彩的民歌”這節課程時,教師可首先播放學生耳熟能詳的民歌《茉莉花》,學生可在短時間內進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對音樂的理解程度,掌握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逐步加強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另外,教師還可在課堂中穿插播放《刨洋芋》和《信天游》等極具西北地區特色的歌曲,體會與《茉莉花》這類音樂的不同之處,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地域因素在形成音樂風格之中的作用。教師可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形成濃厚的課堂藝術氛圍,增強學生的藝術素養。
三、創新課堂形式
(一)綜合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
隨著教學條件不斷完善,多媒體早已走入了教學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各類音樂,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認識到各類音樂的不同特點。如在“現代京劇”這節課中,要使學生認識到京劇的博大精深、與其他音樂形式的不同之處,了解到京劇是由服裝、動作、唱腔和故事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所組成,感受國粹藝術所帶來的心靈震撼。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如3D虛擬技術、杜比環繞和杜比全景聲等,將京劇中的細節之處完全展示出來,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發掘音樂之美。
(二)利用好校內現有的音樂資源
隨著師資力量進一步增強,當前大部分高中學校均配備了較為完善的音樂學習場地及各類音樂器材。但學校長期忽視了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工作,致使大部分資源長期處于閑置狀態,未能真正發揮其作用。教師可依據音樂課程教學大綱,利用好這些寶貴的音樂器材,讓學生親身感受演奏樂器所帶來的樂趣。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自愿組合成各種類型的樂隊,定期開展樂隊之間的比賽,激發出學生的參與熱情。如條件允許,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前往各種音樂表演場所,現場聆聽藝術家所呈現出的作品,開闊他們的眼界。在現場氛圍的感染下,學生的音樂潛能被充分激發出來,從而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
四、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學生之間對音樂的認知存在較大差異,其所關注的側重點均有所不同,教師應善于觀察學生的興趣點,按照學生的興趣制訂最為合適的教學策略。有些學生較為喜歡音樂,在校期間參加了各類樂團,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點,設立多種樂器學習小組,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興趣參與到音樂學習中。當前高中生群體普遍對流行音樂的接受程度較高,但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致使其并不能從專業角度深入學習其中的知識。高中音樂課程改版后,加入了一些關于流行音樂的內容,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興趣,及時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流行音樂的相關知識。教師可向學生播放一段流行音樂,然后詢問學生是否能判斷出這段音樂所屬類型,如果學生對此了解較少,教師要進一步講解此類流行音樂的起源、發展、現狀、趨勢等知識,還可以分析這種流行音樂與其他類型音樂之間的異同點,使學生的音樂知識體系更加豐富,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
五、重視音樂實踐環節
高中階段的音樂課程安排較少,僅利用課堂時間遠遠達不到學習目的。對此,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主辦的各類藝術活動,以實踐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及理解。如在學校舉辦歌詠比賽期間,教師應根據學生興趣,向學生征求參賽曲目,通過一段時間的專業舞臺指導及聲樂訓練,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使他們掌握多種音樂風格的演唱技巧及舞臺表演方法,將培育學生藝術素養的工作落到實處。
六、從實踐性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認識
音樂教學既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能使左、右腦協調,保證左右腦的相互促進與發展。因此,提高學生的認識是培養高中生基本藝術文化的根本途徑。因此,在開展音樂課程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采取適當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提高同學們的左腦和右腦的協調與均衡。比如,在教學中,單純地給學生看一些關于樂器的圖片或者說明它們的構造和原理,是無法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這些樂器。老師要盡量讓學生親自體驗到不同的樂器差異,透過實際的練習,拓展學生的音樂知識,增強他們辨別和鑒賞的能力。以此為依據,培養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在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為培養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七、培養學生的創造素養
音樂創作需要作家的跳躍性思考,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整個社會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個藝術作品的產生都是從零起步,獨具特色。在此基礎上,高中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對高中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其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例如,在給學生講解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組織同學來表演,讓他們體會到創作者的精神,發揮自己的才能,讓他們認識到,不管用什么方式創作出來的音樂,都是人類的智慧,值得同學尊敬和敬仰。同時,也讓同學們認識到音樂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影響。
結語
總之,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只有通過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有效提升,才能實現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目標。在教學中,要始終立足于學生的藝術文化培養,并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出有效率的音樂課堂,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戴曉健.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以混聲合唱曲《雨后彩虹》為例[J].學苑教育,2021(34):79-81.
[2]李亮.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淺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導入藝術[J].求學,2021(40):65-66.
[3]唐早早.讓歌聲在心中流淌——普通高中音樂“歌唱”模塊教學的探究與思考[J].高考,2021(29):161-162.
[4]李董宇.滲透多元文化推動文化自信——新時期高中音樂教學中多元文化的應用策略[J].新課程,202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