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森
摘要:情境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其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提高個人學習的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為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手段,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啟迪學生不斷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深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印象,提高信息技術的學習效率。小學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初始階段,教師應積極思考構建高效信息技術課堂的方法以保障學生學習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多元情境;教學策略
引言: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一些信息技術知識過于抽象,需要教師通過情境創設將其形象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效率。多元情境有利于學生“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幫助學生在明白信息技術原理的同時,運用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從情境引導到自主實踐的轉化,也是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1]。
一、設置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配置了電腦,這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基礎條件。小學生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對此,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一些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在相對熟悉的情境中保持持續學習狀態。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家長由于對信息技術存在誤解,認為學生在計算機上很難學到知識。對此,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更正學生現有的關于信息技術的錯誤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引用正向積極的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案例,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探索和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創設一些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來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2]。
例如,若學生喜歡看動畫片,教師就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動畫的制作過程,鼓勵他們通過改變幀數來調整動畫進度等,這些具體任務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融入教學活動,對他們的學習與成長有很大幫助。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教師還可以從基礎的教學軟件入手,比如,在學校計算機上安裝打字練習軟件,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故事作為打字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打字興趣,促使他們提升打字速度與準確率。對于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繪圖類、剪輯類軟件,教師也可以將其引入課堂,幫助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拓展學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二、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思考習慣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創新,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過程中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并且能夠發現新的問題,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提升,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通過問題設置,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批判思維,促使學生在進行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同時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從而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養成科學學習態度,提高問題探究能力,并且能夠通過問題鉆研提高學生學習質量[3]。
例如,以“收發電子郵件”情境教學為例,學生需要在掌握電子郵箱的申請和電子郵件的收發的基礎信息技術知識上,編寫電子郵件并發送。首先,教師可出示問題情境:“小明在網上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了一個國外的朋友Mike,有一天Mike給小明寄了一封信和國家的特產,小明想要感謝Mike的這一份心意,但覺得通過寫信的方式較為煩瑣,所以想要直接在網上進行交流,但此時他又覺得直接感謝顯得較為草率,大家能不能幫他想想辦法,如何既有禮貌又不失便捷地向Mike表達小明的感激之情呢?”在此問題情境的啟發中,學生迅速地想到了可以利用電子郵件的方式傳遞小明的感激之情。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本節課編寫電子郵件的學習內容。接下來,教師可進一步細化問題情境:“小明打開計算機,想要給他的朋友Mike發送一封電子郵件,但突然想起自己并沒有電子郵箱,大家能否幫助他申請一個電子郵箱呢?”在這一問題情境的啟發下,學生打開了中國網易網站,為小明申請了一個免費的郵箱。
在學生申請郵箱賬號后,教師可再出示兩個問題,一個是網易主機名的后綴是什么,讓學生關注網易網站的后綴,能夠辨別用戶名和主機名的區別;另一個是密碼提示問題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回憶密碼提示是為了謹防自己忘記。在發送郵件的環節,教師可進一步創設問題情境:“小明在發送郵件的過程中遇到了麻煩,不知道如何填寫有關郵件的主要內容,大家能否幫幫他,將他對朋友的感激之情傳達到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收件人、發件人、主題和抄送四個板塊,讓學生在教師具體例子的講解中,了解這四個板塊的含義并且為小明補充完善其想要傳遞的信息。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還發現郵件上方有一個“添加附件”的按鈕,教師可提示學生附件能夠隨著郵件的內容發送除文字以外的資料,比如圖片、視頻、音頻等。此時,有的學生提出小明可拍攝一段感謝視頻作為附件,隨電子郵件進行發送,以此表達對朋友的感激之情。當學生能夠通過層層問題情境的回答,掌握如何收發郵件之后,教師可讓學生給班級同伴也以同樣的形式發送一封郵件,學生在這一應用活動中深化信息技術的學習印象。
三、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以致用
生活情境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提煉而來的,所以,更容易與學生的情感認知產生共鳴。在生活情境的創設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表現、行為習慣等要素出發,體現出信息技術與學生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建立有機聯系,認識到在生活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插入表格》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開支小管家”情境,以周為單位讓學生記錄自己的每一筆開支。在制作表格時,學生可以把自己的開支分為五類,分別是學習、交通、人際交往、零食、其他購物。每星期進行一次表格匯總,每月評選一次“理性消費小能手”,通過種生活情境的引導,不但鞏固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而且還改變了學生亂花錢、攀比浪費的壞習慣,將育人巧妙融入信息技術教學。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創設多元情境,要做到靈活、適宜,充分體現多元情境的價值。多元情境整合了多種教學資源,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思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洋洋.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34):122.
[2]吳曉云.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情境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科普童話,2020(14):108.
[3]夏盼.多元交互催生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J].新教育,2019(2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