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旋律
摘要:該文通過實施城鄉網絡聯校,針對區域農村美術教育均衡難題,利用網絡聯校開展雙師課堂,讓農村邊遠地區的孩子, 能夠享受城區的優質資源,通過開展系列城鄉美術專遞課堂模式,使農村的美術教師能和城里的專職美術教師共同參與研究教學問題。起到名師輻射幫扶,城鄉教育理念融合,教研水平提升,為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雙師課堂;美術教育;城鄉均衡
信息技術2.0時代,隨著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逐步提升。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是當前教育積極探索的熱點問題。北湖區在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研究,組建了區級與校級融合研究團隊,形成了“區域引領、整校推進、均衡發展”的區域2.0推進實施路徑。目前農村教育義務教育辦學中存在經費投入、師資資源配置、課程開設和留守兒童等諸多困境。特別突出的是音樂、美術等學科。我區在探索網絡聯校城鄉美術教育一體化研究,打造“專遞課堂”"雙師課堂"。區級融合研究團隊組織美術學科骨干教師,將線上教師資源與線下教師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通過城鄉教師之間的協同教學來提升教學效率的教育教學模式。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下,線上教師與線下教師有相對明確的分工。線上教師主要負責學科知識的講解,線下教師負責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以及日常作業的輔導、課堂的管理等工作。線上線下"雙師課堂"協同教學,形成實施區域雙師課堂的五部曲:
一、摸清底子,明確區域美術網路教研的必要性
通過深入調查本區農村學校美術教育教學現狀,發現農村學校美術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
1、對美術教育的認識不夠。農村學校教師多為兼多學科教學,且教非所學。其他學科可隨意占用,美術學科課程無法保證開足開齊,農村學生無法掌握應有的美術知識和技能,造成農村學生整體美術素養偏低。
2、農村美術專業教師匱乏。農村學校美術教師接受專業和系統的學科培訓為數甚少,4與美術教學的實際需要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多數學校安排一些年老體弱的教師教美術課作為對老教師的照顧。
3、農村美術教學設施配置不足。農村學校美術學科教學資金投入較少,教學設施缺乏。嚴重阻礙農村美術教育的開展,更談不上開展美術實踐活動。
如何提升農村學校師生美術素養?如何實施網絡教研提升美術教師的專業能力?如何以教研協作為抓手,實現信息技術和美術教學的深度融合,推進農村美術教育?這是我們研究和推進的主要方向。
二、搭好臺子,擴大區域美術網路教研范圍覆蓋面
近年來,區教育局重點投入農村薄弱學校,實現了全區中小學農村學校有線、無線網絡全覆蓋,為城鄉網絡聯校,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推進教育均衡打下基礎。組織成立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美術融合研究團隊,通過對農村學校進行網絡聯校,實施城鄉美術雙師課堂,城區專業美術教師通過網絡線上進行直播共享,探索網絡教學、教研、的雙師課堂模式構建和有效的校際協作幫扶,實現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通過雙師課堂實施帶動城鄉教師網絡教研全過程參與,充分發揮城區優質校示范、引領、輻射作用,發揮城區學校學科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逐步轉變農村學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方式與方法和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對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整體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進一步加快城鄉美術教育一體化進程。
三、鋪好路子,定好區域美術網絡教研主體結構
通過城區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進行結對幫扶,進行聯盟校、幫扶結對校的形式常態化地開展活動,并對主課堂教師和輔課堂教師進行培訓,制定可實施的有效方案。主輔課堂教師培訓主要是強化雙師課堂的信息技術操作的能力教師的六種能力:信息設備的操作能力、應用軟件能力、資源處理能力、自制資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其次是教學環境:對雙師課堂教學環境的掌握控能力的培訓。實施“同在藍天下公益城鄉網絡聯校專遞課堂”,并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形成了區域實施雙師課堂的基本構架。(圖一)
四、定好調子區域美術網絡教研內容有了新融合
1.探索網絡聯校方式,打造城鄉美術專遞課堂。探索城鄉專遞課堂1+1、城鄉同步課堂1+N,將名師授課與課堂輔導相結合的高效學習模式,形成了在線教研的流程與方式(圖二)。
2.豐富教研活動開展形式,構建新型教研生態環境。熟悉網絡平臺的溝通手段,突破時空的交流。及時探討交流和呈現問題的解決辦法,過程和結果。促進自身專業素養提升,專業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優,形成名師授課與實時輔導的高效學習模式(圖三)。
3.圍繞專遞雙師課堂開展“指尖”上的教研,設計專遞課堂備課信息表(圖四)。通過騰訊文檔利用手機就可進行指尖上的在線集體備課,事先了解學情,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有針對性進行彈性課程設計,確定教學流程。課后主輔課堂教師共同進行教學反思,有利于課程教學改進。并將課堂教學中優秀學生成果進行整理。
4.形成“學、研、磨”三位一體的網絡教研模式。“學”是主講教師與輔課堂教師通過打造專遞課堂,進行課前的課程學習交流保持對課程理解的一致性。“研”是課中的活動實施方式,主課堂學情,教師的分工,活動的參與,探索專遞課堂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課后的總結歸納及作品的評價與收集。“磨”主講教師對授課流程的熟悉、教學活動的組織,對課程彈性設計實施的靈便性把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熟練操作進行反復研磨。通過網絡教研形成研究共同體,促進雙師的共同提升,以達到專遞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五、抓好例子,區域美術網絡教研內容有了新成果
1.形成本區域網絡支撐下雙師課堂的遠程協同教研生態鏈。(圖五)區美術融合研究團隊引領各校美術教師的校本培訓及網絡培訓,各校采用教科組研訓及聯盟校網絡教研并舉的方式,教研組與教師個人共同研究融合課程設計,通過課堂實踐教學,教師則依據主課堂需求進行課程重構,打造精品課程實現共享資源,最終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質量提升。
2.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城鄉美術專遞課堂顯成效。
北湖區美術融合研究團隊,實施“美術教師公益計劃”,網絡聯校——城鄉美術專遞課堂系列活動。采取“1+1”專遞課堂,由城區1名美術教師為農村學校1個班級為主課堂(主課堂有1名輔導老師),量身定制教學設計后進行網絡授課模式。
城區學校郴州市四十一完小與華塘中心學校幫扶結對。采用“1+1”模式為華塘中心學校實施了《當昆曲遇上衍紙藝術》專遞課堂教學。四十一完小的曾桂麗老師選用手工衍紙藝術來表現昆曲表演服飾中豐富的立體造型,現場邀請了郴州湘昆曲團的演員們來課堂現場表演,讓農村孩子在線直觀感受昆曲藝術的魅力。通過探討昆曲服飾細節及藝術特色,深化農村孩子們對昆曲服飾造型象征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研究衍紙材質特點、分析昆曲服飾不同造型,將衍紙藝術的表現技法與昆曲藝術服飾美巧妙融合。通過分組合作,創作出昆曲人物服飾衍紙作品。本次城鄉美術專遞課堂通過對地方昆曲藝術的了解,探索了以衍紙藝術表現昆曲服飾造型的創作,增強了對中華傳統藝術活態傳承的自豪感。構建城鄉專遞課堂對城區教師是教學共性的研究提升,對農村孩子的美術學習是共享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構建城鄉學習共同體的成長歷程。其課后與華塘中心學校孩子們共同打造的作品被邀參加湖南省鄉村美術作品展,并在湖南美術館展出。
3.打造指尖上的雙師課堂,網絡雙師課堂常態化實施。
要讓網絡雙師課堂常態化進行,首先應在設施設備方面要求便捷。嘗試利用錄播室、教室、畫室等場景進行授課。對在線授課的錄播室信號穩定,畫面清晰,但輔助教學操作的人員較多,且雙方的網絡要能接通。為讓雙方教師能夠單獨操作進行網絡雙師課堂,嘗試“指尖上”的專遞課堂,利用手機直播軟件,通過主課堂的教師在一體機連結后便可展示給學生,主講教師通過電腦進行授課演示,利用手機實時觀察主課堂,并于主課堂課堂孩子進行交流,教師只要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就可以進行直播活動了。“指尖上”的專遞課堂,其便捷、直觀、易操作利于教師常態化進行城鄉專遞課的有效方式。
通過網絡聯校,農村學生在線共享城市教育優質資源,城鄉美育交流同步更新。此項活動通過美術直播課程資源開發,推行城市教師“定點”的農村教學服務,打造區域特色化農村美術教學課堂,探求城鄉教育資源互通互促,摸索構建一條適合城鄉共研的教育教學新路子。
參考文獻:
[1]楊紅英高萬君農村小學(幼兒園)藝術課程教師現狀的調研與思考渤海船舶職業學院社會科學Ⅱ2013.
[2]莊敏琦,莊菁瑋,李明翔.“互聯網+”背景下校際協作教研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5.
[3]胡小勇,馮智慧《在線教研實用指南》廣東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網絡聯校推進城鄉中小學美術教育一體化的研究(課題批準號XJK19CTW0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