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
摘要:小學音樂課程中,音樂欣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音樂欣賞,學生能夠對音樂知識有更多的了解,對音樂情感的表達、技巧的運用也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因而教師應重視音樂欣賞課,并重視在欣賞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诖?,本文探索了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促進作用,并總結了幾點組織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的路徑,希望可以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核心素養;音樂欣賞
![]()
引言:
音樂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其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當下的小學音樂鑒賞教學中,存在部分學生興趣不足、思考深度不夠、無法挖掘音樂作品內涵等問題,導致其核心素養的提升受到限制。為高效組織教育活動,小學音樂教師要探索更多組織欣賞活動的策略,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作品主題,融入音樂的世界中,并養成良好的鑒賞能力和興趣。
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促進作用
音樂核心素養包含實踐能力、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和品質,有助于幫助學生實現身心健康成長的目標,也是學生今后發展和進步所需的品質和能力。重視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具體表現如下:其一,提升音樂審美能力。通過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鑒習慣,并能夠對樂曲的旋律、歌詞、演奏技術等進行分析,從而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其二,提升音樂實踐能力。通過有效的欣賞,可以對樂曲產生深度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可以實現高質量演唱、演奏或感受的目標。其三,提升音樂認知能力。圣桑曾說:“音樂始于詞盡之處”。很多作詞家、作曲家以及演奏家等都在音樂的創作或表演中融入了自身情感、時代背景甚至民族文化內容,音樂認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對樂曲內涵進行感知、體驗和理解。通過長期參與欣賞優秀的樂曲,可以掌握更多的欣賞方法,從而強化音樂認知能力。
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培養聆聽習慣,助力精彩欣賞
提及小學音樂欣賞課,很多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聆聽,但是在聆聽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這樣才可以讓學生頭腦中生成畫面感,并讓學生積極有效審美。
首先,讓學生養成持續聆聽的習慣。對于各種音樂并不是一次聆聽就能夠有效捕捉,尤其是對一些音樂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而言,要求他們一次記憶音樂的旋律,這是非常困難的。故而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讓他們可以更好地把握音樂節奏,根據音樂的旋律來做出相應的肢體反應,更鼓勵學生用自己手邊的一些物件來打拍子、唱旋律,這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深度聆聽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聆聽過程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改變學生隨意聆聽的習慣,有的學生邊看書邊聆聽,單純將音樂當成了背景,還有的學生在聆聽音樂的中間打斷提出一些問題,這些都不是良好的聆聽習慣。音樂欣賞課首先要讓學生集中精力聆聽,靜下心沉入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中。當學生可以沉下心靠近音樂時,才能更好地實現有效聆聽。在音樂欣賞中,要讓學生嘗試去把握樂曲的一些鮮明特點,如標志性節奏、音樂演奏所使用的樂器,并嘗試把握音樂所傳遞出的情感。教師可以試著讓學生對幾首音樂進行對比聆聽,幫助學生發現其中的異同,讓學生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逐步有章可循。
(二)借助音樂形象,激發學生興趣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從音樂形象著手,引導學生認識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帶領學生欣賞樂曲,感受樂曲中的音樂形象,體會音樂的美。
如欣賞《百鳥朝鳳》時,教師可圍繞曲中“鳥”這一形象展開教學,先讓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鳥,并試著模仿其叫聲,通過交流和模仿,使課堂更加活躍,吸引更多學生融入課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積極參與,談談自己對鳥的認識,模仿幾種鳥類的聲音。之后教師可為學生播放各種鳥類真實的叫聲,加深學生對鳥的認識。接著可為學生播放欣賞曲目,讓學生帶著之前的認識和理解欣賞曲子,感受其中鳥類的多樣,體會曲子的情感。
(三)巧用音樂情境,活躍教學氛圍
許多音樂中都有情境,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引入情境,豐富音樂的表現形式,使教學更有趣味性。
例如,欣賞《森林狂想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講述自己對森林的認識,詢問學生是否親身接觸過森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經歷,通過談論相關經歷和認識,使教學氣氛活躍起來。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樂曲,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歷和認識欣賞樂曲,感受樂曲對森林的表達。之后,教師可給學生展示森林的圖片,播放森林的視頻,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再次欣賞樂曲,感受樂曲的美妙。
(四)組織課堂表演活動
在樂曲欣賞過程中組織表演活動,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活動形式,還可以使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練習歌唱或演奏技巧,并結合歌詞或旋律做出相應的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其音樂核心素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曲目,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表演活動。
以《公雞母雞》教學為例,本課內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對其描述的情節進行猜測和分析。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分辨“公雞的叫聲”和“母雞的叫聲”,體會鋼琴和小提琴分別代表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鼓勵其通過表演表現樂曲中的內容。當“公雞打鳴”時,扮演“公雞”的學生可以站起來唱,并用手做喇叭展示公雞鳴叫時聲音的洪亮:當“母雞”叫聲出現后,扮演“母雞”的學生要將雙手握拳放在胸前,通過手臂震動體會母雞發出“噠”的聲音時音調的上揚。通過這種表演活動,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樂曲欣賞過程中,仔細分辨鋼琴和小提琴的聲音,猜測公雞和母雞的情緒,真正體會到演奏家通過樂器展示動物特點的能力。
結束語
總體而言,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需要,也是音樂教學的要求。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音樂特征,靈活開展教學,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積極融入課程,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媛.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J].小學生(下旬刊),2020(12):89.
[2]黃曉慶.淺析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20(29):135-136.
[3]潘聰.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分析[J].智力,2020(2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