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立
摘要: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信息接受與反饋、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創設思維的情境,使教學過程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情境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把思維過程“融”于情境中,學生就會對教學活動產生直接、強烈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托爾斯泰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文分析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情境運用。
一、創設游戲情境,讓孩子快樂學習
喜歡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數字6的讀寫》時,授課前設計“搶凳子”這一游戲來導入所學知識:6名學生圍著5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后,學生們奮力搶屬于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通過這個游戲,學生們直觀的建立了數的概念,了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復習了上節課有關“5”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再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加、減運算是一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可在練習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送信”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學生最樂于做的,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更使學生產生競爭感,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當學生探究了計算方法后,教師設計了小組接力賽規則,各組做好準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每個接到蘋果圖片的學生,認真計算填寫一道式子,然后傳給下一位學生,各組學生同心協力爭第一。摘蘋果接力賽,學生非常感興趣,活動效果好。這個游戲給學生提供了熟練計算的機會,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孩子走進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數學教學要善于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結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觀察、體驗、操作、思考,從而理解數學的價值,掌握數學知識。創設貼切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好地理解數學。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擬購物。其中教師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一學生拿著5元錢購物,如果他想去買7元錢的小汽車,夠不夠?如果不夠怎么辦呢?這時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回去拿了2元錢再來買;有的說問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錢再來買;有的說錢不夠的話,不是正好有5元錢的一本書嗎,讓他改變主意就買5元錢的一本書吧,這樣還可以從書中多學點本領呢;有的甚至說你可以去跟賣東西的人討價還價,叫他打一下折,7元錢的文具盒就5元錢賣給我吧,我下次還會到你這兒來買東西的。看一年級的小朋友能有這樣隨機應變的想法,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聯系了生活實際,讓學生擁有了更大的創造空間。
三、創設故事情境,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童話故事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最愛,把數學問題用童話故事的形式描繪出來,能夠給數學問題賦予情節,甚至賦予生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教學中把書上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編成一個個故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加法和減法(一)”時,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題: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他們無憂無慮地生活著。一天,小象過生日,她邀請了幾位好朋友到她家玩。小熊住在森林深處,一大早就趕來了。他帶了3桶最好的蜂蜜送給小象。看,隔老遠,他就喊起來了:“小象,小象,快開門,你看我給你送什么來了?”小象早就聞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趕忙迎出來,“謝謝、謝謝,快屋里坐吧!”不一會兒,小兔子也來了,送給小象一束鮮花和20個蘋果。小猴也趕來了,他從果園里摘了8個桃給她。小花貓也來了,她送給小象一個漂亮的花環。小豬最后一個到,但她什么也沒送,還偷吃了3個蘋果,小象可不高興了。請小朋友們算算看,小象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還剩有幾個蘋果?學生們聽了這個栩栩如生的故事,學習積極性可高了,很快他們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結果:20+8=28,20-3=17教后,鼓勵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片編故事,學習算術,學生們學得興高采烈,主動積極。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地信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這有利于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于促進學生從動作思維向具體的形象思維過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如在教學 “認識物體”這一內容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一起搭積木,在游戲中感知物體是有不同形狀的;再引導學生把其中一些物體進行分類,依次觀察物體,然后分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圖形,初步認識這些形狀;再讓學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類物體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組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類物體的特點,形成不同物體形狀的表象。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經歷了觀察分類一形成表象的過程,加深了對不同形狀物體的認識。又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102頁思考題時,讓同學們按值日組分組,每組按高矮排一隊,挨個兒說說自己前面有幾個人,后面有幾個人,這一隊共有幾個人,并記錄在本組的統計表中。說完把表填好后,分析表中每位同學說的三個數之間有什么聯系。等同學們利用充足的時間討論、分析之后,讓他們匯報自己的發現。然后,教師隨機抽取八名同學上講臺排一隊,提問“王浩前面有幾個人,后面有幾個人?”通過回答,板書3、4。再提問:“誰來列式算一算這一隊一共有多少人?”回答:3+1+4=8、3+4+1=8……很顯然,他們都知道了要求一共多少人,還得加“1”,“1”就是王浩。然后再做書上的思考題就容易了。再做幾個類似的習題,同學們都掌握得不錯。
總之,教師只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機會,適時適當地創設情境,就一定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始終在積極快樂的氣氛中感受數學的奇妙,進而掌握好知識。創設合理、科學的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更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郜舒竹主編,實踐取向小學教師教育教程:數學教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
[2]鄭俊選,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